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时光放逐心境

标签:
教育情感时评文化育儿 |
感怀时光
放逐心境
古语有云:“耳通性海,入于耳而乱于心”,言语通过耳朵传到人们内心,以此人们来做出判断,并对自己产生影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果放下急躁的心,用冷静的心态去审查别人的话,才是大智慧。
桃花退去粉黛,散落在青涩的季节里,便溅起了人们淡淡的叹息;反季的丁香,在沉睡中梦见成长的脚步。午后的阳光下,我独自徘徊在泉河岸边那条宁静、而又满载沧桑的小道上,任思绪在天地之间穿梭,却推开了那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在人生的沙滩上,我迈着平稳的步伐;在漫长的记忆里,找到了成长的瘦影。人生,从自己的哭声开始,在别人的泪水里结束,这中间的时光,需要用心血来灌溉,拂开眼前荡漾的柳枝,对于成长,说陌生,是因为记忆停留父母的怀里。在二老的眼里,人们永远是孩子。
说熟悉,是因为我经历过那拔节季之后。曾经因为内向的那个身影,耳边总是离不开父母的叮咛,或许是在人生奋斗的起点上,二老倾注了太多的情感;或许是因为那句:“若一旦出息,定要为家人,为四邻争光”的厚重嘱托。
几经几落,正如塞翁失马的故事,印证着我的过往人生。回眸过去,背负艰辛,虽脚踏泥泞,却初心不改,独留身后道道血色痕迹。醒悟过往、展望未来,我的心仍在前行。天地之间,人为蝼蚁,虽渺小而不卑贱。我们有责任是担当,应时刻坚守: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生当为人,当撼天动地,为人生立志向。
时光如风拂过代代历史,将岁月的锁、蚀得锈迹斑斑。一道不可琢磨的门永久矗立,那边是一代圣人孔子弥留叹息的背影,这边是永担责任的精神亘古绵长。
有人曾说:“人能尽自己的责任,就可以感觉到好像吃梨喝蜜似的甘甜,把人生这杯苦酒的滋味给抵消了。”的确,勇担责任,是一种比时光更恒远的甜蜜。
牛车吱吱,孔子悠悠,黄土覆面,他丝毫不疲,在这摩挲大地上寻觅理想。为行仁政之爱与礼乐之道,他征途流徙,乐而不疲;将志向根植于天地,为证得澄明的本心积极修为,他丝毫不怠。孔子不以身心劳作为苦,为天地立心。他的追求,我期待。生之为人,当对话先哲,为行动找支点。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一句沉重的话语,既是警示又是历史的见证,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它注定不凡。因为不凡,那个即逝的侧影竟跃过文明的更替,在那一瞬间铸就了永恒;因为不凡,那个坚毅的侧影竟跃过历史的鸿沟,在那一瞬间永远的定格;因为不凡,那个劳动的侧影竟跃过世界的界限,在那一瞬间永远的屹立。
至于这个世界,变化日新月异,发展无所不在。我们随着大时代的巨轮,耳旁生风,身不由己地呼啸和翻滚。这世界要快起来,我们的心律定要慢下去;这世界的技术和艺术每天都在变化,我们却在变化中寻求恒久;这世界无“微”不至,我们却努力把破碎的时间捡拾起来,整合成一个全新的自己。
高巅之处极目远眺,就会感悟到山野之旷阔、江河之悠远。站到了高处,心绪会顺着目光奔腾远泻,视野无阻,心情无阻,思想无阻,瞬间能得到一种豁达的抚慰与释然。
对于登高的妙处,荀子这样说:“吾曾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孟子亦说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其寓意是告诉我们:要想不断突破和超越眼界和视点,就得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想高度,这样方能以超然物外的心境,看破世间的变幻与纷扰。
人在一个环境待久了,往往会产生一种“近视”的乏味感,甚至为一些不顺意、不满足而烦忧。倘若此时能去登高望远,或许其目光就会穿越“名利围城”,惊叹世界之博大,愧悟个人之缈小。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巅,使人豪迈;林间松韵、山涧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之鸣佩。这是淡泊修身、宁静养性的至高禅境,是追求“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心志历练。
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登临高处时,都会得到一种启示:身处高端,既能体味到“一览众山小”的喜悦,和“山高人为峰”的威赫;亦能感知“高处不胜寒”的惶惧与脚踏大地生活的踏实。同时,感悟到应该保持一颗成功不过于惊喜、挫败不过于失落的平常之心,这样才会活得洒脱和真切。
其实,人生的成长与价值的体现,不在于年龄的增长和职位的晋升,更重要的是思想修养、技能、学养等多方面的“登高”,只有不断注重学习提高的人,才能始终站在人生的高地,领略人生世界的博大精深、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