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姓流源考

标签:
历史文化时尚情感育儿 |
黄姓流源考
黄姓出自赢姓,传说是“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的后裔,少昊氏族以燕子为图腾,赢是燕的异体字又是同音字,以赢为姓。少昊之子皋陶在尧舜时代掌管刑法和司法,其族以偃为姓,为燕氏族的另一大系统。皋陶之子伯益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后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把“赢”赐予伯益的氏族为姓,继承燕氏族的赢姓。
山东莱芜西南是古赢地,南临赢水,是东夷族中以鸟为图腾的赢姓部落活动地区。黄人是东夷赢姓部落的一支,随着东夷部落的强大和主宰中原建立夏朝,黄人也一路迁徙到河南黄水两岸地区,即今河南新郑和密县一带。
在夏朝,黄人的一支从河南黄水迁到汾川,即今山西绛县西洮水北岸的横水,建立了黄国。直到春秋初黄国为晋国所灭,子孙以黄为氏。这是中国最早的黄姓,但这支黄姓的后裔逐渐衰弱,在史书上仅出现过晋大夫黄渊一人,后代默默无闻。
在河南的黄人继续向南方迁移。大约在商朝中期,黄人在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建立了另一个黄国,故城在今河南潢川县西隆古。这支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表现不俗,进入周朝成为子爵诸侯,周旋于南方楚国和北方鲁国之间。
公元前648年夏,楚成王灭黄国,黄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族人很快在河南和湖北地区蔓延开来。此支黄姓有3300多年的历史。在战国楚考烈王时代,黄国后裔黄歇任楚相,开基于江夏,封为春申君,封地在黄国故城,河南潢川县直到清朝仍称春申镇。据说楚考王无子,黄歇将自己已经怀孕的妻子献给楚王,得子即楚幽王。就这样黄歇轻而易举地报了亡国之仇,巧夺楚之天下于妊席之上。
黄姓地域分布
战国、秦汉时期,黄姓已经大批播迁到湖北地区,逐渐形成江陵、江夏两个著名黄氏郡望,以此为基地向江南发展,“浮诸江南,以实海滨”,黄姓的足迹已经西达陕西和四川,东临东海,南入湖南和江西。东晋末,中原的林、黄、陈、郑四大姓率先进入福建。隋唐时期,黄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发展的行动。
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移,穿过江西,进入浙江,在金华地区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金华黄氏。另一支先由江夏北迁河南固始,再向南经安徽、江西,抵达福建邵武,这是历史上著名的邵武黄氏。其子孙很快分散到东南沿海地区和广东。由湖北迁到广西的黄姓与当地的土著结合形成了今天壮族及湘黔地区布依族、侗族等民族中的黄姓先民。一部分进入越南,成为当地的大姓。黄姓进入台湾地区是在明末。
由于黄姓主体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了北方,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黄姓的伤害相对要轻些,而在南方得到稳定长足的发展,尤其在宋元时期,黄姓在赣浙闽粤四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宋朝时期,黄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6%,为宋朝第九大姓。黄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黄姓人口的四分之一强。主要分布于江西和福建,这两省黄姓大约占全国黄姓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广东、河南,这四省集中了黄姓总人口的24%。全国形成了以赣浙、闽粤、四川、河南为中心的四大块黄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黄姓大约有2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3%,为明朝第七大姓。仍主要分布于江西、福建两省,大约占黄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浙江三地,又集中了黄姓总人口的30%。宋元明600余年,黄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黄姓人口主要向两广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闽粤桂两大块黄姓人口聚集区,重心由东南部转向南部。
黄尹考
黄尹考之一:殷墟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的"黄尹"到底指谁?从殷墟甲骨卜辞记载的祭祀规格看“黄尹”受到了国家最高规格的礼遇“禘”。《展禽论祀爰居》(佚名 先秦)
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二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
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议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鲧障供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为司徒而民辑,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秽。
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面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太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禘”排在祭祀规格的第一位。《合集》3504记载“戊戌卜,禘于黄"。
商人祭祀高祖成汤大乙的规格也只是“羌五牛”。其中记载“大乙羌五牛”。因此,说明“黄尹” 比“大乙成汤”还要等级高。另外,这也从侧面证明“黄尹”不可能是“伊尹”。
那么“黄尹”代表了什么? 其中的"黄"指纳尔迈调色板上的黄帝站立形象,也指纳尔迈权标头中的"蝎子"。"尹"字则是指阿蒙黄帝古埃及王名中的"羽"图符。
黄尹考之二:黄尹,嬴姓,黄氏,商朝时期的黄国国君,黄国世代与商朝联姻,所以商朝的卜辞中经常以舅主称之。
《竹书纪年》载:“(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卜辞中有“伐于黄尹二羌”的记载,讲述了商人祭祀,是黄夷(尹)最早的记载。周人灭商后,黄人归服,得以保留。从出土的东周时期黄国及相关的青铜器看,嬴姓黄国与娰姓曾国等一直保持婚姻关系。黄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潢川县城西北6公里隆古乡境内,遗址至今保存完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国:据《竹书记年》文献载黄国源于黄帝公孙姓轩辕氏,又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国建国创始人为赢姓伯益长子大廉,崛起于中国南方,是古代淮河流域的霸主。早期称为黄夷,是东夷集团的后代,九夷的一支。春秋时期,楚国称霸,黄国不服,借地域优势,近与江、道、柏、弦乃至随国结盟,远与齐、宋、郑、卫、鲁等修好,曾一度与楚抗衡,至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
黄尹:嬴姓,黄氏,是伯益长子大廉的后代,据《史记》记载大廉的后代孟戏和中衍曾有功于商朝,于是嬴姓便时代辅佐商朝天子。据商朝卜辞记载,商帝武丁在位时期,曾经隆重的祭祀过黄尹,其规模远胜于历代商王对伊尹的祭祀。
在祭祀黄尹的同时,商王还祭祀过一个叫黄奭的人,商朝卜辞这样记载“帝黄奭三羊”和“贞用于黄奭佑三牛”,意思就是说商朝用三头羊和三头牛来祭祀这位叫黄奭的帝王,而对于黄尹的祭祀,商朝卜辞这样记载“侑(沃)于黄尹,十伐(杀),十牛”,也就是说商朝用十头牛来祭祀黄尹,有人说黄奭是黄尹的配偶。另据卜辞中的内容,黄尹有一个后代名叫黄多子,武丁便是命令他祭祀黄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