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名草编

(2017-02-19 12:14:39)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名草编
        草编手工技艺在大名流传久远,大名素有草编之乡之称。草编工艺距今约有1500年的历史,清朝雍正年间(约1730年左右)传入大名县境内,起初流传于西付集乡朱家村一带,后辐射到卫东地区、全县,,乃至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的大部分地区。掐辫手工艺遍及千家万户,成为广大农村的一项经济来源。多以麦杆为原料,制作草帽、提篮等物品。在此基础上,草编工艺师秉承传统工艺,结合现代先进技术,经过艺人的研究,又增加了服饰、戏剧脸谱、提袋、茶垫、坐垫、地席、门帘、果盒、纸篓、拖鞋及用麦草制作的贴画、贴盒等。草编工艺品远销欧、亚、美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现已开发产品千余种,特别是草编服饰系列产品,为各界人士所珍藏,并深受时装模特和专家青睐。
        2006年,大名草编手工技艺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2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大名草编的基本特征是:原料取源于小麦,取材方便而繁多,具有原材料普遍性特征;在制作过程中,简单易学,可操作性强,妇孺皆能,具有普及性特征;从取材到制作至成品的过程中,对大气无污染,对人体无损害,具有自然性特征。大名草编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艺术价值,草编手工艺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映和体现了我国古代简朴的审美意识和观念,挖掘开发和利用草编手工艺品,将更加丰富民间艺术的内容。二是实用价值,草编手工艺品对美化家庭、丰富人们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
        因其具备普遍性、广泛性、简易性,大名草编工艺传承不像其它技艺的传承系统和规范。解放前不详,解放后第一代主要代表人为朱双善;第二代为:李印生、王承恩、张春元;第三代为:李大明、朱自修、胡秀娥;第四代为:王群英、李纪平、杨忠民、李志刚、谷庆彬、裴松涛、李晓凤等。
        大名草编工艺一般采用现场示范方式传承。近年来,由于禁烧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减少大气污染的需要,伴随着大机器的收割作业,农村麦杆绝大部分实现了还田,草编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革,原材料日益减少,加上草编手工艺品制作费时、费力,经济收益不高,一些从业人员逐步改行,从事此项手工艺的人员越来越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草编手工艺品的需求量日益减少,手工艺品的制作出现濒危状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