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中有境界诗中有人生

标签:
佛学文化情感旅游教育 |
禅中有境界
诗中有人生
在禅修中,人们通过冥想和专注于当下的方式,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觉醒。禅修的境界不仅仅是一种修行状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诗歌则是一种表达人生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诗人通过用词和意象的精妙组合,以及抒发内心的独特感受,将人的喜怒哀乐、痛苦欢愉,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诉诸于文字之间。
寓禅于诗,以诗道禅,是禅诗的特色之一。禅理诗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辩证思维,表达自己对宇宙、人生的感悟与理解。僧人和文人在修道过程中,常常与幽深峭曲的山林风光胜景为伴,借诗寄托对世事变幻、人生坎坷的感慨,韵味无穷。
聚散随缘: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早晨时,鲜花盛开,傍晚时,花谢花落,花开花落,正如人生的起起伏伏、离合悲欢。生命的短暂无常,需珍惜当下的美好。
唐代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是觉道,又何处有树?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中也无台。本来就什么也没有,尘埃从哪里生出呢?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唐代灵云志勤说: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这是灵云志勤禅师因见桃花悟道所作的偈,草木的荣枯生灭在作者已是习见,百般求索也无所得,但偶然有一天,他突然看到一树灼灼盛开的桃花,就灵机触发,豁然而悟。或许他想到“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或许他想到至理就在灿烂的生命之中;或许他想到无常即常,常而无常;或许他什么也没想,只是体验到一种澄明的状态。
南北朝契此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只有内心清净、无杂念的状态才能通向真正的道路,而退步实际上是向前进的一种方式,暗示在追求道路的过程中,有时需要退让、放下执着,才能获得更高的境界。
南北朝善慧大士说: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从差别中来认识同一,从动乱中来认识寂静,只要我们心中澄明宁静,喧嚣之地也有静寂平安。
唐·无尽藏说: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有时候我们在追寻某个目标或追求某种经验时,却往往忽略了身边已经存在的美好。要珍惜眼前的美好,不要追逐虚幻的幻象,而是用心去感受和体验当下的生活。
唐代栖蟾说: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牛在春风细雨中快乐地奔跑人在日出时欢快地唱歌离去,月明时满怀喜悦地归来谁能像这样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呢?是你,是我,是大家
唐代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在短暂的人生中,应好好享受美好的生活,而不应费尽心机,舍本逐末,把时间花在争名夺利之上。
宋代释怀深说: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在山林树木之中自由穿梭,穿过松树林的风又吹送到你的脸庞,而你笑着向山峰上的月亮行了一礼,多么豁达的场景。
人间的悲欢,并不相通。每个人历经的悲伤和幸福,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我们也经常看到鸡汤里说:“要感激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正是他们让你变得强大。”
可是,伤害就是伤害。那位老师在当时口出恶言,冷嘲热讽的时候,想的并不是“用我的伤害让你成长”,纯粹是带着恶意的。一个真正善良的人,对别人好的人,怎么可能特地去伤害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