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涩农家

标签:
健康教育情感文化育儿 |
人的一生就像一道菜,酸甜苦辣。各种不同的味道交织在一起,才让生活变得充实,酸涩生来就惹人厌憎,哪能有幸福这般温暖宜人?
酸甜苦辣,人生百态,没有谁能始终一帆风顺,关键在于人们是陷于其中不可自拔;只有细细品尝,才能体味出生活的真谛。
就拿农家的现实生活,不论农村现在怎样的发展,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在农村隔代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以前在没有大批进城务工的时候,几代人经常坐在一起,长辈们与青少年谈论祖祖辈辈所积下来的功德,这个功德又怎样转化成为后辈的福气。这些民情俗俚,提现出了人间热闹的烟火气息,可以抚慰代代人的心灵;即是有坎坷不平的道路,每天都有自己等候的人回来。
无论是农作一起干活,还是农闲一起扯淡闲聊。远亲不如近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常在一起,邻居做个好菜都要给别家的小孩送点,一为邻里友谊、二为孩儿尝鲜。
这种真挚的情感 现在似乎很少见了,人们自成年起几乎都出去打工,共同生活的时间少了,联系自然也就少了,每年能见面的时候,几乎只有过年时有机会见上一面,只不过在匆忙中聊几句而已。如此这样,长此以往,感情也慢慢变淡了,即便是亲戚,也无法逃脱感情淡化的时运。
在这种感情渐渐变淡的环境下,很多人没有了对亲人、好友的牵挂和不舍,加之在城里慢慢扎根,很多人也就离开了农村。谨有留守老人,除了长年掂念在外,靠打工生活的儿女们的同时,守望着多少代人种下的乡土浓情。这些老年人酸涩的生活,酸涩的心情,笔者无法形容。
“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是孟子对理想邻里关系的描述。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邻里关系,已被现代的多元化、新型邻里关系所代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少了,彼此互不关心。
因为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生活节奏快,工作繁忙,心理压力也比较大。父母为了使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千方百计让他们到城市去上学,这些孩子从懂事起,就没有受到农村习俗的熏陶,从意思中没有家乡的概念。成年的人们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获得社会认可,实现自身价值,经常需要加班,而悠闲的时间自然变少。
另外,人们更换工作的频率,比以前大大提高,因此就需要在城市之间或在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之间进行迁移。人们为了减少上下班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需要更换住所。当然,有部分人是由于收入的提高和社会地位的改变而变换住所。这些都不利于建立长期的稳定的邻里关系,也不利于创造和谐的邻里居住环境。
邻里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邻里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保证。邻里之间关系融洽,不仅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所提倡的一种美德。邻里和谐的环境,能够为我们的居住、学习、成长、娱乐和休息,给予关照,给予提供资源、机会和场所,能够用价值观、行为规范、非文字的行为举止准则包围和塑造我们,也能够丰富我们的社会和个人生活。邻居是构成社会的根基,只有邻里的和谐,才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邻里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邻里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最近查了一下资料,“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做过调查发现,三分之二的人感觉,与二十年前相比,当下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隔代邻里相见,已是陌路人。当代的孩子们,不但没有了家乡的观念,更没有了对老辈人的亲情,这种由社会进步带来的社会病、邻里病,必将影响邻里和谐和社会和谐。
清末学者张亮采先生在其名著《中国风俗史》中说:"乡饮酒之礼,集一乡之人而开宴会,今所谓乡党亲睦会、恳亲会者,是其遗意也。其主义重相亲睦,相尊敬,明长幼之序,习宾主之礼。
以前,乡村在年节举办的趣味性活动,大年初一邻里拜年,亲朋相互走防,正月十五闹花灯;这都是増强邻里关系,促进社会家庭和谐的重要方式,现在都淡化了。也没人去邀集,更没人去重视。从某些领导阶层的心目中,更不存在。也可能与集体经济薄弱有关。
邻里间的良性互动、彼此互助,是增进农村安全的“助推器”、 也是凝结邻里团结和睦的“润滑剂”。只有建立起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良好的、新型的邻里关系,人民才能更好地安居乐业,乡村才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