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孤女大宋皇后

标签:
历史文化教育旅游收藏 |
逆袭孤女
大宋皇后
宋真宗赵恒的第三任皇后刘娥,是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被后世称为“有吕武(吕后与武则天)之才,无吕武之恶”。刘娥原来是四川一贫苦人家的孤女,后来当上了宋真宗的皇后、宋仁宗的太后,她成功逆袭的秘诀,是善于交友、掌权后敢于作为,以及她始终拥有自知之明。
一、刘娥出身贫苦,得机遇便结交良友。刘娥祖籍太原,后随着父亲工作需要,举家迁至成都华阳。她出生不久,父母就双亡了,让襁褓中的刘娥成了孤女,寄养在母亲庞氏的娘家。寄人篱下的刘娥,稍稍长大后为了生计成了歌女,她不但歌声婉转动听,还善于播鼗(一种类似拨浪鼓的乐器)。
成年后的刘娥嫁给了当地一个叫龚美的银匠。后来丈夫为谋生,带她离开蜀地到达了京师—东京汴梁。可是没过多久,龚美因生计艰难,实在养不活一家人,就打算将她卖掉,再嫁他人。
谁知,这反而成了刘娥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当时韩王赵恒(即日后的宋真宗)的下属将刘娥推荐给韩王,赵恒一见她,就大为喜爱,并立即将刘娥接入府中。
然而,赵恒的父亲即宋太宗,听说皇子与出身卑微且来历不明的民间女子厮混,心中大怒,随即命令赵恒将刘娥赶出王府。赵恒不敢违抗父皇之命,又难舍刘娥,只得将刘娥秘密安置在王府指挥使张耆家中,不时过去看看她。
刘娥经此变故,开始对自己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为尽量缩短与韩王赵恒的差距,她决定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好好学习一些文化知识,为将来有出头之日时,能充分施展才华打下基础。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驾崩,宋真宗赵恒即位,他立即将刘娥接入宫中 ,可见真宗对刘娥一直深爱着,并且念念不忘。但此时后宫已经有了郭皇后和其他一众嫔妃,而初入宫廷的刘娥并无任何名分。
为了在宫中生存下去,刘娥除了不与真宗后宫的皇后和嫔妃们争宠外,还观察到在后宫嫔妃中,杨氏(即日后的杨淑妃)也受宠较深,于是,刘娥就聪明地与姐妹相称,并且两人从无间隙,在后宫中共同进退。
这种善于交友的做法让真宗特别满意,将刘娥先封为四品美人,又接连晋升她为修仪、德妃。这让刘娥在复杂的宫廷中终于站稳了脚跟。刘娥还不忘前夫之前的照顾之情,改认龚美为兄弟,龚美也自此改姓刘。这说明刘娥是很会妥善处理各方面关系的。
二、刘娥为后认真辅政,临朝称制敢于作为。景德四年(1007年),郭皇后驾崩。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力排众议,册立刘娥为皇后。她当上皇后以后,不但处置宫闱之事有理有据,从来没有大的疏失;而且当真宗皇帝退朝后,阅览天下的奏章常至深夜时,刘娥总是陪伴左右,并参与国事的处理。由于刘娥处理政事周密而谨慎,因此越来越被宋真宗倚重和信任。
宋仁宗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驾崩,留下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为辅佐年轻的宋仁宗执政,刘娥与宋仁宗五日一御承明殿,仁宗位左,刘娥位右。正式开始临朝听政。
刘太后临朝听政期间,为让国家平衡过渡,她各方面都敢于作为。比较典型的事例有:终结“天书”运动、结束党争、发行交子、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等,这些为仁宗亲政后的“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刘娥有自知之明,始终未称帝。刘娥后来一直临朝听政,至死都不肯还政于宋仁宗,还时常着帝王服饰,当时朝廷的大臣们均忧虑其效法唐代的武则天称帝。但在群臣的阻力面前,刘娥始终压制了欲望,最终并未走出这一步。
刘娥始终没有称帝的原因,笔者认为是她有自知之明,并看到了以下几点:首先,外部条件不具备,当时宋朝时时面临辽国的威协,加上“澶渊之盟”是辽国与宋朝签订的,如果刘娥改朝换代,辽国马上就能因此南侵宋朝,而当时宋朝的军力与辽国作战并不占多少优势。其次,刘娥家族并不兴旺,自己无子不说,宋仁宗还不是亲生子。如果取代仁宗称帝,必定遭遇灭顶之灾,宋仁宗对这位母亲肯定愤怒,要他振臂一呼,天下响应,宋朝必定内战,而刘娥不仅不懂军事,也没有得到军队的效忠,这场内战刘娥的失败肯定是必然的。她甚至会自身难保。
最后,刘娥的政治能力不具备。她临朝的十余年,只会墨守成规,对于国家大事,却没有任何创新和改革,可见她的实际政治能力与武则天差得太远!
刘娥自知之明,看清了上述几点,使她止步于临朝听政,始终没敢跨出称帝这一步。这也让她死后,赢得了包括宋仁宗、司马光、范仲淹等宋廷君臣的正面评价。
总之,我国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皇后刘娥,从一个孤女,成功逆袭为皇后的秘诀,是善于交友、掌权后敢于作为,以及她始终拥有自知之明。她成功的经验值得后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