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若知人教养入骨深

标签:
教育文化星座情感育儿 |
处世若知人
教养入骨深
教养被广泛定义为一个人受到的家庭和社会的文化和道德背景,以及其对遵守规范和尊重他人的能力。教养是一个人能否成为守法的、道德的和尊重别人的人的重要因素。在一个有教养的社会,人们相互尊重、且具有意识地尊重社会规则,这不仅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教养的重要性在于,它通过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来促进个体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良好教养的人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文明和繁荣,而缺少教养的社会则常常受到犯罪、不道德和不公正的行为的困扰。
关于教养这个话题,例如,在某一社交场合,众人闲聊,夸奖其中一人活得像大诗人李白一样,这时有人疑惑:“谁是李白啊?”这是第一层次的没有教养。于是有人哈哈大笑:“你连李白是谁都不知道!”这是第二层次的没有教养。
但如若喋喋不休,从李白的生平谈起,旁若无人的一口气背出50首他的诗,继而补充世界各国学者对陶渊明的研究成果,炫耀自己的知识。这是第三层次的没有教养。
教养是什么呢?它是心中的分寸,是言行的适度;是对他人的尊重,是平等与包容。
古希腊有一句谚语:“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唐代诗人张九龄也说:“人之所以为贵,以其有信有礼。”一个人身上最高贵的品质,就是教养,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学识都重要。
那么,什么是教养?《菜根谭》里说:“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此三者可以远害,更能养德。”
一、不责人小过。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生活中,人人都可能犯错误,而有些时候,别人的过失,还可能给我们造成伤害。但是,倘若我们锱铢必较,处处报复,那只会让矛盾激化,反过来自己也受到更大的伤害。
做人当心胸豁达,与人为善,对别人的语言冒昧、行为过失,不要太过放在心上。如此,才能“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宋代的政治家吕蒙正就是一个不爱记人过的坦荡之人。吕蒙正刚担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来参政啊?”
吕蒙正对此丝毫不在意,但与他同行之人却愤怒异常,要追查这名“狂妄小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不仅制止了他们,还说:“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毋知也,不问之,何损?”
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聪明人不会揪着别人的过失不放,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教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徒。“不责人小过”的宽容,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剂良药。所谓: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一个不念人尤、只记人好,懂得宽宥与饶恕的人,会赢得他人的喜爱与尊重,也会为自己换来岁月静好。
二.不发人阴私。做人,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要随随便便,把任何事都说出去,尤其是别人的隐私。
俗话说:“秘密若从口里出来,就已经出了大门了,以后会遍于全世界”。一个人若想赢得别人的尊重,对得起别人的信赖,就要学会替他人保守秘密。
要知道,能够得到他人秘密的人,都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但比这个更高级、更难得的,则是管住嘴巴,守住秘密,哪怕有一天彼此渐行渐远。
北宋时期,年轻有为的富弼经范仲淹推荐,被宋仁宗任命为河阳判官。因政绩突出,后来,富弼升为宰相。然而此后,他与王安石主张变法的意见不合,于是辞去宰相之职,回到故乡隐居。
即便如此,他也从未在别人面前说过王安石半句不是,更从不随便表示自己的喜怒。这就是成语“守口如瓶”的典故。
古人说:“吉人寡言语,躁人之辞多。”能够保守他人交付自己的秘密,是一个人具有诚信与公德的表现。《庄子·列御寇》中说:“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不泄露别人的秘密,是成大事者不可或缺的本领。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静水流深,胸中有万千丘壑却从不张扬。做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嘴,守口如瓶,是一个人最难的修行。
三、不念人旧恶。之前,朋友圈里很流行一种说法:要看清一个人,就看他在别人面前怎么评价你。一个人总是说你坏话,揭你短处,一定不值得交往。
人一辈子是一个不断修养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中国有个成语,叫“既往不咎”。事情既然过去了,无论是非与否,如今再提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有这么一句话说:“怀着爱心吃蔬菜,也要比怀着怨恨吃牛肉好得多。”
《三国志·魏志》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曹操称帝后,将卞夫人封为皇后。但曹操的第一任妻子丁夫人,丝毫没有把卞夫人放在眼里,处处以“辈分高”压制卞夫人。此后,丁夫人被休,卞夫人成了名副其实的“正妻”。
但卞夫人非但没有报复刁难丁夫人,反而比以前对她还要好,丁夫人大为感动。更难得的是,丁夫人过世后,卞夫人向曹操请求,大葬丁氏,将其丧事办得风风光光。
人生在世,纷扰不断,要想生活中永远拥有安静和欢乐,那就不要想着报复。报复,是人性中的一个死结,必须把它解开。落英在晚春凋零,来年又是灿烂一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春天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当下不杂,既往不咎,将来不迎。”聪明人,会用豁达的心灵化解种种怨恨,人生的路也会因为宽容而越走越宽。
四、不给人添麻烦。有个故事是这样的:晚上,一个盲人打着灯笼赶路,路人见了很诧异,便问他:灯笼对你没有任何用处,你为什么要打着它呢?盲人回答道:我在黑暗中赶路,别人有可能会看不见我,那我就容易被撞到,但是我提着灯笼时,就不怕啦!
虽然灯笼不能帮我照亮路,但可以让别人看见我,这样我就不会被撞到了。盲人打着灯笼照亮了别人脚下的路,在为他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有一天,华盛顿总统问秘书:“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英国很多阶层的男士都可以叫绅士?官员可以,律师可以,医生可以,甚至无业的人也可以。那绅士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于是秘书花了两个多小时去调查了解,回来跟华盛顿先生汇报说:“给您查到了,绅士就是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一个不随意给别人添麻烦的人,必然是懂得体恤他人,克己守礼的有教养的人。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去麻烦别人。”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一个有教养的人,从来都不会随意给别人添麻烦。好的教养,让人赏心悦目,如沐春风,一个人缺乏教养,则让人心生厌恶。良好的教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并非单纯的礼貌,而是文化的积累,和习惯的养成。教养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