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透《素书》深谙谋略

标签:
健康教育情感时评文化 |

读透《素书》 深谙谋略
《素书》自古在民间被视为奇书或天书,该书作者是秦朝末年著名隐士黄石公,他当时预见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想物色一个优秀的人才,以辅佐有道明君推翻秦的暴政,拯救天下苍生,恰好于始皇二十九年,遇到了行刺秦始皇不果而被追捕、正在亡命途中的张良。黄石公先故意把鞋子抛到桥下,让张良取上来并为其穿上,来考研张良的耐心、胸怀以及对长者的尊敬。
黄石公认为其“孺子可教矣”,后又三次提前相会的时刻考验他的气度、诚心和勤奋,最后认为合格了,才把一卷书给了张良,告诉他“读此则为王者师矣”。这本书就是《素书》。随后张良熟读此书,运用其中的韬略之术,辅助刘邦成就了帝业。对于这一段老人授书的离奇故事,司马迁慨叹说:“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而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
一本薄薄的《素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该书语言高度凝练,内涵极其丰富,对人世变化和事务发展的趋势观察细微、体会深刻;对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学会为人处世、理家经国、趋吉避凶、成就大业总结出一整套法则和经验。如能参透书中道理,必能对人生有着不言而喻的指导意义。
作者生逢乱世,详察世间纷纭万象,对人性的观察和分析,对事态变化的把握、对利害祸福的剖析、对斗争谋略的指点,都极为尖锐犀利,读来惊心动魄,莫不切中要害。
张良运用《素书》中的法则和谋略,使刘邦在与项羽争霸的过程中屡次化险为夷、遇难呈祥,以至于刘邦发出有名的慨叹:“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素书》具有惊人的实践性和极大的实用价值。
书中说: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这句话是告诉我们,那些贤明能干、品德又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的兴盛衰败,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在条件不合适的时候,能够默默无闻,坚守正道,慢慢等待时机的到来。而不是,靠着自己的小聪明,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其实这点在职场当中会很明显,很多人会为了一些绩效耍些小聪明,明明是同事的功劳,到最后换成自己的名字,去交给领导。这种人在职场上是没有办法成功的,抢功劳、占便宜,这些行为不过是小格局人的自嗨罢了。
另一方面,该书也是中国人传统人生哲学和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这在该书的每一章中都可以体现出来,而最后一章排比式的警句箴言尤其精彩绝伦,表明作者对中国的历史传统、对老子和《易经》的哲学有着独到而深入的认识。
《素书》作者黄石公,不愧为张良的老师,可谓“深藏不漏、假手于人”的高手。借用张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真是大象无形,无为而无不为,可见其人生谋略、已经达到了老子学说的化境了。
《素书》的“素”意为“朴素、简单”,就是说为人处世、成就功名的大原则无非道、德、仁、义、礼而已,但在实践中的应用就高深莫测了,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随机应变。我辈读书,须领会书中的用神,才能应用自如。
《素书》是一本天书,简洁地直指人心和道心,犹如一盏人生的明灯。但是,这盏明灯有一个局限性,那就是只能一个人用,不能让大家都用。当只有一个人知道时,才能占据思想的高地,统驭别人。当人人都知道时,就将这种差异性消除了,也就不存在这种位势了。这也是《素书》在现代社会中作用不大的原因所在。也就是,当秘籍已不成为秘籍时,一些杀招就不起作用了。
说到这,我想到了樊迟曾经问孔子的一个问题,樊迟问孔子,什么是“知”,孔子回答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认为聪明就是当国家碰到危机的时候,国君能够第一时间安排好百姓的生活,而不是祈求鬼神保佑。孔子提到的聪明不是耍小聪明,而是懂得谋划、规划。
正如《素书》当中说的,“多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眼界仅在面前这点小便宜上,那么他就会被眼前的一些小问题给困住。凡是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从长计议。
通过读书,也就是通过积累知识获得相应技能的模式,是凭一般人的智力水平能够认同的最佳的一条路,而且别无他路。至于通过获得社会关系或是通过务农、做工、经商,找到晋身社会的路则是更加摸不着方向了。这也反映了社会价值认识中的趋同性,或称之为羊群效应。
《素书》认为,一个治国者必须统盘了解这个结构,并通过这个结构层次去治理社会。只有站在思想的金字塔高端,才能洞悉世人的行为举动,才知道什么人可以为我所用,什么人必须小心提防;什么人可以团结,什么人必须消灭。当然,这一点上层人物并不想让下层的百姓们看透,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素书》隐藏起来。
汉代张良所采取的办法就是随葬。谁曾想,后来被人盗墓,这或许也是天意。好在《素书》也没有几个人能看得懂,粗看之下似乎都是陈词滥调,因此得以流传至今。要是总是谁一拿到一本奇书就视为珍宝,而且动不动就将其随葬,估计今天我们连这本书的名称也不知道了。
当一个人凡事都能够洞穿它来龙去脉和整体结构变化,从而慎始慎终,那么这个人要他不成为“上智”之人也是很难。所以,这也是张良非常珍惜《素书》的原因之一。想想也是,张良仅凭参悟了这本书的一部分道理就帮刘邦取得了天下,因此这本书一定还隐藏着我们至今无法破解的道理。
《素书》本身就是讲为人处世,成就功名的大原则是道、德、仁、义、礼;但应用在生活中,就显得高深莫测了,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情况随机应变,逐步将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中,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当下这个人心趋异、财权滥用、重利轻信的时代,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应该积极的寻找方法,修炼好我们各自本来相同的“人心”和“道心”,恢复社会上渐渐缺失的德行和信义。只有好好的修炼自我,才能完成我们此生为人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有不断的完善自我,才能好好的服务于他人,利益世界,最终我们的灵魂才能得以回归本属于我们来时且不为人知的正源世界。
古人说:“智者思而后言,愚者先言而后思。”真正聪明的人,都是懂得看破不说破的,懂得控制自己,知道该为自己的人生怎样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