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古老传说破解神仙起因

标签:
佛学情感时评收藏文化 |
还原古老传说 破解神仙起因
神仙是古人的浪漫想象,是传统文化特有的元素,也是古人探索宇宙和人生奥妙的独特创造。仙的概念始于先秦,兴于魏晋,广为流传的神仙故事诗歌和修炼技术等,是仙文化形成的基础,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长生不老,各有神通,能实现凡人可望不可及的愿望,并能享受世间的快乐。
中国自古神、仙不分家,民间人们常说:“神仙、神仙”就是这个道理。而在西方国家只有神,没有仙,所以从地域上来说是有分别的,而一个地域没有什么分别。
仙是有心向道之人的范本,修行的目标、先例和希望,而神最多也只能是对人的成仙起指导和帮助作用。神是人永远需要仰视的境界。
一般来说,有正式职位的是神,如玉皇大帝、二郎神、风神、雨神、巨灵神、土地等;无职位的是仙,如八仙、嫦娥、七仙女等。
另一种说法是,神是先天自然之神,是出于天地未分之前,也称先天之圣,是先天就存有的真圣,按《抱朴予》的说法,是属于神异类,“非可学也”。比如三清尊神、玉皇大帝、南极仙翁等天界尊神,就不是世间的凡人通过修道能够修成的。仙是后天在世俗中修炼得道之人,也称后天得道仙真,凡是通过长期的修炼,最终达到长生不老的人,就是仙人。
神与仙的内涵其实不同,从原始思维到宗教的出现,造神是把自然的神秘力量人格化来加以膜拜,而仙是有秘传心法或神奇机缘的普通人。仙文化的形成与吃密切相关,修仙首先要辟谷,不吃凡人食物,只接受天地灵气,把气转化成生命能量之精,人就可以摆脱肉身束缚,把所谓的神放出。
神与仙的区别有以下几点:一是二者存在的地域范围上的不同。神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仙存在古代中国神话中。二是成为神仙的途径不同。神有先天的存在;仙只能通过后天的修炼而成。三是二者存在的形式不同。
神常作为一种信仰,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现象的拟人化,中国的神在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种的同时也有先天尊神与后天封神两类;先天尊神如三清,后天封神如关羽。
神与仙并非不可调和的对立存在,许多时候神作为神存在的同时也是仙人,仙也能同时作为神存在。
神是死后转生,仙是修长生者。数量极多。神是先天自然之神,是出于天地未分之前,也称先天之圣,是先天就存有的真圣。而仙是后天在世俗中修炼得道之人,也称后天得道仙真,凡是通过长期的修炼,最终达到长生不老的人,就是仙人。
“神”和“仙”的含义是不同的,他们的区别,质言之,由天而人的是神(人鬼之神例外);由人而天的谓仙。神多为先天的,而仙多是后天的。”神是天上有官职的,受人管制的。而仙则没有官职,不受人约束,自由自在的住在自己的仙山上。
神是死后转生,仙是修长生者。仙和神真正的区别在于,仙是生修,神是死授。仙往往与道家有关联。至于神,就是死后才成神的。
神是传说中天上固有的统治者,超自然的天神,仙则是凡人通过修炼达到的一种超越生死,超自然的人。神在天上,仙在山中。一般说神的级别大于仙 有种说法是在天则称为神,在地则称为仙.。
神的力量是天生的,仙的力量是修炼来的,这是神和仙最大的区别。神担任神职接受信徒的祈祷,给信徒们祝福。仙与天地同寿,逍遥于物外。
东晋葛洪是神仙学说的集大成者,他把天下药材分成三等,下等草木人吃、中等矿物炼丹延寿和上等金银玉等吃了才能成仙。可见,不吃谷物是成仙的关键,而食用谷物正是凡人特点。食用谷物又是华夏文明特有的,也是区分华夏和蛮夷的重要界线,江山社稷中稷为谷神,象征着文明社会秩序和国家权利,修仙者否定凡人习惯,是仙文化生成的一种策略,以体现它的独特性。
修仙者通过神秘感打造仙的形象,以获得名声资源来增加社会影响力,这即是修仙者参与世俗社会的独特方式,也是文化形成的一些普遍的规律。人们维护修仙者的名声,并非完全出于愚昧,可能很大程度上在于是获得精神庇护,以维系与仙相关的社会群体,并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这也许就是仙文化广泛传播并延续至今的现实基础。
一种文化生成需要不同时代的人共同参与,和一代代的文献累积。仙已经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不仅融入日常语言,也融入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仙文化在古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在于共同构建仙世界的精神乐园,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的终极问题,让精神跳出三界外,在仙的世界享受更大的自由。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是《逍遥游》中对于仙人的描述,仙人不食人间烟火,还可以乘云驾气,御龙飞天。自古以来,出于对长生不老的一种渴望,人们想象出一种神仙的世界,那里有四时不谢之花,有食之让人长生不死的仙草,仙人在那里逍遥自在,十分令人神往。
对于道教来说,“神”和“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面几期文章也介绍了他们的不同,简单来说,“神”一部分是自然万物神格化而来,如雷神、火神、河神;一部分是由先天之炁化生而来,如代表着大道本原的三清天尊;还有一部分则是民间的著名历史人物在死后被祀奉成神,如忠肝义胆的蜀国战将关羽,死后被祀奉为关圣帝君。在道教的神仙体系里,“神”都是有司职的,高阶神仙像玉皇大帝统御三界十方的一切众生,即便是神职最小的土地神,他的职责也是镇守一方,兼司幽冥等职能。
“仙”则是与“神”不同,何为“仙”呢?《说文解字》有云:“仙:长生仙去。从人从山。”东汉刘熙在《释名》里写道:“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人和山组成了“仙”,普通凡人修炼得道、长生不死迁入山中,便被称为仙人。“仙”是由凡人修炼而成的,这也是与道教所追求的“仙道贵生”的理念相吻合。
仙人是怎么来的呢?东晋道学家葛洪在《抱朴子》中给出了一种解释:“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所谓的仙人就是用药物养成身,用数术延长寿命,使得体内的疾病不生,体外的侵患不入,虽长生久活,而旧日的容颜不见异思迁改变。仙人之所以会得到成仙,乃是服食了丹药再加上运用道法加以养生护命,最终长生不老,容颜不改。
炼制丹药成仙是被道教认为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一种方式。传说道教始祖轩辕黄帝就是服用九鼎神丹,最后御龙飞升。《史记》中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珣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後宫从上龙七十余人,乃上去。”另外在《列仙传》里更是记载了多位仙人都是通过炼制丹药成仙的:楚国陆通,服用橐庐木的果实和芜菁籽成仙;象林人桂父,常年服食桂花和葵花,并用龟脑与它们配制成桂丸,制一千粒用桂十斤;魏国故地人修羊公,在华阴山的石室中修行,靠服食黄精成仙……就连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也是在龙虎山炼制九天神丹,丹成后带着弟子飞升成仙。
同时葛洪真人在《抱朴子》里对于成仙又说出了非常经典的一句话:“夫求长生,修至道,诀在於志,不在於富贵也。苟非其人,则高位厚货,乃所以为重累耳。”葛真人认为,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最重要的在于一颗立志向道之心,就算有再多的金钱和高贵的地位,这些反而会成为一种修仙的累赘。
汉武帝贵为天子,渴望长生不死,在《汉武内传》里讲述了汉武帝拜会西王母的传说故事,汉武帝向长寿之神西王母求长生不死之药,西王母对他说:“天下君王,暴虐无道,杀伐诛戮,弄得天下生灵涂炭,百姓生死悬于一线,而欲追求长生不死,岂可得乎?”得道成仙除了要有清静无为的内心,更重要的需要积累功德,不可以有杀伐之心。像汉武帝这样的帝王,怎么可能会为了成仙放弃功名利禄,舍弃荣华富贵,独自到幽深寂静的境界中去追求成仙之道。显然他是做不到这些的。
道教的劝善之书《太上感应篇》写道:“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要想飞升成仙,除了通过炼丹修行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积累功德,行善乃是立命之本。
《好了歌》 跛足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