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教学示范课:《望岳》教学设计与反思(附评课意见)(刘卫东)

(2015-11-27 15:26:43)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育教学

    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望岳》,授课班级:八年级二班,听课人:语文组全体教师及校委会全体领导,授课时间:20131028日。

    评课意见:教学环节井然有序,体现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层次性,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不足之处为问题预设,学生讨论回答,没能让学生自由发言。(高陵县湾子乡中学教导处)

《望岳》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  刘卫东

 

一、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会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

 

3、讨论诗歌,体会诗句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风格。

 

二、教学过程:

 

(一)以问置疑,导入新课

 

1、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山大川不计其数。要说山,最有名的当然是“五岳”了。那么,请问,“五岳”分别指那几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

 

2、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赞美泰山的诗句,其中唐代的大诗人所写的一首诗被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如何描绘和赞美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

 

3、板书课题,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题,明白作者近岳而望,并没有登山。

 

(二)讲授新课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知识。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当时,他的父亲在山东做官,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觉得他是一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在这首诗中,你能看出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吗?如果没有,那么,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2、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默读诗歌,老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老师总结并评价后,集体朗读诗歌。

 

(3)老师指导学生明确诗歌体裁:五言古诗。

 

3、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基本掌握诗句含义。老师逐句朗读诗歌,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4、细读诗歌,理解前六句诗描写泰山景色的特点。

 

(1)诗题是《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实有虚。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区别。

 

(2)试以两句为一组,学生分组讨论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老师指导点拨,学生发言。

 

5、讨论诗歌最后两句,体会诗句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1)讨论作者从想象登山的过程和登顶俯视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豪迈之情)

 

(2)由情入理,引导学生讨论诗歌蕴含的哲理。学生独立思考,老师适时点拨。(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3)感悟诗歌气势磅礴、雄放健拨的风格。

 

6、品味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总结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1)学生讨论回答: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那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

 

(明确:写景抒情;虚实相生;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课堂小结:如何学习古诗?(解题读诗——释义悟情——明理诵诗)

 

7、背诵古诗。

 

8、当堂检测,布置作业。

         (1)当堂检测。

 

(2)布置作业:比较这首诗与杜甫的另一首诗《春望》的不同风格。

 

三、教学反思:

 

    这首诗的教学环节井然有序,体现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层次性,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师生学习中的平等对话。既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逐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人能力所限,还存在如下需要改进之处:

 

    1、明显存在单一性。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自主合作探究千篇一律,不能体现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还有,设计问题的程序化,为保证教学任务按时按量完成,所有问题都是老师预设,学生讨论回答。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各抒己见。

 

    2、课堂结构上的缺陷。一节课前松后紧,教学过程时间多,检测时间所剩无几,显得虎头蛇尾。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