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圆内方

标签:
教育文化历史情感时评 |
外圆 内方
做人要真正做到“世事洞明,外圆内方”,首先要做一个明白人。所谓明白人,即不但能努力改变环境,更能努力改变人际关系。这离不开你的做人智慧,要了解人生的方向,知道你的根本追求,知道你应该做什么,不要为一点点琐碎而烦恼。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未来充满阳光。
何为“外圆内方”?外圆:是我们在为人处事上要学会灵活多变,换位思考,考虑他人的利益和要求,进行合理的适时调整策略,尽量保持与对方的和谐关系,避免与对方正面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内方:是自己的决断和原则,这是由自己的利益决定的。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所以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就会有所坚持。当谈到“外圆内方”,如何赢得人心方面,三国时期的刘备就是一个很好的典例。
有一次曹操率军要攻占荆州,就派曹仁等将军带领三万大军向新野进攻。当时,刘备和曹操的实力根本无从较量,刘备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十分着急,此时刘备的军师徐庶,连续出谋划策,连续两次打败曹军。
曹军败走之后,曹操断定刘备一定要有高人相助,否则决不会被实力不足的刘备打得如此狼狈。于是曹操派人去打探,经打探后得知为刘备出谋划策的高人便是徐庶。
曹操认为这样的人在刘备身边会坏自己的大事,所以决定招揽徐庶来为自己效力。刘备听到这个消息就像晴天霹雳,他知道徐庶此次前去可能再也无缘相见了,他最好的谋士离开,不仅是自己称霸功业的损失,而且徐庶还是去曹操那边,这样自己不就等于养虎为患?
但是,刘备也知道,要拉拢人才必须首先尊重人才,只有这样,人才才会为自己所用,自己只能做以仁感人的君子,不能做一个强夺的小人,如果非要强行留下,可能会弄巧成拙。
所以刘备不但没有强留,反而流着泪安慰徐庶:“母子的亲情是天下人共有的天性,你就不要对我念念不忘了。”
第二天, 刘备为徐庶送别, 在离别时,二人相对而泣。马到长亭, 刘备又下马相送。徐庶深深为刘备的知遇之恩所打动, 于是,向刘备表示:“即使自己去了曹营,纵使曹操强逼,自己也绝不会为其出谋划策。”刘备听了这话,什么也没说,只是叮嘱徐庶以后尽心侍奉老母,做一个孝顺的儿子,干万不要以自己为念。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刘备不会只考虑他当时的处境有多危险,如果他强迫徐庶留下来,这会让孝顺的徐庶对自己的做法感到厌恶,也许也不会尽力为自己出谋划策。然而,正是因为刘备对这件事情看得开,即使徐庶不再为自己出谋划策,也绝对不会为敌人服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圆内方”,从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做人要学会“外圆内方”,你才会与对方的关系保持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不会因为琐碎的事情导致合作关系出现裂痕,乃至破裂,所以我认为这个换位思考的方式也就成为了能否达到成功的关键因素。
教育家黄炎培在给儿子的赠言中说: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我国古代的铜钱,外部是圆形,内部是方孔,看似朴实无华,但却蕴含着人生哲理。
一滴水,可方可圆,泽润万物;一个人,能方能圆,方圆相济,才能活的通透。做人有原则,做事懂变通,方能无往而不利,寻得属于自己的天地。
做事要方,方不是执拗,方是一种坚毅,一种正直,更是一种做人的根本,亦是做人的气节和原则。心中有原则,做事有底线,才能将前进的方向,把握在自己手中,掌握人生的主动权,不在旅途中迷失方向。
大家都知道,唐朝的武则天曾垂帘听政,后来直接做了女皇帝。宋代也有一位皇后,曾长期垂帘听政,甚至有更进一步的想法,这就是真宗朝的刘皇后。宋真宗传位给宋仁宗时,仁宗尚小,刘皇后就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刘太后一坐就是十几年,宋仁宗都二十二岁了,她还不愿还政。
这时职位还不高的范仲淹站了出来,他直接上疏建言,要刘太后还政给仁宗皇帝。这是非常犯忌讳的,但范仲淹觉得理当如此,毫不畏惧,倒是把推荐他的大词人宰相晏殊下了个半死。刘太后不愿意还政,将范仲淹的上疏压住不报,并把他外调地方。被下调地方的范仲淹,做事依然很方,坚持原则,不断上疏,让刘太后还政颐养。
一年后,刘太后故去,仁宗亲政。这时风向变了,很多大臣就落井下石,把朝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推到刘太后身上。范仲淹看不过去,就向仁宗建言说:太后已崩逝,宜掩其小故,而全其大德。
仁宗深以为然,下令禁止大臣胡乱议论已故太后。范仲淹也因做事方正,不记私怨,而受到仁宗的赏识,后来官至宰相。
人最为可贵的,便是心中有正道之光,且能不为世俗所破。做人太过圆滑世故,八面玲珑,看上去十分讨巧,实际上难以获得别人的信任。能坚持自己内心原则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信任和长久尊敬。
做人要圆,圆不是圆滑,圆是一种周全、一种宽厚、一种通融,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人生智慧。方是心中有坚定的原则,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对外的圆融豁达,是处世的锦囊。
苏轼在六十三岁穷困潦倒之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先说自己衰老,又借小孩子之口自嘲,酒后的腮红被误认为脸色红润,用调侃来排解晚景凄凉的失意。这份圆融里,有趣味,更有智慧,历经生活艰辛,依然内心向暖。
生活也许不尽如人意,但只要心胸坦荡,依然能活的有趣有味。饱经世故,仍能保持方圆,做到知世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历圆滑而弥天真,这才是对困苦岁月最好的回答。
外圆内方,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在《资治通鉴》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王问文武百官:你们说我是明君呢,还是昏君呢?
大多数的官员都是趋炎附势之人,纷纷说:大王当然是一代明君了。正当魏王飘飘然时,问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却说:大王是昏君。
魏王如被泼了一盆冷水,问:为什么这样说?任座回答说:大王您获得了胜利,攻下了城池,没有按功劳分给您的弟弟,而是分给了您的儿子,可见您是昏君。魏王大怒,马上下令,将任座赶出去听候发落。
接着问下一位臣子,这位大臣说: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问:为什么这样说?
这位大臣说:古人经常说,明君的手下多是些直臣,现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这样的直臣,可见大王是明君!魏王听后,立刻把任座重新请进来赴宴。《妄谈疯话:老宣放言录》中说到: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只圆不方”的人,没有原则,没有操守,没有底线,属于世故小人。“只方不圆”的人,说话不看场合,让对方下不来台,又很容易得罪人。唯有向那位大臣“内方外圆”,既不让人难堪,又给予别人如沐春风的温暖,实是内方外圆的至高境界。
做人如果只圆不方,是一个八面玲珑、滚来滚去的像个球,未免过于圆滑世故;如果只方不圆,是一个四处棱角、无法动弹的井,那就会寸步难行。在与外界相处时,要圆,要懂得适时地收起棱角,以和气待人。但在原则问题上,要方,要做到坚守自己的底线,以硬气示人。方以立志,圆以行道。外圆内方,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回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想想自己努力做过的事,为何有很多事没有做好,为何没有实现自己想要的结果?其实分析一下原因的话,大概可以总结为“刚猛有余,柔韧不足”,导致自己做事时变成“外方内圆”。
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为人处世是一门非常重要也是极为高深的学问。所以,我们需要努力,加强学习,让自己成为有内涵的人,学识和涵养是“外圆内方”的基础。只有有了知识,有了技术,才会有足够的底气,才会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能够做到圆润变通、处变不惊,才能修成“外圆内方”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