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于世俗

标签:
教育情感时评文化育儿 |
不拘于世俗
作者/黄希庆
《菜根谭》中说:“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俗;放得道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舒适,追求的途径不外乎功名利禄,但是,谁都没有觉察到,人们就在追求功名利禄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里就被套上种种枷锁。
古云:“行为物役”。当人们刻意去追求功名利禄的时候,就会逐渐迷失在感官之中,失去支配自己的自由。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如果成溺于其中就无法自拔,满足了一个欲望,还有下一个欲望,在不停追逐的过程中,便迷失了本心。
追求道德以及道德修养,比追求功名富贵似乎高尚许多,其实某种程度上,它们是有相通的。你既然要追求道德仁义,自然会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道德的标准。为了某种目的而做,就脱离了这行为本身的意义。
生活在这个世俗的社会里。聪明的人,会避开世俗而回归自己,愚蠢的人,会迎合世俗而迷失自己。有些人会逆流而走,有些人则追求世俗直到被淹没。也许我们从小到大,都会被名誉、职位,世俗眼光等套子一层层包裹住。
贪婪、懒惰、暴戾、堕落,各种各样糟糕的环境,引诱者人们坠入深渊。但是,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依然要保持自我,洁身自好,保持独立完善的人格。战国时期的屈原,游走于汨罗江畔,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叹。当楚国面对强敌压境、动荡不安的时候,屈原没有失去自我,依然积极要求革新政治,与保守势力坚决斗争。这些都体现了他“坚守自我”的坚强意志。
当楚怀王拒绝屈原忠告,偏信谗佞之言以后,身死异国,楚国也陷入即将灭亡的境地。屈原没有选择顺应命运的安排,而是愤而投江。屈原,因为他的洁身自好、保持自我获得后人的敬仰,也被联合国评选为“影响世界的古代伟人”之一,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赞美。
宋代的周敦颐写过一篇《爱莲说》,其中有一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不正体现了它对美好人格的憧憬、对庸劣世俗的憎恶吗?其实,作者写的不仅仅是莲花,也是作者自己身处污浊环境,依然超凡脱俗、保持自我人格的自我写照。周敦颐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这也就是身体力行的表现。
不受环境的干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保持自我,塑造独立完善的人格。曾国藩说,“我有两名门生,李鸿章则拼命做官,俞樾则拼命做学问。”我认为其两者都不可取,中华民族讲究中庸之道,此乃是上上之道,切不可做一件事情至于忘乎所以,否则其殆矣。年及壮也,戒之在斗,欲者不可忘乎与心,不可以小人之心度人。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古往今来,洁身自好、保持高雅情操的仁人志士不在少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退隐躬耕;刘禹锡,获罪被贬,又不容于小吏,写《陋室铭》以明志;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为民族独立殒身不恤;王冕,淡泊名利,留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诗句。
人生最高境界是逍遥,逍遥即无所待。无所待不是什么都不要,而是顺其自然。敢问现实中,有几人能达这种境界?不过,就算有任何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动摇我对人生的探索,对人生的思考,对人生的追求。顺其自然,超凡入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