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前行广释》第四十八课思考题

(2017-10-16 09:18:07)
标签:

转载

分类: 《前行广释》思考题

 

《前行广释》第四十八节课思考题

1、你对待动物时,跟对待人一样吗?为什么会有差距?请仔细找出其原因,并加以改正。 

  答:有些人的分别念特别重,从小所受的教育观念,都声称动物跟草木一样,虽然能动,但大脑结构不像人的那么发达,故对痛苦的反应很迟钝,几乎不知道什么是痛苦。正是基于这种理论,现在人杀动物,并不觉得有多残忍。假如他们看到一个人被杀,绝对不会无动于衷,定会全力以赴去救他;而被杀的对象若是动物,很多人就漠不关心、听之任之了。这种差别,跟各人前世的大乘善根有关,也跟今生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有关。很惭愧,我也是分别念很重的人,现在正努力转变思维。

这种误区,我们现在务必要扭转过来,以强迫的方式再三观这方面道理,明白旁生的感受跟人的完全相同。

 

2、许多学校的课本中说:“动物的大脑结构非常低级,几乎不知何为痛苦,杀它们,它们也不觉得特别疼,所以杀动物没什么关系。”对此观点你怎么驳斥?

  答: 作为一个出家人,作为在家人,动物再多我们也要保护,对动物只有保护的理念,不应该有伤害的想法。假如说动物大脑反应慢就该被杀,那么人中也有特别迟钝的,都该被杀掉吗?这肯定是不合理的。我们学习《前行》时,一定要避免这种误区。否则,有些人的分别念特别重,没有真正观修过的话,很难遣除从小所受的教育观念。

 

3、龙会感受哪些痛苦?你相信龙的存在吗?为什么?

  答: 散居旁生尽管身在人间天境,但也感受着愚昧和被役使的痛苦。譬如龙王,常要遭受大鹏鸟威胁、热沙雨降临的危害,而且愚痴呆笨、心狠手辣、毒气冲天等,非常可怜。

佛经中并没有说,所有人都能见到龙。即使在释迦牟尼佛时代,龙类众生到佛前闻法,大多数眷属也看不见,只是个别有神通或具特殊业感的众生才能看到。只有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个别众生才能亲眼目睹。当今这个时代,人们从不同角度也能证实龙的存在

 

4、无主人饲养的动物、有主人饲养的动物,分别有什么样的痛苦?了知这些之后,应当如何观修?

答:无有主人饲养的野兽等,时刻处于万分恐惧的心态中,即使吃一口食物也不得安稳,经常面临互相啖食、遭猎人捕杀、被猛兽吞食等险情。“鹞鹰捉鸟雀,鸟雀吃小虫”、“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已充分表明了这些旁生以贪心、嗔心,无时无刻不在造互相残杀的恶业。而且,猎人们精通残杀这些众生的技巧,如设陷阱、撒网罟、射火弩,瞬间可使它们丧命。

尤其是现在很多动物因自己的角、毛、皮等,往往会断送宝贵的性命。诚如《亲友书》所言:“有因珍珠有因毛,血肉骨皮而遭杀。”《心性休息》亦云:“因肉皮骨而遭杀,感受痛苦无边际。”可见,旁生所遭受的种种痛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有时候看这个社会,真的感觉地狱就在人间,许多动物特别可怜,它们的身体反而成了送命之因。

不但野生的动物痛苦至极,即便是主人饲养的动物也是如此。它们由于愚痴呆笨的缘故,就连屠夫拿刀来到面前,也只是眼睁睁地看着,根本不知道逃避。此外,这些动物没有一个不感受被人役使之苦的。

成群的牛羊,从身强力壮到老气横秋,只要还没到派不上用场或气绝身亡之前,就无有休止地被主人使用。一旦衰老得不成样子,或者被主人一刀结果性命,或者被卖给别人,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被宰的厄运,自然死亡的几乎一个也没有。

现在人类的有些理念确实需要改变,不然的话,总以为 “动物是上天赐给我们的食物”,自己的幸福始终建立在动物的痛苦之上,这种想法和做法非常不合理。大家一定要从自己做起,在有些行为上要逐渐改进。

从佛教的角度讲,只要设身处地观想:一切众生都当过我的父母,当它们正在遭受痛苦时,我应当发愿替它们代受。或者想:倘若这些剧烈的苦痛落到我身上,那将如何忍受得了?从而发誓今后不害任何众生,一定要度化它们……这样再三思维就可以了。

 

5、明白三恶趣的苦难后,对你的修行有哪些帮助?你今后打算怎么修持?

  答: 若真正观修过旁生的痛苦,作为大乘修行人,其他很多境界都可以相继出现。到那个时候,你不仅会对总的旁生界生起强烈悲心,甚至对自己饲养的动物,也会多一分仁慈、多一分爱心,尽心尽力去保护它们。我们平时无论看到什么动物,都应该心生悲悯,心里想着让它发菩提心,口里也这样说出来,这是大乘行人时刻要记住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乃至虫蝇等细微含生以上的动物,都跟人类一样有苦乐感受,而且它们无一例外都当过自己的父母,对它们生起慈悲心理所当然。

我们作为修行人,不管出家还是在家,今生或前世一定积存了许多转生恶趣的罪业,所以现在务必要诚心诚意努力忏悔,将以往所造的恶业尽量忏净,立誓今后绝不再犯;并对恶趣中的有情生起强烈悲悯心,发愿将自己三世一切善根,回向给沦落恶趣的这些众生,但愿它们能早日脱离恶趣。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