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希庆的博客
黄希庆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9,184
  • 关注人气: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创作之虚词

(2023-07-05 17:15:51)
标签:

教育

旅游

时评

文化

娱乐

诗词创作之虚词

诗词创作之虚词

一、词有实虚

虚实最小的概念是字或者说词——实词与虚词。原来读过炼字,那时炼的都是实词,或者说我们研究学习的重点在实词上,以求其形、求其象。现在咱们讲意境,追求的不仅仅是外在,更要追求情感、精神、乃至意境,那么对于虚词的锤炼就必不可少。

诗词中常用的虚词主要就是这么几个: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也、矣、乎、哉、焉、耳等。

虚词在诗中的应用在宋诗(词)中的体现比较突出,唐诗还是以炼实词为主的,但晚唐诗人已经越来越重视虚词的使用比如小杜的:《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逢开口笑,菊花插满头归。将酩酊酬佳节,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诗中重要的虚词。

“初”、“难”、“须”、“但”、“不”、“只”、“何必”,特别是中间两联的“难”“须”“但”“不”,对情绪的推进很有帮助。先说难逢开口笑,便是知道人生自苦,情绪低落中却仍然勉力向上一扬,就算不开心,我也要菊花插满头再回去,这是把握当下的豁达;颈联顺转,是既然的意思,紧承上句,既然在这重九佳节中共饮同醉,那么爬到山顶还怅恨夕阳西下干嘛?注意,这里不用的意思很微妙——如果压根没有惆怅,那么就是未有,而不是不用不用的前提是有而不是没有。所以尽管小杜诗中已经十分的洒脱,但内心的那点不快还是很显而易见的。七句中一个字,尾句中的何必,都含蓄而明确的表明了作者的心情与态度。尾句这个牛山沾衣的典故,是说齐景公在牛山上看到风景秀丽,想到自己将来会死而伤心的事儿,比喻人们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无奈。这里他用的是何必,何必是什么意思?是有什么必要的意思,那么他到底沾衣了没有?肯定是沾了,不然他就又何必提起?
二:景有实虚

词有虚实,句子也有虚实之分。有些句子写的是实景、实情,有的则是虚的情或者景。通常实景是虚景之母,若无实景则虚景无以依托;若只写实景,则容易受眼界与笔力所囿而影响作品的开阔与深邃。不过要记得,再好的虚境也要有实境引发生成,因此功夫全在实境的描写上。咱们前面说唐诗重炼实字,宋诗重炼虚字,但奇妙的是,唐诗实字炼出的虚景却比宋诗要高妙得多——顾随先生曾经讲过一段话,被他的学生记录在笔记里,有关唐诗与宋诗的,大体是:唐诗与宋诗,宋诗意深(是有限度的)——有尽;唐诗无意——意无穷,所以唐诗易解而难讲,宋诗虽难解却比较容易讲;犹之平面虽大亦易于观看,圆体虽小必上下反复始见全面也。(《顾随讲诗经》)

而诗中实境的描写也有实景与虚景、实写与虚写、实笔与虚笔,一句话,实象与虚象之分,也有一个虚实相生的问题。古往今来,许多优秀诗人为了有效地引发虚境,在诗中实境的描写上大量采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比较典型的像李白的《月下独酌》,从头到尾,虚景与实景一直交织在一起。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两句都很实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似实而虚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似虚而实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宕开,感慨一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这两句一虚一实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全虚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虚景实情

这首著名的酒诗在虚实相生的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一位酒仙的率真潇洒的同时,也看到他内心无尽的孤寂与哀伤。  

诗中实境描写,常见的手法不外几种:有虚有实,虚实结合。或先实后虚,或先虚后实;或以实为主,或以虚为主;或以虚写实,或以实写虚;或以实生虚,或以虚补实等等。当然,作品的水平高下与作者的笔力有很大关系,一样的写实作品,老杜一样能写得惊天地泣鬼神的;而以浪漫主义著称的李白,写起实景来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远近、色调、用词也不含糊。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前面李白那个例子;

先实后虚,或先虚后实

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首前四句实写,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人物、活动,不仅实而且很实,细节都有,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颈联用两个香艳的典故,扣爱情之意为尾联张目;尾联于虚实处最妙:春心,实写;花发,实写,春心共花争发,则是比喻,虚写;而一寸相思一寸灰则是先虚后实,相思寸寸,怎么量的?哪里开始的?而却是实实在在的,焦心如焚啊! 
以实为主,或以虚为主

以实为主的老杜居多,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前三联皆实景,动静、声音、颜色、明暗。。。齐备而精到。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尾联虚开一笔,直如水墨变水彩,抹开一笔姹紫嫣红的春天。

以虚为主的来看一首贾岛的:

《送无可上人》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开笔以山色起兴,引出送人之题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颔联两句其实全是虚写,麈尾又不能走,怎么能同离寺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颈联亦然,影独行,树边身,茕茕之态如画。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尾联放得更远,从虚景到虚境啦!

此作虚的那么多,为什么没有让人觉得空洞无依呢?因为起句的圭峰,是实实在在的,然后麈尾、蛩、影、身,这些都是实物,但诗人描绘出来的景象却是虚无的,所以通篇充满出尘之气、空灵飘逸而并无架空感。而且结句中的天台既是真实的一个山名,亦是禅宗圣地,更是神仙出没之所,以此作结,既虚中有实,又贴合无可的身份,实在高明。

或以虚写实,或以实写虚:
例如苏轼的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前两句实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后两句以虚写实,通过比喻的手法,为前两句描写的西湖之美作个定位。

或以实生虚,或以虚补实——这个,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太灵了!随便掐一段: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虽实写亦是笔法空灵。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两问皆虚,但作为实笔的补充,给诗赋予了时空内涵,把我们的思维从两维拉伸到三维。

三、境有虚实

写诗是为了写意境,要是有人非犟着就是不写意境的不在此列。

其实即使号称大白话的白乐天,在《长恨歌》的前半截基本纯写实,他写得就很吃力——要把真实事件写得很美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即使大才如老白也不容易。我觉得自马嵬坡前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往下,他的笔终于顺了,下面的一段抒情超级赞,接着到后来上穷碧落下黄泉时,诗作由现实主义进入浪漫主义,越发的恣意纵横了。

有朋友的作品是不求惊人语,但得平常心,这种状态就是很典型的笔下太实,缺乏虚笔,往往会艺术感染力不足。

再回到意境上,意境都是在意象之外产生的,我们看到的意象是冰山的水上部分,而真正的意境,在水下,要我们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揣摩、去感知。有些诗的意境与诗本身是顺向的,无非是个字面意思的延伸与放大,比如: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意境就在千里目所极、更上一层楼之外,意境高远、积极向上。

有些诗的意境与诗本身却并不相合,是言此意彼的,比如: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由颈联开始转意,字可济湖,可济世,转得自然妥帖。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结句的字,万千情愫尽出。

 

这首著名的风景诗其实是首干谒诗干谒诗是什么呢?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就是求引荐的。写得端方、大气,有求人之意却丝毫没有低俯之态,况且前四句的景色写得也是气蕴万千,相当有冲击力,遂成名作。

还有一个更出名的能把意境跟字面写成通篇比喻的,这个就要靠悟力了:

《近试上张水部》——朱余庆: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以新妇拜见公婆之前的忐忑喻自己试后的心态;以夫婿喻张水部;以画眉深浅入时无我考的咋样

果然,张籍先生完全看明白了诗外之意(要是看不明白就悲催了),当即回赠一首《酬朱庆余》: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同样的通篇比喻手法:以越女喻朱余庆;出镜心(打扮齐整)喻考试完毕;菱歌一首喻朱某的诗作;敌万金则是毫无疑问的给了朱某一颗定心丸。

说实话,朱余庆此人除了这一首诗,我真的没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对此人也一无所知,就知道人家这首干谒诗写得是真漂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