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关情结
标签:
佛学教育时评文化育儿 |
乡关情结
乡间小路,初春的风,系着绵绵情结。很多的人们,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总是有种愧愧的感觉。自从上小学起,小伙伴们,每天踏着黎明的曙光,仿佛在黑暗中寻找那一生的希望。杏花疏影里,循着早晨的朗读声,阳光穿破云层。上学路上的每一个脚印里都印入了朵朵云霞。
人在途中,有些是无法逃避的,比如命运;有些是无法更改的,比如情缘;有些是难以磨灭的,比如记忆;有些是难以搁置的,比如亲情。长大了才知道,与其被动地承受,不如勇敢地面对;与其鸟宿屋檐下,不如击翅风雨中;与其在沉默中孤寂,不如在抗争中爆发。
路越艰,阻越大,险越多,只要走过去,人生就会更精彩。青春时代是充满幻想、激情和纯真的时代,也是生命枝叶正旺盛地伸展、最需要精神光照的时代。仰望星空,拓展想象,沐浴人类文明之光,在与无数学者的对话中,探寻未来之路,逐步构建自己健全、充实、美好的精神家园。
有些时候,我在想:乡情,到底是什么?应该是一种感觉,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记忆。虽说雁过无痕,岁月无声,而白驹过隙的光阴,却总在生命的每个空隙里,不着痕迹的疏动。流年的浪花涤荡在渺远的心际,水波涟漪般徐徐荡开,风中花瓣样轻轻坠落。
记忆的流水账,或许就是潘多拉的盒子,生命之中总有一些记忆,深埋在我们心底,尽管时间飞逝,它们也不会因此而消了颜色,褪了芬芳,反而在时间的冲洗下愈加鲜艳,成为温暖我们一生的财富。
睹物思人,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情人之间,难免“执手相看泪眼”,“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是故乡家园最深沉的告白。
芳邻的情谊,是无限的;同行嫉妒心,也是最强的。现在才明白,嫉妒其实是一种焦虑,这种焦虑,有时会上升为一种自己的愤怒,和对对方的攻击。在农民的弱点和局限性里,有一种是生怕别人过的、混的比自己好。
当人们渴望一样东西的时候,并且对他有了幻想,结果发现,有一个人确确实实的拥有了他,那么他这时就产生了嫉妒。所谓因嫉妒而产生的焦虑证,很多时候是由于自卑引发的,如果有足够的自信,那么他们就会接受挑战,以此作为动力,激发自己的上进心。
但是,如果缺乏自信,我们不相信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我们就不会去做这件事情,因为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先行评估,对结果进行预期,我们发现,需要很大的努力,或者很难做到,我们就会放弃努力。但是,焦虑情绪会寻找突破口,那么攻击行为就变得顺理成章。有时候,他们会攻击别人,也会散布谣言,以诬陷对方。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把嫉妒分为正常的嫉妒、投射嫉妒和妄想嫉妒,嫉妒是正常的,没有嫉妒的地方就有压抑,他认为嫉妒来源于丧失感,我们丧失了某种东西的归属感,也有可能来源于对抛弃感的恐惧。
人们如果能够用享受寂寞的态度考虑事情,在寂寞的沉淀中反省自己的人生,真实的面对自己,就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更广阔的天空,包括对理想的坚持,对生命的热爱,和一些对生活的感悟。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谁相伴。
一个人的成就,不是以金钱衡量,而是一生中,你善待过多少人,有多少人怀念你。人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努力,而是方向。压力不是有人比你努力,而是比你厉害几倍的人依然比你努力,即使看不到未来,即使看不到希望,也依然相信,自己错不了,自己选的人错不了,自己选的人生错不了。第二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其实,那是梦想。
在当今社会里,面对渐行渐远的邻里关系,你可曾想过要做些什么去挽救这即将被冷漠吞噬的真情呢?是继续守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人生信条,还是伸出一只善意的手“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继续紧闭大门,锁住他人也锁住自己,从猫眼里窥探世界;还是打开内心的门,架起沟通的桥?是见面时默然不语,还是报以善意的微笑和贴心的话语?
每人行动一小步,社会前进一大步。当我们怀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与他人交往时,我相信“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不再只是一幅让人羡慕的画面,而是随处可见的美景了。
泪眼,成为记忆的唯一寄托,承载着满满的乡愁。在诗人余光中眼中,乡愁是一枚小小邮票,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而在我眼中,乡愁,则是一片承载儿时回忆的天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