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村生活——盖房子

(2015-01-15 10:23:26)
标签:

回忆

生活

农村生活——盖房子

在农村,盖房子绝对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记得我在农村的时候,盖房还不像现在这样,有专门的施工队承包,那时都是由盖房的本家请来木匠、瓦匠等干细活,那些粗活就包给生产队了,由生产队派人参加施工。就因为这样,我也参加了很多盖房的施工过程,这其中获得很多知识,也得到很多乐趣。

盖房首先要打地基,要想房子建的好,地基必须打的牢。首先要在建房的场地上面划线、挖沟,然后就开始砸地基了。一般是五个人一组,其中四个人抬着由一块沉重的石头绑上把手做成的夯,一个人在上面扶着掌握方向和喊号子。只听他就像唱歌似的吆喝着:同志们使齐了劲——呦呵,其他四个人则大声和道:哎——嗨地呦喂。边喊边把夯抬起来两次砸向地面。这个砸夯号子内容也是即情即景,随口唱来,很是好听。什么粳米和白面——呦呵,哎——嗨地呦喂,全靠咱们干——呦呵,哎——嗨地呦喂。完全来着生活,有时还会拿其中某个人或某种现象打趣。总之喊着号子,夯一下下砸在地上,把地基就打好了。

砸完了地基,就该开始“码磉”了。所谓的“磉”是指在柱子下面的石墩,“码磉”就是用石头建一个基础,用来支撑房架和墙。记得那时谁家建房,都是请生产队派车去附近的小山拉石头。一辆大车装的满满的石头,大约七八元钱吧。建基础首先要找水平。那时没有什么水平仪啥的工具,而是在基础中间摆上一盆水,上面放一块木头漂在水面,木头两头各有一个立起的木条,从两个木条上面望过去,按照三点一线的原理,找出四角的等高点,再拉上线,就可以找出水平线了。这个方法后来我参加工作后,在单位建修车的大棚时候还用过,挺管用的。

找好了水平,就可以码石头了。一般在四个角和将来放柱子的地方需要放一些比较大块的石头,而门口则通常要定制一块能够跨过整个门的大料石,以保证门口的地面是完整的。搬石头是个挺累的活,弄不好还会被石头锋利的边角割破手,如果被石头挤了手,轻的是挤个血泡,重的会损伤骨头,所以干活必须加着十分的小心。一般“码磉”的活要由石匠带领着干,石匠们会把四角上的石头用工具修整的规规矩矩,看着十分美观。

码好“磉”,下一道工序就是立架了。所谓的立架,就是由木匠把已经做好的房架立起来。农村盖房都是采用梁柱结构,南北方向最粗的大梁叫做柁,大柁上面还有二柁、瓜柱,组成一架柁。一般盖五间房,要有六架柁。也有在两个山墙上面直接放檩的,可以省去两架柁,这个叫做硬山搁檩。柁上面东西方向放置的稍细的木头叫做檩,每间房从前到后依次有七根檩。檩上面要均匀的钉一些方木,叫做花架。最南边一排由于要伸出檐子,要用胳膊粗细的圆木搭在两根檩之间,前边伸出很长一段做屋檐,这个木头叫做檐椽。这就是基本的木质结构了。立架时要在四周扎起一个架子,用来站在上面操作。先把柱子立起来,地面上已经事先画好了坐标,柱子对准坐标立好后,再把柁放到两个柱子之上,然后再把檩依次放到两个柁之上。所有的连接都有榫卯,保证连接的稳固性。所有的柁和檩都安放好了,再由木匠用掉线的方法检测每个柱子是否垂直,全部检测完毕就可以开始垒墙了。

垒墙由瓦匠来进行,通常要有最好的瓦匠垒东西两面山墙和四个角,因为这几个地方的垂直、平整与否决定着整座房屋墙面能否平整。记得那时盖房垒墙通常都是外面一层砖,里面全是土坯。一座房屋看外面好像混砖到顶,其实不是的,墙内层和里面的隔断墙都是用土坯垒砌起来的。瓦匠在外面垒砖,里面垒土坯的活就可以能者多劳了。我还曾经垒过土坯墙呢。那时垒墙不像现在用砂子灰或者水泥,都是用粘土和泥,叫做小泥。另外一种混杂一些麦秸在里面的泥叫做大泥,是用来抹墙和房顶用的。墙很快就垒到房檐了,前边朝南的那一面只垒13层砖,作为窗台。

墙垒好了,就该下一道工序了,就是上“拔”。所谓的“拔”就是一个和屋面一样大的,用芦苇编成的一个大苇箔,苇箔早就编好了,一声上“拔”,人们纷纷钻到那个大苇箔下面,把苇箔顶起来,然后大家一起行动,沿着梯子、架子爬上屋顶。屋顶这时已经由木匠钉好了花架、檐椽,人们踩着木头顺着向上翻过屋脊再从后面钻出来,于是巨大的苇箔便留在了屋面上。在苇箔上面还得抹一层大泥,把苇箔压住,也为了防止漏雨。说声上泥,一个个由家里的脸盆装着的大泥就传了上来,这些泥均匀的摊在屋顶之上,这就是第一道泥了。一般生产队包工只负责这第一道泥,过后本家还得自己再请人抹一层泥。再抹房顶的时候,会用一些拆炕下来的土坯,捣碎后加些打麦子下来的麦壳带着麦芒那部分,叫做麦鱼的,和成麦鱼泥,细细的抹一遍,这样才能保证房顶不裂、不漏。

房顶上面干得热火朝天,下面也没闲着。屋子里面垒炕沿的,垒隔断墙的,搭锅台的,搭炕的,也都在忙活着。木匠们也没闲着,他们把门窗也都装上了。这时你再看,一座房子已经初具规模了。

房子盖好以后,还只是初步完工,还有一些细活要慢慢打理。那时一般的农家墙上还都是抹的泥,家境好一些的,可以抹白墙。再讲究一些的,还可以糊个顶棚。糊顶棚也是一个技术性很高的活了,这些活通常都是家族传承的。他们糊出的顶棚非常整齐、漂亮。我曾看过他们操作。首先他们把做支架的秫秸,也就是高粱杆用油灯熏烤调直,然后再在外面糊上一层纸,这就是做顶棚的基础材料了。他们在屋顶四周打上线,然后用秫秸杆做成架子,把整个房顶分成三大块,见棱见角的很是漂亮。在架子上面糊上一层报纸,这是打底子,在报纸上面再裱上一层专用的顶棚纸。整个顶棚完工后再看,简直是满室生辉啊。后来我回城后,还曾经在自建的小房里面弄过顶棚,但是比人家的手艺可差的太多了。

在农村,盖房还是有很多讲究的,比如一般盖房时候都很讨厌下雨天,但是如果上梁的日子下点雨会是大吉大利的象征,叫做有钱难买雨浇梁,取其谐音交粮之意,说是老天都来给我交粮了,可见当年对于粮食是多么的渴望。还有一个是盖房的时候要让自己的房子和左右的邻居高矮保持一致,不要高出来,也不要往前出一块,因为有不怕青龙高万丈,就怕白虎抢一头之说。如果不管不顾的盖房,恐怕就会埋下矛盾的苗头了。还有院门的开处也有讲究,一般都会在南边偏东方向开院门,而绝对不能走西南门,据说西南门是走鬼的。如果实在要在西边开门,也得开在西北边。当然,这些都包含着迷信色彩,信不信由你了。

房子盖好后,再在院子里面垒个猪圈,搭个鸡窝,养两头猪,弄一群鸡,再用棒秸沿着院子周围扎个篱笆,一座农家小院就完成了,一户农家的小日子就过起来了。

现在,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景象都消失了。但是当年那种家家冒炊烟,空气中弥漫着烧柴草的味道和棒渣粥的香气,刚下完蛋的母鸡咯咯哒的叫着,圈中的猪儿哼哼着要吃的情景,还会不时的显现在我的眼前。那时的日子虽然清苦,但其中也充满快乐,让我回味无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