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像菜众口难调

标签:
教育时评时尚文化育儿 |
诗歌像菜 众口难调
一位诗友说:诗词作品像菜,有时也会众口难调。写诗,要分受众,和请客吃饭一样。湘云川要辣得够味,沿海沪上多添些糖,东北恋猪肉粉条,西北喜羊肉泡馍,珠三角要好好煲盆汤。材料要土生土长,火候要精心得当,品名要有模有样。否则,虽满汉全席不合吃家口胃,仍旧是瞎忙一场。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选诗如选色,总觉动心难。”他认为好诗就像“声凭宫徵都须脆,味尽酸咸只要鲜。”并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好诗往往“妙在皆孩子语也”。语言上主张自然,家常语入诗最妙;诗有天籁最妙,童语终是真语。
上街进餐,一般不会走错饭店。想吃川菜的不会走进苏锡菜馆,吃惯潮汕菜的不会走进重庆火锅店,除非他们想换个口味尝尝新。但是,他们不会进川菜馆骂人家菜太麻辣,进苏锡饭店骂人家菜偏甜,因为这是人家菜肴的特色。
诗词界似乎不是,老有人骂白居易太俚俗,不及李商隐典雅含蓄,骂杨万里的作品,不及李贺诡异奇特。似乎写诗只能一种风格,而且只能写他喜欢的那一种风格。就像是川菜食客到山东菜馆门口骂街,湘菜食客到潮汕饭店找茬。你不喜欢吃尽可以另选酒家,何必非要到人家饭店大堂上寻滋事呢?
诗接地气自鲜活。地气乃人间烟火之生气。人之七情六欲皆生于烟火。诗人要把情植根于大地,植根于生活,植根于人民,抒写生活,反映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诗词圈子里的作者都会写诗,深谙平仄押韵拗救之道,所以一看到别人的诗作就先检查有无出律出韵,倒不如圈子外不写诗的老太太,读诗词先凭直觉看意思、语言、意境,有时欣赏水平倒反而在大多数诗词作者之上。
我们看唐诗,像是在欣赏美人,很养眼。有些人学了平水韵的四声八病,竟像是学会了用B超,看人全是黑白影像,只管数据正常不正常。在某些专家眼里,更是像做核磁共振检查,诗的美感一点也没有了。林黛玉在他们眼里肺痨入里;就像检查报告中说,左右肺全是积水,只是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无美可言。
岂不知,诗词若要守住传统,就必须着力反映时代风云,给诗词注入新鲜血液,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要接地气。接地气,是指在诗词创作中要体现人民性的思想,体现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欢乐、愿望、利益,真情实感地感受他们、讴歌他们、鼓舞和引导他们,让我们的诗词作品道出他们的心声,成为鼓舞他们的号角。也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时代呼唤,反映生活,广泛熟悉,生动具体。接地气就是诗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鲜血液。生活是诗词创作的唯一源泉。
诗词的高境界是“意深词浅”,也叫“深入浅出”。这个“浅”,不是浅俗到俗而不雅,不是浅白到毫无意蕴,也不是浅淡到淡而无味。这浅乃是千锤百炼,化繁为简,出于自然,毫不留雕琢之痕,让人回味无穷。
2027-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