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能补拙

标签:
教育时评文化娱乐育儿 |
勤能补拙
有先贤曰:“勤能补拙。”实则“勤能补巧,非能补拙。”天资高者,略加施力自然功效高于常人,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杜甫“七龄即思壮,开口咏凤凰”;曹植七步成章,甘罗十二拜相;这些人无不天赋过人,用对了方向,勤奋便成了成功的助推器。
相反,那些某些方面天资低者,如果不找对方向,即便再勤奋努力,也未必有所成就,被北大录取的偏才罗家伦、张充和、叶曼文学素养都很高,却对数学一窍不通,如果命令他们将革命干劲和对文学的深深热忱,投入到研究歌德巴赫猜想上,想必不仅不会有什么突破,中国近代还会少了三位文学大师。
其实,勤奋对一个人的成功具有很大的价值,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他就成了一列脱轨的疾速列车,后果不堪设想。
王安石在一篇题为“伤仲永“的短小文章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江西金溪县有个方仲永,自幼诵读诗书,并能出口成章。他的父母引以傲,全县的文人,乡绅都感到惊奇。方仲永的父亲为了获得人们的夸奖和馈赠,天天带着幼子穿川过府炫耀儿子的诗才。由于仲永再没有时间看书学习,结果他的诗才日渐枯竭,二十岁时,方仲永已跟别人一样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于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甚至养活自己都困难;一个人,天资一般,如果能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必出成果。想必大家对爱迪生“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的“天才公式”已经耳熟能详,那么,就让我们直面人生,正视现实,牢牢地把握今天吧!勤难补拙,勤能助巧。若不讲天分,一味埋头苦干只能使拙者愈拙,巧者失巧。
巧与拙是人出发的方向,勤与惰是人出发后的过程,成就就是路那头你渴望的终点,方向对了,没有一路艰辛,终点尚且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平线:一旦方向错了,汗水也罢,泪水也罢,血水也罢,这一回,那个终点就成了不可望且不可及的了。
勤难补拙,因为拙不是靠勤奋就能补得了的,拙需要的是发现巧的眼睛,而不是双手蒙住眼睛低头蛮干。勤奋是钢,但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才不会浪费。如果血汗是纯厚的刀脊,那么眼光就是锐利的刀锋,——别使蛮力,看准了再切下去。
古今中外,说勤奋的事例还很多。而真正能够引以为戒的人又有多少。很多人浪费了大好的时光,虚度年华,自以为自己很聪明,便万事可为,到头来只是空欢喜一场。他们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到勤奋,没有了勤奋,就算是一个聪明的人也会一事无成。
反之,如果一个才能平庸的人,做到了勤奋,那么他就一定会成功的。想想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又有几人是才能高乎常人的佼佼者,不都是通过自己的勤奋换来成功的吗?在中国的古代不是也曾有过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吗?不是也曾经有过囊萤照读,凿壁偷光的志士吗?而为什么,又会有那么多的人没有做到勤奋呢?
其实是因为我们对于勤奋说起来是很容易的,而真的落实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却是很困难的。这就好比理想转化为现实是需要艰苦奋斗的。想是一回事,而做又是另一回事,越是看似容易的事情越难做到。所以,战胜自己,做到勤奋的人才会是真正的成功者。
勤奋是矢量,用对了方向才有意义。天赋人人都有,聚焦点却五花八门,而你的天赋并非在此,却强要慕高斯之早慧而固于奥数,习傅聪之技艺而誓为琴童,学钱学森之内秀而迷恋文学,那么必定会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每棵萝卜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坑,在不合适的坑生长,坑大了就会吸收不到充足的营养而枯萎,坑小了就会因生长环境过小而果实太少,都成不了一棵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