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旅游观光点拨思维

(2023-09-21 12:11:03)
标签:

旅游

时评

教育

育儿

旅游观光点拨思维

旅游观光  点拨思维

曾任浙大党委书记的郑强说:看风景的民族都是贪婪的,只有欣赏文化的民族才是有教养的。在西湖逛十圈,却汲取不到一丝一毫文化教育意义的中国人,与坐在大英博物馆里欣赏壁画的孩子们对比,才知道有意义教育的场所,应该是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郑强教授意思是说:家长喜欢带孩子旅游看风景,风景都是人造的景点;与国外小孩自己划船去学习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制造好的去消费,一个是自己探索。

其实,教授嘴里的山水是指视觉享受,而他提倡的是文化,文化包含的内容有历史宗教艺术科技等等,这些才是让一个民族有立足之地的根本。

让孩子看风景是看不出文化的,一个民族要受到文化熏陶才有教养。所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多去有意义的地方,不要觉得游乐场是孩子喜欢的地方,去游玩满足他的欲望文化公园去多了且正确引导他走向文化,可以让孩子感兴趣

郑强教授说,你在西湖去游玩的时候,看不见外国人在划船。为什么呢?他说因为外国人不贪这一口;外国人都去哪儿了呢?外国人都去看博物馆去了。

比如说:上海的东方明珠,就是一座水泥塔。俞敏洪在一篇文章中说了这么一句话:“……长城如果被拆了,也不过一堆散碎的砖头。怎么回事?东方明珠和长城不能去了?不是的。下面我们来看看郑强教授和俞敏洪校长是怎么解释的。

郑强教授的意思是,如果旅游只是到处转转看看,而不了解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和建筑物的历史过往,不了解所看到的东西的文化内涵,那旅游就没有意义了。俞敏洪的意思是:做什么也要有个明确的目标。无目标的行动,意义都不大。

有一次,我站在长城上,向远处眺望时,身边来了一群人,其中一个人说:我们的旅游,不仅仅是停留在散散心、放放松的层面上,而是要让我们的旅游充满意义。现在,我们踏上了长城的台阶,手扶城墙,向外眺望,除了看到一览无余的景色和感受到阵阵凉风外,你还会有何感想?大家分别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友接着说:一座长城,在汉唐,是无可取代的帝国中枢;是王维笔下的:万国衣冠拜冕旒;在宋朝,却成了边境军镇;而在明朝末年,又被沦为饥荒遍地、易子而食的人间地狱。

此时,我想到了秦始皇建长城的历史,想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我亦相信,此时站在长城上的游客,已经有别于那些只是登长城的人了。因为我们的思想已经穿越几千年,和古人有了交集,长城上的一砖一瓦都被他们赋予了感情。

是啊,旅游不光要带上我们的身体,更要带上我们的文化,带上了文化,就会带上一番心境。当我们站在西安临潼第一烽火台上,能仿佛看到周幽王那烽火戏诸侯的场景时;当我们到易水,能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荆轲所代表的的精神和年代时;当我们来到西汉的国都长安时,能感受到汉武帝当年叱咤风云的场景

这样,我们旅游就有了文化的意义,也将收获不一样的经历。金一南将军说:我不担心现在,我只担心未来。担心我们的下一代不懂历史,缺乏民族自信。看看,历史文化和民族自信有这么大的关系,时代的要求已呼吁我们:要学习历史,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金一南将军还说:现在,我们处于一个百年变局的大时代,需要精神,需要信仰,需要思想,需要人格。这都要来自于文化。

文化是一个人的底蕴,更是一个民族的底蕴。在中华民族百年转折之际,做一个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了解的人,不仅是提高自身文化底蕴的个人之事,而是在为加速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添砖加瓦。

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需要每一个的努力,历史文化是我们引以为豪的资本。所以,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也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

教育不是只有在学校里才可以进行,每一处都可以让孩子知道什么叫地方特色、文化差异,从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们的眼界和对生活的看法。

游览天下大好河山,眼饱秀美山乡水景,领略旷世人间奇致,陶冶情操养悦身心。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通过自己的角度去看,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感知自然的途径参差多态,或打开电视欣赏色彩鲜艳的荧屏,或轻点鼠标浏览千奇百怪的世界。

绚丽多姿的世界风情万种,无论是故土的青山绿水,还是异乡的危崖怒涛,不绝的风景牵动着不老的心情。每个或林莽草深鸟语花香的去处,都吸引着如织的游人驻足流连,惊异着眼前泼墨的山水,感叹着远方氤氲的流岚,自然之美,至此尽矣。

可是,风尘苦旅的游人们,不要以为美的天域之门惟可由健壮的双腿叩开,要知道柔软的心灵倘若插上了思想的翅膀,便可以载着你穿越时空的浓重雾霭,降临到一个更加奇崛壮丽的大陆。那里的大地上栖息着许多美丽的灵魂。

是的,我爱看灵魂。我不知道世界上会有哪片大陆能比纪伯伦更为辽阔。作为宗法观念极强的中国人,每个家庭都对于自己的子弟承载着厚望,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每位祖先都希望将自己毕生最宝贵的东西留给子孙,传承千秋万代。

然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金银财宝虽好,终会吃干败尽;一句至理名言,却能铸成家魂,受用无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