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标签:
时评文化情感教育育儿 |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我们在读《道德经》的时候发现,每一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都是老子思想的总结,但要想理解其含义就得联系上下文,甚至是前后篇章了。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数”应该是命运,定数的意思;这里的“中” 是“和”或者“适中” 的意思。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含义有二,从老子治国思想看,就是告诫君主不宜下达过多政令;从为人处世上看,就是要人适度发言,保持谦逊。
这句话出自《老子》,老子向来反对过多去作为,老子认为,无论是在治国,还是在修身上,过多地作为、发言,总会引发纷乱。在老子思想中,过多作为、发言,也是“强作妄为”中的一种。
老子之“无为”思想特色。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道家有着浓郁的出世味道,其中有一个比较鲜明的特色,就在于道家反对人过多去“作为”。老子基于人出于利己私欲而表现出的作为过多之现状,继而提出了“无为”思想。需要注意的是,老子这里的“无为”可没有叫人什么都不做的意思,老子这里的“无为”,是针对人在作为上表现出来的不符合常理的一种极端倾向。
也就是说,一个人做事做得不到位,或者做事做得太过,在老子眼里,都是“强作妄为”,都是与其“无为”思想背道而驰的。老子之无为,强调的是一个“度”,这个“度”不是人决定的,而是自然决定的,也就是道家思想中的“道”决定的。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天地是没有仁爱的。为何没有?如果天地去仁爱谁,就说明天地有仁爱之目标,有目标,则有目的性,有目的性,就意味着有“私”存在,有“私”存在,就不能是“无为”的,而是出于“私欲”的有为。所以天地是不仁的,对待万物就和对待刍狗一样,任其按照其背后之规律自生自长。而圣人就和天地一样,不会有偏私之“仁”,也是任其百姓各自安居乐业的。
老子这句话,从治国层面来看,老子是反对为上者发布过多政令。其实,这句话有其逻辑的合理性。如果一个国家政令太多,往往会造成百姓的困扰,与其这样,还不如保持虚静。政令太多,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出现的问题多,或者为上者的需求多。出现一个政令,要么是这个国家出现了相应的问题,要么是为上者有相应的需求,这都是不好的现象。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太多的政令,说明这个国家之为上者没有多少需求,又或者是在说这个国家没有太多的问题。
所以,老子之“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从政治层面来看,就是告诫为上者,不要太过干涉百姓,不要颁布太多政令限制束缚百姓。
从人生层面来看,“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表达一种“言多必失”的处世智慧同时,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思想,也可以放到人生层面来分析,大抵就是在告诉我们一种“言多必失”的处世智慧。
言语是风波的发祥地,我们每次就一件事情表达自己的一个观点,大抵都会夹带着我们个人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但是,我们每个人观察事物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无论多中立的观点,总有偏颇的地方,因为我们无法观察到一件事情的全貌,我们总有“眼界盲区”。于是,我们表达的观点,总是有些个偏颇的。
但我们没有注意到的,别人未必没有注意到,别人注意到的,我们未必能够注意到,于是,总有和我们对立的说法产生。
也就是说,说得越多,则表达自己立场越多,有立场,就有对比。自己的立场越鲜明,就会出现与自己对立的立场,这样矛盾就会越激化。于是,言语往往会引发矛盾,也就是“风波”。所以老子才讲,与其说得太多,表明自己的立场太过,不如少说一些,保持一个谦逊的态度,不偏不倚去分析事情,分析别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以一个中立的态度,尽可能看到事情的全貌,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一己之词,引发一叶障目之悲。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无恩无怨,无爱无恨,对万物都公平对待,不加干涉;春夏秋冬,风雨雪霜都有序循环,而不断进行着。圣人,即优秀的统治者做事同样如此,不妄为,不用复杂苛刻的政令干涉百姓,让百姓按照社会规律繁衍生息。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瞎折腾,看似有为,实则“有违”,违背了天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就是祭品,还是用草扎成的。人们在祭拜的时候,都会用上祭品,不论是祭拜天地,还是祭拜祖先,用祭品代表我们的诚心。
祭品在祭拜的时候,都是要很恭敬的,不能弄脏,不能放到污秽的地方,无论是贵重的祭品还是用草结而成的祭品,都是看得很贵重的,因为这些都代表的祭拜者的诚心。但是一旦祭拜结束之后,就没有人太看重这些祭品了,有的甚至就直接丢掉。
这就是说,天地对待这些万物,就如这些祭品一样,不再去干涉它们,让它们自生自灭。
看上去天地没有仁爱之心,它没有偏爱于谁,祭祀过的祭品,天地便不再去关心它们了,而万物就如这祭品一样,天地不再去干涉他们,也不会对其中的任何东西有偏爱之心,让他们顺应自然!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而圣人之心就如天地之心一样,没有偏爱任何事物,没有私心。大的仁爱,看上去也就像不仁一样 。
老百姓自己过自己的日子,圣人不会去干涉他们,不会去偏爱于谁,不会给别人压力,让大家各自安乐过自己的生活,就如祭祀的刍狗一样,自生自灭,顺应自然,自得其乐。
实际上圣人也为大家做了很多的事情,只是从来不去居功,正如天地也一样孕育万物,为了万物生长,提供所需的各种条件一样。
阳光雨露,肥沃的土地,这些都是天地为万物提供的,但却从来不去偏爱和居功,而圣人也为百姓做了很多的事情,却从来没有私心和偏爱,不去居功。看上去是没有感情和冷漠的,但却是真正的大公无私,大爱无形。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大风箱一样,我们看到风箱工作的时候,把风从这边推进去,又把风从那边排出来,然后火就会被吹得越来越大。
风箱的作用是什么呢?你不断的鼓动,就会不断的有风出来,永远都用之不竭,取之不尽。
风箱将火鼓动得很大,于是火才能为人们所用,但是人们在用火的时候,却没有想到过风箱的功劳,风箱感觉像没有功劳一样,这就是风箱的作用。
而不屈,动而愈出。风箱的中间是空的,如果塞满了东西,空气就没办法被吸进去了,而且永远不会穷竭。
空气这样被吸进去,然后排出来,源源不断,永远都不会有装不了的情况发生,不管你怎么用,都不会有枯竭。风箱只要一动,风就会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出来。
风箱的中间是空的,看上去什么都没有,但却比那些装满东西的任何器具都还要广大,即便你有再大的容器,都没法无穷无尽,但是风箱可以。
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就可以感悟到,人们的心要如这风箱一样,常常处于虚空的状态,将自己心中放空。千万不要将自己的心填得太满,这样风箱一动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智慧从心中涌现出来,帮助我们脱离眼前的困境。
综上所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从老子之治国思想来看,实则是在告诫君主,不要施行太多政令,干涉老百姓太多肯定是不好的。我记得以前听一位法学专业老师讲课,那位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国家之法律,如果太多太细的话,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那么这个国家也走不了多远。”现在想想,这也某种程度上契合了老子思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