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标签:
文化旅游教育时评佛学 |
宇宙即我心 我心即宇宙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这是毛主席《心之力》一文开篇振笔之言。这句话寓意深刻,其中包含了两层内容:什么是心?心在哪里?
我们要明确这句话的两个关键词:“宇宙”和“我心”。宇宙是所有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包括我们所知道和不知道的一切。我心则是个体的主观意识和思考能力,包括情感、理性、直觉等等。
在这句话中,将宇宙和我心相比较,说明它们之间有一种奇妙的联系。它暗示我们,宇宙并不是一种外部存在,而是由我们的思维和意识所构成的。 换句话说,我们能够感受到宇宙,因为我们的大脑和意识产生了这些感受和认知。
这里的心,更准确的说,是指心灵、心性,不是指人类动物心脏。毕竟心脏是无法用来思考的。心灵、心性,更多的和人类大脑的意识感知相关。大脑可以产生感知意识,感知意识的本质是能量,大脑进行感知意识活动时会产生脑电波,这是一种有特定频率范围的能量波动。
所有有形的物质,其本质是由能量组成,这个最简单的理解,原子裂变、聚变均会损失质量,损失的物质质量就转化成了释放出的能量。
意识也是一种具有特定波动频率范围的能量,意识的感知能力,本质就是特定频率的能量间互相影响,而这种影响,在两种能量波动频率一致或者接近时,可以达到最大的感知效果,这就是能量的共振,感知的共鸣。
灵感,心灵感应,简单的说就是大脑中感知意识能量发生波动,从而产生不同的意念思维,人所能体验到的开心、振奋、低落、沮丧等情绪均是处于不同频率范围内的感知意识能量。
例如,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源头,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陆九渊提出“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一语触动人心,有力地挑战了当时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陆九渊的学说独树一帜,上承孔孟,下启明代王守仁,被称为“心学”,被认为是同一时期唯一能与程朱理学相抗衡的学派。
陆九渊,字子静,今江西金溪人,父亲陆贺是一名闻名乡里的贤达之士。陆九渊从小就显现出异乎常人的天赋,四岁时,他问父亲,“天地何以无穷际”;等到长到13岁,他对自己少时思考的问题忽有所悟,他在后来的《语录》中说:“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从此,陆九渊在宇宙二字中悟到人生之道。
陆九渊一生事业中,最著名的是他与朱熹的学术之争。陆九渊与朱熹是南宋同时期的哲学家,陆比朱小9岁。陆九渊与朱熹一样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人性之根本,但陆九渊认为“理”并不存在于天地万物,而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他的心学思想直接得益于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他进而认为人的心和理都是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等道德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致学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到蒙蔽后的心就不灵,理也就不明了,这样就必须通过师友讲学才能恢复本然之心。
陆九渊与朱熹两人的哲学观点有着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的区别,因此,才有了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南宋淳熙二年六月,陆九渊与朱熹来到鹅湖寺(在今江西铅山),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会上,两人互相对话,辩论“道问学”与“尊德性”即道德修养途径的问题。朱熹主张“道问学”,提倡先广泛博览而后取其要领的读书方法,提出“格物致知”;而陆九渊主张“尊德性”,其方法重在“发明本心”,提出“易简工夫”。
这次鹅湖之会朱陆争辩了三天,结果是各有胜论,难定一是。朱陆异同的“鹅湖之辩”,可以说是南宋初期儒家理学家们“理性主义”在逻辑上的辩论,是为后世学者所称道的盛事。鹅湖之会后,陆九渊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成为宋学两个主流学派。
陆九渊一生重讲不重著,有人曾劝他著书传世,他却淡然自若地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后人将其书信和语录等文字结集成《陆象山文集》,他教人“发明本心”,高扬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为人当轩昂奋发,莫恁地沉埋在卑陋凡下处”“心正则无不是福,心邪则无不是祸”。他的思想经后人充实、发挥,成为明清以来的主要哲学思潮,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界,著名学者郭沫若、马浮都深受其思想的影响。
通常我们通过身体接触、眼睛看见、耳朵听见,然后在大脑内产生相应的意识,大脑对自身肉体和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都是对有形物的感知,即便是风雨雷电这类自然现象的感知能力,都是通过具体的物质或看或听或触或闻而产生的感觉。
与人的身体产生的感知能量不同的是,人的心灵所产生的感知意识能量和宇宙万物所具有的思维能量是一致的。
宇宙万物是有思维能量的,高山流水,花草树木,均能引起人类思维意识的感知,这种感知的产生,正是思维意识能量场共鸣的结果。对宇宙万物思维意识能量的感知,这就是灵感,心灵感应,这种感知共鸣,超越了物质的限制,无形无迹,大可囊括宇宙万物,小至微末细毫,这就是心。
正因为人类和万物有共同的思维能量频率,才能产生共鸣。那么心在哪里呢?自然在宇宙万物中,和万物共存,无形无迹,无始无终;其实,也就是所谓的“道”。
有个古老的谜题:森林里一棵树倒下时,若没有人在那儿听,它会发出声音吗?你会说,树总会发出声音的,不论有没有人听!
结论真的是这样吗?从物理世界的层面来讲,树木最多只能送出声波,而声波就像收音机的电波一样,需要一个收听器才能接收得到声音。此刻,房间里充满了种种电波,但你却听不到一点声音,因为这儿没有收听器。人类与动物的耳朵就是个收听器。如果森林里的一棵树倒下去,它声音再大,你没在那听的话,声音对你来说也不存在。因为在你听到以前,声音不算声音,只能算是声波。
由此证明:如果没有一个“你”这个“接收器”在那儿知与觉的话,根本就没有树,也没有这个宇宙。理论很复杂,道理很简单,一个巴掌拍不响。譬如有人骂你,你接收不到或不接受,就没有“造谣、诽谤、愤怒、是非、烦恼”等负面情绪的产生,而不能伤害到你。
人类真正所拥有的,就是大脑对心的感应能力,即灵感、智慧,人类所拥有的一切创造力的来源。
这种感应能力,本质是能量之间的共鸣、共振,波动频率接近的能量,更容易产生共鸣,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灵感,产生更多的智慧,也就是大脑的意识波动频率和宇宙万物的能量波动频率比较接近时才能达到的智慧,开悟之人所获得的智慧来源。
有灵感的人,总是充满智慧的,智慧创造世界,人类现在所拥有的知识,都是来自智者的灵感。没有灵感的人,最多就是只会学习别人的知识,只会生搬硬套,埋头苦学,就如同电脑一样,即使存储了再多的知识,但是无法对宇宙万物的能量产生感知,无法创造出新的知识。这就是天才、神童和普通人的区别。
所以,心即理,心即道,心即宇宙。当然,这个宇宙并不是指可见的物质宇宙,而是物质宇宙背后的意识能量层面。
人与人的智慧高低的不同之处,就是是对心的感知能力,或者说,是可以通过感知得到灵感的多少。智慧高的人,学啥都轻松,一看就会,一学就能通,思如泉涌,遇到问题时灵感闪现,处理问题时游刃有余,轻松自然。智慧少的人,反正学啥都很累,只有靠拼命苦学,死记硬背,方能记得一点,远达不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程度。
同心合力,正是因为心是唯一的,心即宇宙万物,当大家的思想意识波动频率接近一致时,此即同心,方能合力,万众一心,唯有在心怀宇宙的伟人领导下,方能万众一心,改天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