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绝句的布局方法

标签:
教育旅游时评收藏文化 |
浅析绝句的布局方法
写诗在于抒情,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让情适时而发,将感融入诗中,才是写诗的最高境界。抒情写意,咏物言志;仰取俯拾,左右采撷;字里行间、反复斟酌;作品推心,方可从中提取乐趣。
绝句是一种善于捕捉特定场景和瞬间情感的吟咏艺术;其特点是,易写难精。短短二十来个字,个个都得是精兵强将,尽显威力。不容铺排和浪费。形式简洁、意境深远、篇幅短小、语言明了。力求他人捧来乍读,神情为之一振。
一、绝句的起承转合法
起承转合是作者沿着事物的发展顺序,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往下写的。第一句“起”,是诗的开头;第二句“承”, 是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生发;第三句“转”,是转折,开拓新意;第四句“合”,是结束全诗。
为了写好绝句在采用此法时,要求起句要扣题、突兀;承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合句作准备;合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李白《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此诗起句“兰陵美酒郁金香”,既贴题,又突兀;第二句“玉碗盛来琥珀光”,紧承上一句 “美酒”说来,连贯自然。这两句说明了朋友的盛情款待,第三句转到抒情“但使主人能醉客”;第四句表明看法:“不知何处是他乡。” 第三句用“但”字转,且为第四句作了引线;而第四句表达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一扫古人作客时怀乡的凄楚情绪。
二、绝句的并列对合法
把绝句的四个句式分为两组,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景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这样的布局叫“并列对合法”。这种方法写出来的诗工整而优美。杜甫是最杰出的格律诗大师,精于对偶,能够将这种形式极其成功地运用到绝句中来,而且不见板滞。如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百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就是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景物的并列法的典型。这样的绝句章法用在写景上,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注意写出的景物必须是一副完整的画面;二是尽量使用对仗;三是安排好景物的先后顺序。
三、绝句的承接对仗合用法
承接对仗合用,是指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起承法,后两句用对仗法;或前两句用对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用承接法时,有的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有的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用对仗法时,一般要用一组对仗句。如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这首绝句就是前两句承接,后两句对仗。
四、绝句的对比法
把性质相反的两件事或情况相似的两种景,写在一首绝句中,以进行对比,这样的布局法叫“对比法”。常用的有悲喜对比、贫富对比、盛衰对比、贵贱对比、劳逸对比等。对比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说明力和表现力。在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美丑立见、善恶分明;诗人虽不加议论而旨意自明。
例如诗人作今昔对比时,第一句往往用“忆昔”、“去岁”、“别时”、“旧”等词语开头。第三句中往往用“今日”、“如今”、“祗今”、“而今”等词语,来点明时间之不同。如王播的《题惠照寺》: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这里用的就是对比法的先景后议法。在一首绝句中,前两句写事实,后两句写议论,即属此法。风景或事实是议论的根据,触景生情,就事生议,那就不是无稽之谈了。
五、绝句的先景后议法:
在一首绝句中,前两句写风景或事实,后两句写议论,即属此法。风景或事实是议论的根据,触景生情,就事生议,那就不是无稽之谈了。诗中的议论应观点新颖,见解高超,成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以收警策动人之效。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所见,后两句写所感,衔接自然、紧密,达到了景入理势,理抒景情的妙境。诗中的议论应观点新颖,见解高超,成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以收警策动人之效。
六、绝句的先议后景法
先议后景法与先景后议法,在内容排列的次序上正相反,它是先发表议论,而后写景或叙事,以证明其论点。议论与写景、叙事,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如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前两句是诗人表明自己对秋天的看法与古人悲秋的论调不同。而后描绘一幅碧空万里,白鹤凌云飞翔的图景,予以证明。在当时诗人为革新经受过守旧派的严重打击,而依然斗志昂扬;诗人接触过不少知识分子,深知他们不得志,对前途失望,因而有悲秋的实质。
诗人不同意他们悲观失望的表现,所以在诗中偏说秋天比春天好;好在何处?他举出晴空一鹤,排云直上,矫健飞翔,奋发有为的事实,来说明秋天的清明、凛冽,正是为大自然别开生面,催人精神抖擞,奋发向上的良剂。这只“鹤”是自强不息志士的化身,这“诗情”便是志气,便是奋斗精神,这“碧霄”便是一个知识分子爱国爱民的高尚的思想境界。
七、绝句的点睛法
在浩如烟海的诗作中,能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总有让人不得不赞的理由。这个理由,常常都是因为一首诗中,总有那么一个字,仿佛画龙点睛的那一笔,让整首诗焕然夺目。如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是王安石所写绝句的代表作,是其乘船夜间停泊瓜洲时,所作的思想作品。该诗平白如话,平仄安排规规矩矩。但是整首诗读起来,或者看起来并没有出彩之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一个“绿”字拯救了这首诗,也让这首诗的意境迅速提升。据说王安石对这个字作了长时间的斟酌,用了“到”、“入”、“过”、“满”等十数字,最终定为“绿”。若不是这个“绿”字,恐怕整首诗早已淹没在了无数的平庸作品之“沧海”了。
八、绝句的倒叙突出重点法
一般说,绝句的重点在后两句。在诗中,如果把后发生的事情放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放在后面,就是为了突出先发生的事情而安排的。这种方法叫“倒叙突出重点法”;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按照次序,该先说睡不着觉,再说听到半夜钟声,最后说天亮前的月落乌啼。而此诗采取倒叙法,先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再说“江枫渔火对愁眠”,最后才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有了这座著名的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增加了枫桥的诗意美,引起了人们的遐想。而“夜半钟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给人以肃穆的感受,以启发读者对人生的回忆和反省。这“夜半钟声”放到末句,使全诗的神韵得到完美的表现,使其具有无形的动人力量。
九、绝句的设问反问法
以问句作结,是诗人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问句作结,可以是疑问、设问、诘问、反问。其作用在于设置悬念、故留悬念、强化悬念。有悬念就会引起人们的思考、探索、深究到底。这一系列由读者自行完成的思维过程丰富和完善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自然使诗味益加厚长。例如设问作结法,且看王维的《杂诗》之二: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人遇到一个从故乡来的旧友,高兴之余最想知道的当然是“故乡事”。故乡的事情要问的肯定很多,究竟那一件是诗人最急切想打听的呢?家乡一草一木的的变化,亲人包括左邻右舍的近况,应该是久在异乡的人所最为牵怀挂肚经常惦记的事情。
然而,情况有点出人意外,诗人的设问是:“寒梅着花未?”而全诗也就以此收结。这看似漫不经心的一问,正是诗人手法高明之处。假如问的是亲朋故旧、风土人情之类,那就容易落入俗套了。
诗不厌平常事但厌俗。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这可是一件最平常不过的小事,但一经诗人口里说出便悬念顿生了:莫非那寒梅与诗人有特殊的关系?或者在寒梅身上另有隐喻或寄托?说不定问的虽是一株梅,内心惦记的却是一个人。总之这是诗人有意留置的悬念,有读者去猜。
十、绝句末句的寓情于景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或叙事,或写景,而第三句多写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其第四句不继续抒情,却以景作结,这样的布局就叫“末句寓情于景法”。这种布局法的好处是,既能补充前面写景叙事之不足,又能把难言难状之情藏于景中,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此诗是诗人在病中,得知好友白居易被贬江州的消息后,极为难过的时候写的。其第三句中的“惊”字,是心理状态,其第四句如写成“无言独自望寒窗”或“泪流不尽望寒窗”等句,虽也合乎格律,但这只是实写,状其外形,内涵浅淡。远不如“暗风吹雨入寒窗”这第四句以景结情。
这样景语作情语,哀景抒哀情,就能使诗人对白居易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均蕴含于景语之中。留给读者去领悟,去想象,去补充;这就使末句诗味隽永,耐人咀嚼了。
结束语,笔者对诗词理论知识理解短浅,本文旨在抛砖引玉,谨供大家参考。并习作打油诗一首,名曰《起承传合》:
起步诗门不用愁,承章顺理上层楼。
转须委婉忌生硬,合若出奇入上流。
黄希庆写於2023.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