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潍坊探古访幽-私人园林文化

(2014-12-22 16:09:43)
标签:

南园

十笏园

私人园林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潍县境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已有“小苏州”之称,郑板桥诗: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

            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

    足见当年潍县的繁华景象,当时城内城外有多处私家园林。据《潍县志稿》记载,从金、明到清末,潍县的著名园林,在城里有七处,在城外有十处。其中,始建于金代一处,明代二处,清代乾隆四处、嘉庆二处、道光五处、咸丰一处、光绪二处。到清朝末年,这些私家园林大都荒废,只有十笏园一处硕果仅存到今日。今一一列出,供大家遥想当年有“小苏州”之称的潍坊繁华景象!
城内七处名园分别是:

【南园】又称郭氏园在县署东南。原是明嘉靖时刘应节的园林。刘应节,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曾任刑部尚书要职。到天启年间,为郭尚友所有。郭尚友(1569-1647)曾任漕运总督、户部尚书等职。他在园中增添了旧华轩、知鱼亭、松篁阁、来风轩等新建筑,为园林增色。以后他的孙子郭一璐,曾出任江西饶州府知府。对园内又加修葺,景物更为美观。到清末,园已荒废,早已无迹可寻。但郑板桥的诗与画仍可在博物馆中看到。

与南园有关的诗:

乾隆十四年五月,山东道监察御史沈廷芳来潍县,郑板桥在南园接待沈御史。沈廷芳作《过潍县郑令板桥进士招同朱天門孝廉家房仲兄纳凉郭氏园》诗赠板桥。诗中详细描绘了南园的盛景,诗曰:

      乾隆己巳月夏五,郑君邀我过花圃。
      是时炎暑气郁蒸,连日川途走澍雨。
      汗脚不袜衣不船,喜得凉泾觏贤主。
      入门一围青雪林,森然迮地多嘉树。
      苍苔小径蜗庐盘,绀石幽洞堇楥堵。
      缅怀尚书昔构此,告归娱老门尝杜。
      即今云礽能世家,百年东第存堂庑。
      我来消夏兴独豪,朗吟恍梦游天姥。
      请君图书发秘藏,少连康乐争摩拊。
      老砚名印钿匣罗,岐鼓秦碑墨香吐。
      最后触鼻还流胪,禹书神迹传岣嵝。(部分)

郑板桥诗《南园画竹赠郭质亭先生》:
        我辈为官困煞人,到君园馆长精神。

        请看一片萧萧竹,画里阶前总绝尘。

郭芸亭诗:

        临溪修禊上巳日,兰亭雅集聚春光。

        南园邀得群贤至,曲水榭旁复流觞。

郑板桥咏郭氏南园诗:

        连云甲第尚书府,带宅园林太守家。

        是处池塘秋水阔,红荷花间白荷花。

板桥离别潍县时诗《题〈南园从竹图〉留别质亭先生、四弟芸亭先生》:  
       名园修竹古烟霞,云是饶州太守家。
       饮得西江一杯水,至今清趣满林遮。

郑板桥《题巨幅竹图》诗曰:

       七载春风在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
       今日写来还赠郭,令人长忆旧华轩。

【半亩园】在城内仓子巷路西。清初陈尚志晚年静养之所,在其居宅的后院。陈尚志(1673--1756)关心地方事业,曾捐资修城。乾隆末,其曾孙迪聪常与韩梦周、高守训、刘济川等学者、文人在园中聚会。园中有听雨楼、楫青轩,轩外有一小亭,四周嵌五色玻璃,亭下有小溪流水,溪上架小桥,景色如画。亭中柱上有一幅对联:“秋水绿无际,夕阳到红楼”。园中风景可见一斑。

【叠石山馆】在城北马道,清乾隆时陈阳敷居宅西院。面积不大,而有亭,有池,回廊绕之。并有假山,层层重叠,错落有致。至清末归丁善宝所有。丁善宝在此邀约友人雅集,多有诗文传世。潍上名人宋书升于光绪癸未(1883),夏作《叠石山馆记》,同游者还有柯劭?,刘抡升、郭杭之、叙堂、丁良翰等当时名人。

《叠石山馆记》:

   新雨初晴,凉烟积坞,余溜汨汨,穿苔藓曲折入池中。池水初涨,若吞若吐。  旋而斜阳西颓,弦月徐明,光潋潋满堂陛,几与池水混一。檐下红柽数株,因风散影,横斜舒卷,与藻交舞,境清神旷……”。

【绿野斋】在城内松园街路北。是刘鸿翱居宅的西南院。道光年间,刘鸿翱由福建巡抚回里,建此园为退休养老之所。园中有假山、池水、花草树木,颇饶园林逸趣。斋南有带草书屋,是教读儿辈的地方。民国初年,此园卖与陈恒庆。陈恒庆曾任锦州府知府,著有《清季野闻》一书。他将此斋改题为怀白轩,表示对刘鸿翱(字次白)的怀念。以后作为陈氏启幼小学校舍,园内景物荡然无存。

【易园】在城内东南隅。清咸丰时杨玉相所建。杨玉相,举人,曾任鱼台训导。回里后,关心地方事业,创建考院,施种牛痘。初得田氏废宅,叠石浚池,不过半年而建成,因成之极易,故名易园。园门面对城墙,与城上文昌阁迤逦斜对。园中花木池亭,亦有情趣。杨氏去世后,园遂废。有宋书升《易园记》。

【颐园】清光绪初年张兆栋之园。时张兆栋任福建巡抚,命弟兆椿回家治宅于城西门大街路北,又在宅西用闲地建园。叠山引水,筑台绕榭,种植名花翠竹,颇有园林逸趣。时其母宋夫人年八十五,皇帝赐给一寿匾,上书“懿矩颐龄”四大字。因名其园曰颐园。后兆栋由福建巡抚归老林泉,即以颐园为退休之所,并绘图留念,又请当时社会名流加以题咏,装潢成册,永远保存。参与题咏者有合肥刘铭传、李鸿章、湘乡曾纪泽、德清俞樾、湘阴杨昌浚、钱塘张预等人。

曾纪泽题诗:

       叠石为山潴水池,数弓园就命名颐。潭心印月双轮澈,山下鸣雷万物滋。

       笙间补联风雅颂,徽章永宝綍纶丝。栽松未作龙鳞老,已是东山再起时。

【十笏园】在城内胡家牌坊街,清光绪丁善宝之园。园址原是明嘉靖时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其父胡琏,子胡绍第、孙胡行知均为潍县名人。胡行知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官至江西永年县知县。父子祖孙相继为官,在潍县衙署左侧建有宅第,并且门前还树有牌坊。到了清代初期,胡家衰落,胡氏故宅由陈兆鸾购得,并作修葺营建。陈兆鸾是潍县清代第四名进士,为顺治九年(1652年)中式,累官至河南彰德府知府,家门豪富。后来至道光年间,陈氏又将此处宅园卖与郭熊飞。郭熊飞为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累官直隶布政使,卒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善宝于光绪乙酉(1885年)孟秋,购得其住宅西邻郭熊飞家的废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改建营造出今天这种规制的十笏园。

    丁先生善诗爱画,尤喜古建园林。他特邀亲朋名流精巧设计,在仅有的两千余平方米园内建有楼、台、亭、榭、假山等景点34处、房屋67间。因占地非常少,且布局紧凑匀称,园主人自名为“十笏园”并作《十笏园记》由其侄孙、光绪进士丁良翰书丹;另有《十笏园记》为潍县名士张昭潜撰、状元曹鸿勋书丹。回廊中镶嵌的郑板桥所作的兰竹石刻、扬州八怪李鳝、金农的书画题刻,明末潍县知县周亮工所收藏陈老莲画作的石刻,还有陈介祺、桂馥、翟云升、、王寿彭等人的诗书题刻,也布放于相应的位置。其中楼台池馆之胜,为城中各园之冠,达官名士过潍者,无不来游。

丁善宝《十笏园记》:

     光绪乙酉年(公元1885年)初秋,我购得西邻郭家废宅,其实也是明代胡四节先生的故居。废宅前面有厅房,后面有居室,都破败不能用,中间有楼房三间,还巍然屹立完好无损,于是重新加以修葺刷新,题名砚香楼,作为藏书的地方。我素爱山水,因而淘汰废厅,挖地成池,在池上建四照、漪岚、小沧浪和稳如舟四亭。又建小西楼,题名春雨楼,下面筑有回廊环绕,架上小桥,与回廊曲折相通。

  建筑这个园子,都是老友蒯菊畦、刘子秀、于敬斋先生帮我筹划布置的。亲家刘雁臣送来旧石,在池塘东面堆砌叠成假山,在山顶最高处建蔚秀亭,站于亭上,向西�t望,程符山、孤山秀丽的景色尽收眼底。假山之南是十笏草堂,堂前有空地,杂植花卉竹木。西院有老屋八九间,中间是深柳读书堂,作为家塾;旁边叫秋声馆、静如山房,是客人休息的地方。园子的东面,有一棵百尺高的老梧桐树,绿阴布满庭院,这儿就是我居住的卧房碧云斋。只用了八个月的时间,此园就初具规模。因为园小而容易建成,所以题名为十笏园,也是因为园小而命名的。

  曾经慨叹世上建造园林、买下田地的人,往往是为后代子孙打算,而后代子孙,有的凭借此只知安逸享乐,忘记了先人的遗志。我今年已四十六岁了,还没有儿子,今后有无儿子不得而知,也就无所谓打算不打算,虽然这样,但是也不能不为后代打算。我建造这所园林,是因为中年多病,想在园中静静修养,并非奢侈的铺陈亭台楼榭的华美来观赏,而留给后人安逸享乐的地方。现在与后人约定如下:不得在此结交流氓土匪,不得在此演杂剧,更不得在此招纳娼妓聚众赌博,从而滋生事端,让泉石来嘲笑我们。这几样事,是我平生不能做的,更不愿后人去做。子侄辈果能明白我的用心,遵从我的爱好,日后能够侥幸飞黄腾达,出外为官,不在家吃闲饭,那么故乡有这几间简陋的房子,在官场顺利时,为了避祸急流勇退也不为难;如果为官不顺,回家隐居也好,在耕读之余,每天与良友或作文谈经,或饮酒赋诗,足不出户,也算是家中的好子弟了。况且柳宗元曾说过:“旅游、观察也是从事政治活动的一项内容啊。”

  建园工程刚刚竣工,我写下这些话,让后人知道我建园的用意,或者可以较长久的保住此园吧。这时是光绪丙戍年(1886年)重阳节前三日,恰巧我侄孙良翰从京城来,就让他用楷书写下来并刻在石头上。

1925年康有为过潍,曾题诗:

           峻岭寒松荫薜萝,方池水面立红荷。

           我来桑下几三宿,毕至群贤主客多。

潍坊硕果仅存私家园林“十笏园”现已划归潍坊市博物馆,成为旅游胜地。
城外郊野名园:

【完颜氏别墅】属金代完颜龙虎将军,位于县城以北,因赠给山东全真道来潍布道的尹清和,成为后来的玉清宫旧址;

【黄叶楼】也叫黄菜楼,在县城东三里。原为谭氏园林,初名黄菜楼,因其地宜菜子,李太白诗“黄花如散金”故名。清嘉庆中谭紫封改名为黄叶楼。道光末年为刘鸿翱所有,刘鸿翱(1778—1849年)字蜚英,号次白。男,汉族,官至清闽浙总督,潍县城里人,因自号黄叶老人。其著作有:《绿野斋文集》(前后合集)、《绿野斋制艺》、《绿野斋太湖诗草》、《绿野斋遗集》、《绿野斋外集》、《山左文抄》前后集、《绿野斋诗集》。

有《黄叶楼看桃花》诗:

       沔河径曲石门斜,疑到仙源路不差。何用渔郎频问讯,隔溪便是武陵霞。

       冶容不借红脂粉,弱体能胜紫薄衫。国色从来藏绣阁,嫣然一笑隔重帘。

       阳春烟景正相宜,愧我来游步履迟。共说蟠桃能助寿,呼僮折取最高枝。

【齐氏园】相传在城西齐家庄,为明代给事中山西参政齐一经别墅,今废。
【柏园】在城西北姚家坊庄以东。清道光初郭毓汾的园林。始建于道光九年(1829年),竣工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历时首尾十六年。

园主人郭毓汾作《柏园记》说:

    “为余家旧田园,……孤峰右峙,白狼左抱,绣壤麟错,佳木葱茏,附郭一带,墟落遥遥,作趋赴环拱状,洵奥区也。爰鸠工面势,广垣墉,建亭榭,凿池沼,筑假山,竹木花卉,因地艺植。……园轮广十二亩(老亩),……左为正院,有厅事,有陪廓,有过厅,院南为楼,足以极目远望,安寝息,右为别院,院中鹿寨鹤槛,药垅菊畦毕备。又西,薜萝荫径,入绿云深处,为迎客厅,厅南有池,池中艺芰荷蒲藻,游鱼呀呷其间,时令人作濠梁上观。厅西而北,为园正室,室四楹,额曰“积润山房”,南瞰层峦,北瞻起云石。又西而北,为精舍,东接山房曲廊,以便退息,厅东而南为直廊,通南山蹬道,栏回径转,约半里,为西南峰,登峰一望,则玉清晚烟近在眉睫间;峰西下为揽秀亭,亭临崖面岫,倦游小息,……亭旁辟二洞,一通山后,一通山前,山前多悬崖,择其广而平者置石几焉,无事坐临,倚曲池,荫古柏,啜苦茗,抚清琴,泠然一声,众山皆响,移我情者深矣。西置果圃二所,桃杏榛梨而外,间植花竹,繁英似锦,众绿成幄,每果熟时,与二三知己,酒后茶前,散布经过,别有林间风味”。

    当时园林布置完全出自其从兄象升之手。象升曾随宦石阡(府名,今贵州省),久游云南、贵州省,所以园中峰峦皴皱,极像云贵山景。民国初年,民政长李崧是云南省人,偶然来园参观,非常惊讶地税:“这是我们家乡的山峦景色啊!什么时候竟飞来此处?”徘徊久之乃去。园中柏树最多,故名柏园。
【复园】原名西园,俗称草庙子花园,在城东南三里草庙子庄,著名学者韩梦周(1729-1798)移居草庙子庄时,于其居所以西所建。清乾隆年间韩梦周讲学的地方。因为在他住宅西边,所以叫西园。

    复园分为“正院”和“南院”,石坊建在正院。从北门进去,经过“石笋院”迎面就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坊为四柱冲天三间三楼,楼为仿木直山单檐垂花拱,中间两柱高7米,间宽4米,两侧柱高6米,间宽1米。园内有土山草亭,茅屋数间,周围有短墙,植有蔬菜果树。道光初年,归蒯栋所有,略加增饰,花木亭榭,颇为幽静之致。光绪中叶,为丁毓庚购得,遂改名复园,表示对韩梦周(字复堂)的景仰。后又得郭氏、陈氏两废园的山石、联额等移置园中,奇峰怪石,美竹名花,五不具备,又种植牡丹千百棵。每逢花开,游人络绎不绝,主人亦不禁止,由此《潍县志稿》说它“不啻一邑之公园焉”。

丁善宝有《游西园》诗:

      楼台深锁碧烟萝,蛛网尘封奈客何。苔绿径嫌人迹少,花红庭有鸟声多。

      偏沿阶砌都生竹,闲杀池塘不种荷。曾是当年欢宴处,也应泉石厌笙歌。

民国十四年(1925)七月,在丁叔言等人陪同下康有为来潍游览复园时,曾对此坊的点景之妙有过赞许,并赋诗:

      北海待清来胜地,西园游宴正清秋。磊砢石山似云气,蒙茸林壑兴沧州。

      百年乔木风怀旧,群季芳尊俊秀流。草树深深郊野旷,相携登顶更登楼。

西园更有风韵的是,到处有文人遗墨装点其间。

如:正院石坊上刻有:

        董其昌书写的“莺声处处闻”,

 两旁石柱上有:

        翟云升书写的“花落家僮未归,鸟啼山客犹眠”

草堂书屋内有:

        曹鸿勋写的“向阳溪岸梅花白,得雨山田麦渐黄”。

     在山顶“伫月亭”上,嵌有郑板桥的书画刻石,书为“难得糊涂”,画为“破盆兰花图”,其题诗为“春雨春风洗妙颜,一辞琼岛到人间,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如山”。还有于祉书韩梦周诗刻石,以及曹鸿勋所书“举头望明月,荡胸生层云”等。据陈恒庆在《笔记》中记载,在复园的山石、墙壁上,还有桂未谷的隶书及其所绘之佛像、梅帧,高南阜的左手书,刘石庵(刘墉)的行书以及前莱州知府张船山的楹联等不可胜记。

    令人尤为赞叹的是,豁达豪放的复园主人,对于园里所藏的名人遗墨真迹,从不惜花费,都尽行将其勾摹上石,嵌在廊璧上,让游人任意拓卖。据说,当时有的拓片卖到了江南许多私人园林里,成为绝好的文饰。

    1952年,潍徐公路铁路桥以北段改道取直时,将复园大部包括此坊拆除。在残存的靠近草庙子村的公路东边复园旧址上,仍有六只珍奇高耸的石笋。1958年第一次扩宽潍徐公路时,原留下的石笋只剩两只较低者移至十笏园内。
【绿萝山庄】一名余庆园。在城西高家庄。清乾隆间田烳的园林。田烳字士行,曾任刑部主事,家资富有。相传他每日家事料理完毕,就相率游园,饮食歌舞,至晚才车水马龙,缓缓而归。
【艮园】在城西北六里后羊角埠村。清嘉庆时郭氏园。久废。
【自怡园】初名南松园,在城西小于河村,清嘉庆中陈迪耀园林。园址占地三十九亩多,经营十三年始成。面积之光,为全县之冠。园中峰峦叠嶂,港汊潆洄,秀若天成。有竚月亭、翼然亭、绛雪居、青筠别馆、叠石山房等建筑。其中楹联、匾额,大都是名家手笔;即一几一榻、一石一瓦,无不是装饰精工,安排妥帖。

     相传园主人当春日花开,即来园居住,直到秋暮乃回家。他的后代子孙都仿效他。后家庭败落,光绪初年,出典于刘潓,刘又加修葺,常在此宴宾客。光绪末年,陈氏又出资赎回,园已荒废,遂割裂出售,逐渐成为农田。

【杨家别墅】亦名杨峡别墅。在城北杨家庄,清道光时为潍县著名金石家郭麟(麐)所有。郭麐,字子嘉,号望三,清末学者,金石家。道光二十七年,郭麐于城西杨家庄置薄田十余亩,筑舍居住名为“杨峡别墅”。久废。

【莲池别墅】在城西南二十五里的莲池庄。清道光时丁彝厚园。丁彝厚,字朴庵,为潍县首富。园内左水右山,园地沃野平畴,中开一池,种莲万棵,因以为名。四围叠石为墙,凿水窦数处,引溪流入墙内。墙内外皆老树青翠,与山色相映。池北有小楼三楹,两厢客厅,月门以北,有一小桥,通到小沧浪亭。池方不过占地数亩,叠石为山,平湖植莲,小楼三楹,两厢厅房,月门通桥曲折罗列,石垣倚山,老树绽青,湖中有亭曰小沧浪。此可参见,高密著名文人单为濂所撰《莲池记》,该园至民国时已废。  
【陈氏园】小虞河的陈氏园。

田氏园高家庄的田氏园。

【郭氏园】北关的郭氏园。

此三园皆因战乱(捻军)或园主家道凋落而荒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