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寒亭探古访幽-禹王台历史探源

(2014-11-17 09:24:47)
标签:

寒亭

禹王台

分类: 历史探秘

 

http://s16/middle/3e2cf504hb8334c7301bf&690

                                                              作者:水凝山巅

 

禹王台今属潍坊市寒亭区,出潍坊市区沿西外环路北行20多公里,便可见一高耸土埠立于公路东侧,此即禹王台。禹王台下是禹王台村,据考,元代末,陈、刘二姓迁此定居,因村西南角有一高大土台,相传乃大禹治水时所筑,台上建有禹王庙,土台即被称为“禹王台”,村以台名。禹王台村现隶属于寒亭区高里街道。

历史上的禹王台台体高大,气势恢宏,奈何历史悠悠,沧海桑田,随着雨水冲刷和附近村民取土,现在的禹王台只剩下了一座海拔22.47米,底径约75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土台子,上面生长着一些丛生的荆棘和少量树木。禹王台上的庙宇曾数度被毁,所能见者大多为后来重建而成。

禹王台的建成年代与功用

在广袤的潍北大平原上,禹王台可称得上是一处名副其实的古迹,历代志书对它都有记载。在清康熙十一年《潍县志》卷五中,禹王台列在古迹第一条目,志载:“禹王台在望海门直北六十里,大禹治水时所筑,有禹庙存”;在清乾隆二十五年的《潍县志》中,禹王台亦被列为古迹第一条,记载大致同康熙县志;《潍县乡土志》于清光绪三十三年编纂而成,其中内容多依据旧县志而来,故其记载亦无二致。惟民国三十年《潍县志稿》中的记载与前志有所不同,该志原文为:“禹王台在第四区禹王台庄西,郭麐云‘望海台’,见《魏书·地形志》,刘宋侨置之南皮县下,即今台。俗因上有禹庙,呼为‘禹王台’。郭壇则以为‘望台’,其说在郭麐前,盖即《水经注》所称秦始皇所筑之台也。”

在清代的潍县志书里,均记载禹王台是“大禹治水时所筑”。潍之有志,始于明万历年间,估计清代的县志延续了其中对禹王台的记载。直到民国时期出版的《潍县志稿》,才引入了《魏书·地形志》中“望海台”的叫法和《水经注》中“秦始皇所筑之台”的说法。

笔者以为,禹王台虽则以大禹之名称之,但“大禹治水时所筑”的说法却并不可信。且不说该台是因为“台上建有禹王庙”才“被称为禹王台”的,就算真的是“大禹治水时所筑”,恐怕时到今日也已经模糊难辨,甚而踪迹全无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该土台建于禹后某个朝代,因土台北临渤海,世人面对汪洋大海时,每每感念大禹治水有功,乃于台上建起一座禹王庙,久之,土台的旧称逐渐被大禹之名所代替,即被百姓呼作“禹王台”了。

                              

相比而言,笔者比较倾向于“秦始皇所筑之台”的说法,若果真如此,那么“望海台”或“望台”的称谓便有了依托。众所周知,始皇帝嬴政一生梦求长生不老,他曾派徐福(即徐芾)带领数千名童男童女东渡大海,去为他寻找不死之药,结果呢,徐福去了就没能回来。历史上,秦始皇确曾到过山东,试想,他既然能动用民力修筑万里长城,那么在渤海岸边筑起一座高高的土台用以遥望徐福归航的船舶,又有什么不可能呢?如此一来,该土台被称作“望海台”或“望台”便十分合乎情理了。据称,禹王台村曾有一通“永垂不朽碑”,碑文中就有“以望徐芾航海而来”的字样,这一点也印证了“始皇筑台说”。

“望海台”这一名称,见于《水经注》中“丹水又东北,经望海台东,东北注海”的描述。在《魏书·地形志》中,亦有“南皮,刘骏置,魏因之。有望海台”的记载。《水经注》和《魏书》皆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北魏时期,彼时与秦朝灭亡仅隔700余年,想来错讹应不会太多。

除此之外,另有一说似乎更为可信,即禹王台是斟灌国王侯所筑的观台。在民国版《潍县志稿》中,载有清代潍人郭壇的一篇《望台考》,他考证认为:“古者诸侯各有观台,以观云物、志灾祥。斟灌、斟鄩皆夏同姓国,台之立必在其时,望台即观台也。《五经异义》云:‘公羊说天子有三台,诸侯二,皆在国之东南二十五里……二十五里,吉行,五十里朝行暮反(返)也。’按此,方面里数亦略与望台合。”照郭壇的说法,禹王台最初应该叫做“观台”,是王侯们用来观测天象,预测吉凶祸福的,它的作用有点像祭台——这一点倒也符合当时先民们敬畏大自然的做派。如此一来,它的建成年代就比“始皇筑台说”早了一千多年,直至夏代初期。

值得一提的是,禹王台的建筑方式为夯土而成,并无砖石,其夯土痕迹,从现有的几个狐仙洞的洞壁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20113月,笔者曾去寿光市的斟灌故城调查采访,该遗址位于寿光市最东边,以斟灌命名的几个村子与寒亭区搭界,城址距禹王台仅10多华里。在斟灌故城遗址上,还残留着两段古城墙,城墙亦为夯土而成,从古城墙的断面上看,一层层的夯土痕迹与禹王台的建筑方式毫无二致,可见斟灌古城墙与禹王台应该是同一个时期的建筑物。

http://s15/middle/3e2cf504hb83373270cce&690                                 
    更为奇特的是,在寿光斟灌和在寒亭禹王台的土民中,均流传着神助修墙或修台的传说。据斟灌村民说,当时修城墙没有大型机械,人们累死累活地干一天,也只能夯实10公分左右的一层。后来人们惊奇地发现,头一天人们筑完一层,城墙在夜里会自己长上去一层。人们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认为那是冥冥之中有神仙在帮助他们筑墙,是天意。同样的传说也在禹王台一代流传,只不过这里的筑墙变成了筑台,而且其中的神仙也被民众认为是狐仙,这点大概与禹王台一带的狐仙信仰有关。

http://s13/middle/3e2cf504hb8338594cd5c&690

                         (一层层的夯土痕迹清晰可辨)

两地传说中所提到的建筑用土均来自“西边的临淄”,所以又叫“临淄土”。笔者在现场曾看到,这种土颜色稍黑,土质细腻,夯实后特别干燥坚硬,能够较好地抵御雨水的冲刷。不过也有人认为,先民们在夯土时,曾往土中掺进米汤,米汤本身有一定黏性,所以夯实后才能如此结实。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科学性,古时没有水泥,而五谷之首的粟又能大量生产,所以人们把煮熟后的米汤搅拌进土中用以筑台,也不失为是一种建筑发明。反正干活儿总是要吃饭的,把剩下来的小米干饭再用来喂饱工匠们,岂不也算是一举两得?

“始皇筑台说”极有可能是到了秦代,秦始皇又在“观台”的基础上加以修缮,使其增高扩围,用以遥望徐福归来形成的。后世不查,乃认为是始皇所筑,并呼为“望台”了。

台底村今属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距禹王台的直线距离约有4华里,若按郭壇《望台考》中“台西里许”的描述,再兼顾到古今度量衡之差别,那么至少也有2里多的土台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消失殆尽了。

清嘉庆年间进士傅廷兰是今天寒亭区高里街道傅王庄人,他的村子北距禹王台不足5公里,作为潍县历史上的一名文化人,他对家乡美景多有溢美之词。他在《民台十景诗序》中就提到了禹王台“吾潍地平衍,而少崇山。北海之滨,百余里无丘阜(埠)。而禹台卓立其间,高数十仞,围可十亩许。遥望之如海岛……”傅廷兰这段文字中说禹王台“高数十仞”,“仞”是古代计量单位,一般认为八尺为一仞,按清制一尺约合现在0.32米算的话,那么一仞就相当于2.56米。如此算来,“数十仞”的高度应该可以比肩一座较高的城市建筑了,再加上它“十亩许”的占地面积,其状真可谓嵯峨巍巍,气势恢宏了。

虽然如此,但傅廷兰看到的也绝不是禹王台最初的规模。这座历经数千年的土台最初究竟有多大,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但如果说比现在留下的这个土台子大出个十倍八倍,想来应该不算妄言诳语                         

在禹王台村,还有一个关于“滑伕王小”的故事。据当地老人讲,上世纪70年代的某天,有一村民在从禹王台取土时,曾无意之中挖出一块硕大的青砖和一具白骨,白骨旁的青砖上用阴文刻着八个字:“河南王小滑伕一名”。当时人们缺乏保护意识,青砖自然也就不知下落了,但青砖上那八个字却被有心人记在了心里。乡人望文生义,认为这是一名叫王小的河南籍民工生性偷奸耍滑,在筑台时发生的一起事故中死亡,于是被就地埋在了土台内。

笔者认为,乡民的这种臆断实不足信。河南省历史上属豫州,以后也称中州或中原,河南这一称谓出现的比较晚,所以主观地认为王小是河南籍人氏实在是没有考虑到历史沿革;又有人认为“滑伕”的“滑”指的是河南省滑县,即王小是滑县人氏,这种理解也不会准确,而且“河南王小滑伕一名”也不符合地名书写习惯。就算将“滑”理解成周朝的小诸侯国滑国也不会对,滑国存在时距今至少在2600年以上,一名在建筑事故中死亡的民夫,连个棺椁都没有就被掩埋了,想来他的尸骸到今天也早已化作尘埃,还哪里来的一具白骨?

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滑伕”是一种职业,或者是建筑行当中的一个工种。在四川省的某些旅游区,至今还有“滑竿夫”这一职业,也简称“滑夫”,他们的工作就是两人一组,一前一后,用肩膀抬着绑在两根竹竿(又叫滑竿)上的座椅上山下山。座椅是供游客坐的,所以这是一种苦力活。但这里的“滑伕”却不能简单的去这样理解,一则北方不产竹竿,二则潍北平原上也没有大山可供他们施展身手。

由此笔者想到了一种用于吊挂重物的工具——滑钩,禹王台在修筑时必定会越来越高,古人采用滑钩把大量的土吊运到顶上去并不是没有可能。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王小就是一名负责往滑钩上挂盛土工具的民夫,就像今天那些站在塔吊下面往吊臂上挂建筑材料的工人们类似。也许是有一天施工时,挂在滑钩上的吊土在上升过程中突然从空中脱落,王小被当场砸死。死掉一名民夫在监工眼里如同死掉一只蚂蚁,就地掩埋是常用的做法。秦时修长城就有大量民夫死后被砌进了城墙,否则也就不会留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了。不过,王小显然要比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幸运得多,他的工友们甚至为他找来一块硕大的青砖,用阴文刻上那八个字与他埋在了一起。

那么阴文中的“河南”二字又当如何解释呢?笔者注意到,在禹王台以南12公里处有一个河南村(亦属寒亭区高里街道),据考,此处元代已有村落,因在大于河(现为故道)以南立村,故取村名为河南现有张、于、王、李、魏等姓居此。”这样去推测,王小便是禹王台附近的村民,他在某个朝代被征调去修缮禹王台,不幸以身殉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