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回忆变成哀悼》作者:范云晶

(2015-01-17 09:12:36)
标签:

陈超

诗歌

文化

文论

研究

分类: 缅怀陈超

当回忆变成哀悼

——忆悼恩 师陈超先生

                                                                        作者:范云晶

 

生命中总会有风,吹乱心中沉睡的岸,记忆便轻盈地随风凋落。然而,总是有些人总会有些事躲在心灵的某个角落,就像冬季偶尔凋零的树叶,不经意间扰乱思绪,历久弥新。

201312月,冬天的北京依然是阳光明媚,我看到QQ群中有同学上传了照片,是几天前在杭州召开的首届“诗建设”诗歌奖的颁奖典礼。出于好奇,我想知道到底是哪些诗人获奖,在不经意翻看时,发现了我的恩师陈超先生的身影。和读硕士时相比,先生明显瘦了,也老了,他两鬓的白发在我眼中是那么触目惊心。瞬间感觉到一阵伤感和心疼,原来谁也敌不过岁月的无情,彼时在教室里学习的我,泪水突然簌簌而下,便顺手给先生发了一条短信,想嘱咐他保重身体,多吃点饭。很快,先生给我回了条短信,原文如下,“我没事,放心,咱们都要注意身体。”看到这条短信突然特别想念先生,霎时泪如泉涌,内心如潮水般的思绪,怎么样也无法控制。

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到现在已经整十年了,我印象里的先生一直是十年前,或者说十几年前的样子。那天,当我看到照片上坐在诗人王小妮旁边的陈超老师时才发现,又一个十年已经过去了。十年啊,我都由年轻不懂事的女生变成一个八岁孩子的母亲了,先生怎么能不老呢?突然害怕脑海中残存的与先生有关的记忆,会被时间的尘土一点点掩埋,我有种想记录下与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的强烈冲动。犹记得刚刚提笔时的激动,怎奈现实中的琐事和与生俱来的惰性,其实还有个难以言明的理由,可能是顾虑过多,我始终认为写回忆文章总有些不祥。种种成立的、不成立的理由加在一起让我没有一气呵成把这篇文章写完。总以为还有时间,总以为一切都来得及,来得及去看先生,来得及和他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得及和他分享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最初想着完成该文之后拿给先生看,只为表达对他的感激和想念。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没想到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我这未完成的回忆性文章竟然变成了哀悼之文!

永远忘不了20141031日的那个上午,光昕师兄发来短信向我求证先生去世这一消息的真伪。我震惊了,怎么可能,暑假前还和他通电话,教师节和中秋节还给他发过短信,他都一一回复!况且是那么乐观、宽容、豁达的一个人……然而,一切都是真的,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我的第一反应便是悔恨,看到那么瘦弱的他,为什么就没想到是身体出了状况呢?与先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再一次涌入笔端,只是这一次,必须完成,只为完成尚未达成也无法达成的心愿,更为寄托哀思。

我相信,在每个人的求学岁月中,总会有一个或者几个对自己影响深远的老师,我也不例外。到目前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有三个,我的大学的班主任于东新老师、硕导陈超老师和博导敬文东老师,能遇到他们,是我一生的幸运。

和陈超老师的相识,完全是一种机缘。2004年,本科即将毕业的我决定考研。在大学班主任于东新老师的建议下,我选择了河北师范大学,决定报考我所挚爱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于老师替我“打探”到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有个非常出名的诗歌研究专家陈超老师,并要到了他的联系方式。由于初生牛犊的无畏和莽撞,我给陈超老师写了一封信,向他讨教考研复习时应注意的问题。本以为先生那么忙,肯定不会搭理我这个边疆地区的无名小辈(我当时在内蒙古的一个高校读本科)。结果没想到先生亲自给我写了回信,并对我的复习给予了非常有意义的指导,这使我考研的信心又增加了一些。

一直到考研复试之前,和先生联系的不多,只有一次,我打电话问他,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如果写“第三代诗歌”的话,应该从哪一角度切入更好。还记得先生在电话里简短而明确的回答,他说从“生命意识”角度入手比较好。

20014月末,我如愿以偿地踏上了开往石家庄的火车,去河北师范大学参加研究生复试。一进入复试现场,在众多参加复试的“考官”老师中,我一眼就认出了陈超老师(此前从来不知道先生长得什么样子)。稍长的发型、黑花的半袖衬衫,黑色边框的眼镜,整个气质是那么与众不同。记得先生当时问了我两个问题,一个是我本科论文的大致框架、另一个是让我列举出十位著名的当代诗人。入学之后,学校要分配导师,更准确地说是导师挑学生。从心里讲,我特别想跟先生,但是毕竟自己不是本校学生,再加上先生在河北师大知名度很高,所以一直忐忑,怕不能做先生的“亲”学生。后来,同学告诉我,先生选了我,原因是知道我本科论文做的是诗歌,当时内心的喜悦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刚开始选择陈超老师,只知道是知名诗评家,和我感兴趣的方向比较接近,但是对于他的为人具体还不是很了解。直到先生给我们开设现代诗学和西方哲学课程,才真正见识了先生的学识和风度。永远忘不了先生在《现代诗学》课上,朗诵食指的《相信未来》时的动情和认真,这直接导致我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这首诗,以至于在后来的执教生涯中,每次朗诵和讲解《相信未来》时,都会自我感动不已。还有先生的《现代西方哲学》课,那么深邃和枯燥的理论,经先生的讲解,变得非常通俗易懂和生动有趣,由此我记住了海德格尔、记住了维特根斯坦、福柯、德里达,记住了新批评,记住了叙事话语和新叙事话语……那时上课的笔记至今我还保留着,闲暇时偶尔翻看,仿佛又回到了那时的课堂……先生的最大特点是爱喝咖啡,每次上课时,看着大玻璃杯里的咖啡因为多次蓄水由浓变淡,变淡,直至最淡时,一上午的课就结束了。

私下里我不止一次和同学讨论,像先生这么有才华、有风度、有魅力的老师,爱慕的女生一定不少。所以对师母和先生的家庭充满好奇。我们想象的先生一定是家庭和顺,幸福完满,妻贤子孝的。了解以后才知道,原来先生也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不幸和苦楚。然而,生活的苦和累,先生从来没有在学生面前流露过半点。我所看到的,从来都是乐观、自信、宽容的师长和睿智、敏锐、思想深邃的诗歌批评家。2005年,先生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时候,河北师范大学用了“德艺双馨”这四个字来评价,这样高蹈虚妄的大词,用在先生身上竟然是如此贴切。先生为文的方式和思想的深度我无法企及,但是其治学态度却深深地影响了我——对异己观点和看法的包容,对诗歌的真诚、踏实和严谨的态度。先生发表的文章并不算太多,但是每一篇文章都很有分量。他的为人和为文赢得了诗歌圈里多数诗人和学者们的尊重。

我的师兄、诗评家霍俊明曾在一篇长文里提到,先生对他的身份做了如下排序:诗人,诗歌批评家,大学教授。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作为教师的陈超,当然,前提是诗人和诗评家身份成就了作为教师的陈超的与众不同。做他的学生很轻松,只要学生们喜欢和愿意,可以做现当代学科范围内任何想做的题目,他从来不会因个人的喜好左右学生的选择。现在想来,那时的我真的很对不起先生的这份宽容和信任,还记得我的毕业论文初稿给他带来的“麻烦”和“繁重的负担”。那时,我刚刚学会打字,学习态度也不够认真,交给先生的初稿包括所引诗歌在内,多字、漏字、错字的地方很多,我没有仔细修改就直接交给了先生。当我拿到老师修改后的稿子时,我感到非常震惊,也异常愧疚。整篇论文从头到尾,包括文字错误、标点符号错误、句子不通顺甚至是引诗疏漏的地方,先生都用红笔一一标出和认真修改,这该是多么大的工作量啊!每每想到先生戴着眼镜,在他家书房暗黄的台灯下,看着那么小的字体,逐字逐句地添加和删改论文的场景,我就羞愧难当。先生写的论文修改意见,至今仍被我完好无损地保留着。

有时,他还会适时地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我不是最富才华的学生,但是每每有新作发表,和先生通电话时,他都会给我鼓励,让我对自己充满信心。还记得研究生快毕业时有一次去他家,他“偷偷”送了我两本他自己编选的《当代实验诗选》,当时他说:“你喜欢诗歌,以后教学也许用得上。”我喜欢和先生这种因热爱同一个事物而达成的“共识”,也喜欢和他因拥有同一个“小秘密”而产生的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毫不夸张地说,我之所以坚定地从事现代诗歌批评和教学工作,完全是受到先生的影响和熏陶。每每想到他,我就会敦促自己在诗歌研究和批评的道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并且从中收获很多快乐。不止我,他教过的很多学生都同我一样,因为喜欢他才喜欢上了现代诗。

2012年我想考博士,于是便给先生打电话征求他的意见。其实在11年春节打电话给他拜年时,就说起过这事。还记得当时电话那端先生略显腼腆和孩子气地笑着说,他明年也可以带博士了。那时的我还没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对英语实在没有底气,没有考上的十足把握,所以不敢贸然许诺考他的博士。所以听到先生说可以带博士的时候,我根本就没胆量接话茬儿。等到转年想考先生博士的时候,却赶上他那年不能招生(当时河北师大现当代文学博士是三个导师轮流招的)。再次和先生成为师生的缘分就这样阴错阳差错地丢失了。我真为自己没有先知先觉的特异功能而懊恼,懊悔。早知道,早知道……假如他刚招那年我就做好准备,是不是又多了一次做他学生的机会?然而,一切假设都是虚妄,很多错过的东西已然无法挽回。看到网上太多悼念先生的文章,很多朋友、学生都受惠于他,却从来不曾为他分担心里的苦。我一直在想,如果,只能是如果,如果作为学生的我们多多开导他一些,及早发现他的问题,是不是可以留住他?

多希望再次听到他那纯真如孩子般的笑声,现在仔细想来他近几年的笑声确实少了很多。还记得读硕士期间,就我所提交的《现代诗学》课程的学期作业,和先生打电话交流时的情景。当时我选择了先生的诗歌《堆满废稿的房间》做文本细读式的批评和解读。当谈到我所没有解读出的这首诗歌的另一层隐藏含义时,先生在电话那端狡黠的一笑,就如同恶作剧得逞的孩子一般可爱,当时我都不由自主地被他的天真所感染。当然,更多的是,作为学生的我想当然地享受着或者说挥霍着先生对学生的提携与呵护。当我的硕士论文评阅导师对论文颇有微词时,先生会贴心地安慰和鼓励。只想着神一样的先生是友人、学生的依靠,却不曾想过他也需要开导和安慰。

不知是不是巧合,在先生出事的三天前,我回到已经一年没有回去过的工作单位,特意拿出柜子里的影集翻看,硕士时的毕业照都夹在里面。最遗憾也是最看中的一张是和先生的合影。已经忘了是哪位同学拍的照片,相片照得并不清楚,有些虚。记得刚刚拿到这张照片时,我还调侃着说,虚的部分恰好增加了先生和我脸上的皱纹,把我俩都照老了很多。照片中的先生蓝色牛仔裤,黑色T恤,棕色翻毛皮鞋配系着红色鞋带,还有黑框眼镜背后那带着热度和温度的灼灼目光。如今再看这张照片,还真希望它定格的是二十、甚至三十年后的我们再次合影的模样,这至少证明先生一直我们身边,拨通手机里某一个属于他的号码,电话那端就会传来他那富于磁性的嗓音。

112,拿到了我从家里邮寄到学校的《打开诗的漂流瓶》,当我看到扉页上先生亲笔题签的“云晶存念”时,禁不住再次潸然泪下。这被我看了多遍的、引用过多次的书曾经引领我走向现代诗歌的美好世界,如今却成为和先生对话的唯一方式!唯有亲近先生思想的此刻,我才会一种错觉,仿佛先生一直都在,从未、不曾、也不会离去!

每每看到别的同学幸福地晒给导师过七十、甚至是八十大寿的照片,我都会在脑海里勾勒“陈门弟子”给先生过大寿的热闹场面。那时的先生一定会笑得更开心、更天真吧,也许他还会高唱起山西民歌,打响印第安鼓;亦或亲自朗诵写给师母的爱情箴言?然而这一天永远也等不到了,留给我们的,只能是无限的缅怀和思念——此恨绵绵无绝期!

到现在还是无法相信,更不愿意相信,那个壮硕的、喜爱游泳的、骑着自行车穿行于雾霾沉沉的石门的先生,怎么就悄然离去了呢?即使去送他最后一程,见了他最后一面,怎么也无法把安详地躺在菊花从中,忘了带黑框眼镜的那个人和他联系在一起,真的不像,更希望不是那个曾经把诗集命名为《热爱,是的》的智者!

尚记得第一次读诗集《热爱,是的》的情景。相对于先生更看中的《博物馆或火焰》、《我看到转世的桃花五种》这种撕裂、疼痛的诗篇而言,我更倾心于《秋日郊外散步》、《除夕,特别小的徽帜》这类充满温暖和人间烟火气的诗歌。总感觉“博物馆”、“桃花”那样的诗太炽烈、太沉重也太“噬心”了,透露着太多的不安与不祥。“噬心”一词是先生在作文时经常使用的,如今,他却用如此“噬心”的方式,狠狠地给喜爱他、喜爱诗歌的人们重重地一击!

已经习惯了在见到我所热爱的诗人或者诗评家“真身”时,立刻和先生发短信或打电话分享喜悦,而且每次都能得到回应;

已经习惯了在写文章遇到无法找到注释和书籍时,叨扰先生的清净;

已经习惯了在突然想念先生的时候,发个短信,打个电话,手机里还存有先生98日(中秋节)回复的“全家幸福”的短信;

已经习惯了看到先生有新作发表时,与先生交流,手头至今还放着尚未来得及交流的《诗艺清话》;

已经习惯了经常发短信“叮嘱”先生,什么时候来北京开会告诉我一声,我好去看先生。然而先生每次都匆匆而来,匆匆回去,竟然一次也没见到……

种种习惯如今只能变成不习惯!

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便是先后被收录到《生命诗学论稿》和《打开诗的漂流瓶》中的那篇《从生命源始到天空的旅程》,文章一开始先生这样写道:

 

“我在巨冰倾斜的大地上行走。阳光从广阔遥远的天空垂直洞彻在我的身上。而它在冰凌中的反光,有如一束束尖锐的、刻意缩小的闪电,面对寒冷和疲竭,展开它火焰的卷宗。在这烈火和冰凌轮回的生命旅程中,我深入伟大纯正的诗歌,它是一座突兀的架设至天空的桥梁,让我的脚趾紧紧扣住我的母语,向上攀登。”

 

这段话清晰地勾勒出了先生忍受撕裂之痛砥砺前行的清晰轮廓。我愿意把先生最后一次的选择看作是另一种向上攀登的方式。无论是栖居在大地,还是飞升至天空,我或者我们还能找到亲近先生的方式,有先生的诗歌相伴,有先生的思想相随,先生是永生的!

而我最最尊敬的恩师陈超先生,在没有痛苦、没有暗夜、没有嘈杂、没有失眠的天堂,也定会有诗为朋,定将快乐,安好!

   

201312月初稿

20141031——1121完稿

 

作者简介:范云晶(1976—),女,内蒙古牙克石人,20012004年在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师从陈超教授攻读硕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河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当代诗歌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