“李白诗歌小镇”---江油市青莲镇
6月7日,我们一行前往江油市蜀道人家为秀花大爷张义才庆贺90岁大寿。因抵达后时间尚早,我们6人与郭川林、赵长春等人前往著名的李白故里----江油市青莲镇进行了游览。
青莲镇古称漫坡渡,唐朝时因境内的河称为廉水(今磐江),水质清澈,故名清廉,后因李白号称青莲居士更名为青莲。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始设青莲镇。青莲镇隶属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地处绵阳、江油两市之间,距江油市区12公里、绵阳市区23公里,东靠彰明镇,南接九岭乡,北及太平镇,西邻西屏乡,面积23.4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月圆、太白、诗仙、太华、裕光、文丰、邀月),1个社区居委会(李白故居社区),5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万人。城镇座落在绵(阳)江(油)一级公路线上,左有濂水环绕,右有涪江环抱,这里山水灵秀,仙气飘渺,在唐代就是古绵州的重要城镇,直至清代这里仍是水运发达的商贸重镇。青莲镇是我国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故居,是当今世界上反映李白文化最完整、最集中的地方,是绵阳市重点打造的“国际诗歌小镇”。有“诗仙”李白遗迹陇西院、洗墨池、磨针溪、石牛沟、粉竹楼等;有国家4A级景区太白碑林、太白祠、金樽广场;有李白衣冠冢-明贤祠;有李白胞妹李月圆墓。青莲镇还是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风景名胜区。
青莲镇作为李白文化主要承载地,近年来按照“旅游强镇”目标,以李白文化遗存为依托,以和谐的山水生态建设为先导,围绕“诗意中国·诗歌小镇”的发展战略定位,建设集“旅游观光、朝拜诗仙、诗歌诵读、休闲体验、健康养老、美丽乡村”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商、宜旅的现代文化休闲小镇,强力打造李白文化产业园。诗歌小镇已逐步成为全国最大的李白文化体验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世界最大的诗歌文化集中展示基地和交流平台。
青莲镇境内李白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名胜古迹众多,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有李白生活、学习、居住的遗址,如陇西院、粉竹楼、太白祠、白玉堂、洗墨池、衣冠墓等十余处景点,以及名贤祠、文昌宫、牛雪樵德政坊等古迹,是怀古抚今,凭吊诗仙的好去处,是当今世界上反映李白文化最完整、最集中的地方。有诗云:“太白文光照九州,青莲雅秀自古流,陇西映日彩霞涌,粉竹千年茂而幽,罗汉仙洞堪避暑,红岩夜雨卧石牛,四方碑对月圆楼”,正是对青莲镇重要景点的高度概括。
太白碑林:太白碑林位于青莲镇天宝山,占地300余亩,以艺术园林为基调,采用现代与传统设计相结合的风格,以李白人生轨迹为文化脉络,由青春求学路、平步青云路、家国情怀路、谪仙远游路共四条线组成。其中包含:磨针励志园、匡山书剑园、仰天金门园、醉和番书园、青莲幽池园、陇西家风园、大鹏天地园、诗歌碑林园、清平沉香园、举杯邀月园、清风明月园、登楼摘星园十二大园区。景区展示了以历代名人、书法家书写的李白诗歌和颂扬李白的诗文为内容的各型石碑1500座,风格迥异,足以体现我国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的深刻魅力,极具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一处将我国书画魅力、李白诗歌艺术和李白故居自然风景完美结合的旅游胜地。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专门为此题写了“太白碑林”碑名。
陇西院:位于江油市区西南15公里青莲镇天宝山麓。为唐诗人李白故宅。李白祖籍在陇西成纪,自称“陇西布衣”,所以把他的故居叫陇西院。山门气势雄伟,中门上竖匾用彩色瓷片镶嵌“陇西院”三个大字,四周有九条浮雕蟠龙护卫。中门的对联是:“弟妹墓犹存莫谓仙人空浪迹;艺文志可考由来此地是故居。”还有一联是:“旧是谪仙栖隐处;恍闻昔日读书声。”陇西院初建于唐,再建于宋淳化五年(994年)。据院内原有的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记:“先生旧宅在青莲乡,今旧宅已为浮图者居之。”(碑今移县城纪念馆)元符二年(1099年)彰明(今属江油)县令杨天惠《彰明逸事》记云:“清廉乡(白)故居遗址尚在,废为寺,名陇西院。”宋建陇西院,明末毁于火。现存殿宇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又增修仓颉、太白、文昌、地母等殿,并祀李白塑像。至民国年间,诸殿堂多残破,仅山门照壁尚完整。照壁上方所嵌“陇酉院”三字犹存。建国后历经修葺,又修缮了陇风堂、序伦堂等建筑。院东数百步草坪上有李白胞妹李月圆墓,墓周花木扶疏,暗发清香。墓前有象征圆月的池塘一口,白鹅嬉戏碧水,垂柳摇曳微波,好一幅恬静的风景画。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一带),是李渊、李白、李广等人的祖籍,有一定的影响。唐太宗曾诏令天下,陇西为李姓的郡望。李姓的郡望、堂号均以陇西命名。
磨针溪:青莲镇天宝山下有小溪自北向南蜿蜒流过,传说李白幼年时见一老妪在此以铁杵磨针,受到感悟而奋发学习,因此将这条小溪叫磨针溪。
太白祠:陇西院向东约一里即到太白祠,祠内有陈列室和明碑,这是最早的李白纪念馆,至迟宋代就已经有了。历经千年沧桑,多次兴废,现存的古建筑是清代乾隆年间彰明县令主持重建的。红墙环绕,翠竹掩映,古屋、古碑、古台,组成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正殿的李白像,器宇轩昂,飘逸潇洒。柱上高悬的楹联是:“真赏难逢,今古几人如贺监;大恩不市,平生无语及汾阳。”歌颂了李白的超人才华和高风亮节。
粉竹楼:陇西院向北约一里便是粉竹楼,是李月圆和她的好友张雪娥吟诗刺绣的住处。 门前一块古碑上说:“粉竹楼者,李青莲先生为其妹月圆所筑也。自唐迄明,崇祀不绝。”现存的山门是清代遗物,门口对联云:“月圆徽音不远;谪仙何时归来。”楼前翠竹丛中坐着汉白玉石雕塑的李月圆像,端庄静穆,低头沉思,似在思念胞兄。传说李月圆每天将洗脸的脂粉水泼在楼下的翠竹上,天长日久,竹竿上长出一层白色粉膜,故名“粉竹楼”,现今还能寻出一些粉竹来,仿佛还能闻出李月圆的脂粉香。
洗墨池:在粉竹楼东面不远的一大片竹林农舍中有洗墨池,传说是李白兄妹题诗写字后涮洗笔砚处。池水丰盈,绿中带黑,酷似墨染。池底有泉水冒出,时而有水泡浮起,状如蒲花,故又名蒲花井。传说饮了此井的水,便得太白之遗墨,可以耳聪目明,文思敏捷。
李白衣冠墓:在青莲镇街上原有太白楼、名贤祠等纪念李白的建筑,现今仅存李白衣冠墓,碑题:“唐翰林学士李太白之墓”。后墓被损坏,1963年重新培修,立“唐李白衣冠墓”。墓周松柏挺拔、树飘秀、花草繁茂。墓旁一小台上,有一立方大的怪石一块,据说是修建衣冠墓时从天而降,老百姓传说李白念念不忘家乡,化作陨星,回归故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代伟大诗人。自称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先世因罪流寓西域而改易姓氏。唐中宗神龙元年李白父亲逃归四川后客居绵州昌明(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恢复了李姓。出生之时,母亲长庚入梦,故取名为白,字太白。李白生于绵州昌隆县青莲场(今属四川江油,一说是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属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求学、吟诗、练剑、访道……李白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24个青春岁月。公元726年,青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此他行吟祖国名山大川,问道大唐天朝翰林院,开启“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在李白的家乡,他的足迹和诗歌永远地留在了陇西院、磨针溪、石牛沟、普照寺、月爱寺、读书台、大匡山、戴天山……。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从“十五学神仙
,仙游未曾歇”,直至62岁去世于旅途之中。李白游踪东到大海,北到幽州、雁门关,西南到过夜郎,南到苍悟、九疑山,西至甘陇,足迹所至今天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贵州等十四个省及北京、重庆二市。名山大川黄河、长江、五岳、黄山、庐山、峨眉山、太行山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太湖都留下他的足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