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点

标签:
健康教育情感时评文化 |
人性的弱点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齐国人,每天早出晚归,回来后告诉妻妾自己是被许多达官贵人请去吃饭。长此以往,妻妾感到非常的奇怪,于是有一天趁他出门时便尾随其后,结果发现他是到坟地去请祭品!所谓的达官贵人竟是亡灵;妻妾相拥而泣。
卡耐基曾说:“人性的弱点在于在困难面前退缩,以惧怕的心理做预判,以软弱的行动做敷衍性的抵抗。”是的,在困难面前,我们很容易被吓到。其实困难就是纸老虎,一捅就破,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难。等你搬走了那些零零碎碎的石头,发现并无山头,这时有的就是自己大彻大悟的微笑和攻克难关的自豪。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些苍蝇放入一个器皿中,用透明的玻璃板盖上,将其与外界隔开。起初这些苍蝇会像发了疯似的撞击玻璃片,想要重获自由;数天之后,人们将玻璃片抽去,奇怪的是它们不再尝试撞击,而是在器皿中漫无目的地飞。
显然这些小东西是撞怕了,在困难面前放弃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意志被摧垮。殊不知只要再飞一飞,就能重归蓝天,享受自由。可是它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山头,便再也不愿意去搬石头了。它们因为畏惧,所以退却;因为退却,只能平庸。相反,当我们不去扩大困难,不用失败去预判,往往能创造奇迹。
翻开历史的长书,你会发现因为许多虚荣而失败垂成的人。如秦始皇,六王毕,四海一,然后阿房出,燕赵之收藏,齐楚之经营,韩卫之精华,尽归囊中,于是始皇便有了虚荣之心,朝歌夜弦,视珍宝如沙砾,弃掷逦跎,亦不甚惜。他有了这般虚荣,便自高自大起来,日益骄固。施行暴政,剥夺镇压天下人民,而最终却落得个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曾经强大一时的秦国就如此土崩瓦解!
石崇与皇室斗富,燃烛为柴,红锦为地,却招来杀身之祸!隋炀帝一绸缎围树,夸富于少数民族,引起瓦岗塞的烽烟;历史的印记告诉我们,虚荣必然招来祸害灾难!如三国是的关云长,一生经历无数战斗,赢得众人的赞美。虚荣让他越来越自负,落败走麦城,何其衰也!从此东山难起,终落得身落敌手,人头落地,实为悲哉!
为什么我们总站在富足的地方怜悯贫穷,总躺在安全的地方怒斥邪恶,总在五十步笑百步后呼唤远离冷漠,总在血痕淡去后才忙着计算生命的价值?当然,其中不乏一些故意伪善以谋权求名者,但这远远不能解释为什么几乎芸芸众生皆略处其一二。在我看来,其本质是源于一种人性的弱点。
自我保护与维护利益,是人类根深蒂固的天性,万物生灵的一切行为准则都以这两点为优先。然而,我们的人性又使我们具备了普遍的价值观,知道什么是善的什么是好的,而向善则往往意味着利他,与舍己。这便产生了一种矛盾,一方面我们希望善良正义得以声张,另一方面我们不舍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又深谙自己的渺小,本能地缩进壳中,将风险不利降到最低。就如同林间鸟儿,见到了猛兽只敢远远的鸣叫几声便躲进深林中去了。加缪所言“我们既无力作恶亦无力为善”正是大多普通人的心理写照。
软弱无力使我们只寄希望于他人,使我们在危机真正来临时迟疑沉默。躲在壁垒后摇旗呐喊成为了安抚我们心中曦微善心的慰藉。久而久之,软弱成了习惯,成了挡箭牌,我们满足于止于言语的仁义,于是弱小演孕育了丑恶,心善演变为伪善。
是什么支持着一部分人克服人性之弱,将内心的善得以化为行动?托尔斯泰会说:“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托尔斯泰摒弃了自己的贵族地位,对俄国农奴的悲惨命运感同身受,与他们一同劈柴烧炭,开荒种田,以此来升华人格,追寻着一种奉献的幸福。当一个人的道德感得以提升,他的眼中便不会只有自我,因为他看见了更高的价值,感受到人生的意义不止于独善其身,具备了更高的追求与责任。
人性之弱使我们将善深埋于心底,没有艰苦卓绝觉悟,畏惧地看着那条布满荆棘的至善之路,只能无奈地缩回自己的“桃花源”去。但奥威尔曾说:“有信念的人经得起任何风暴!”凡人渺小如尘土,唯有信念能使其掀起波澜,支撑着他为心中的善而奋斗,信念带来希望,它使无力者有力,使悲观者前行。
同时,也别忘了,什么样的土壤上长出什么样的草,在一个恶的时代,善也总难以发声。倘若一个社会的制度使行恶之人能肆意妄为,行善之人反被人欺;善者的自我牺牲只如在一潭死水上打了个水漂边转瞬间被淹没,更有甚者笑其自讨苦吃,那这便是善心冷淡之时,希望的寒冬,就如巴尔扎克所言“没有了希望,一个人就不能维持他的信仰,保守他的精神,或保全他的内心纯洁。”
人性固然有其脆弱的一面,可道德的完善能使我们突破自我之封界,追寻更高的价值;坚定的信念令我们在荆棘前不在恐惧疑惑;正义的社会不会使善士的热血再白洒一地,那在危难在此降临之时,善不再只是发出一两声尖叫而人性光辉的一面也定将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