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心中

标签:
佛学情感时评收藏文化 |
佛在心中
作者/黄希庆
“圣人求心不求佛,凡夫求佛不求心”。世间真正的智者,是致力于提升自身悟性,并不在意表面情势。也就是说,智慧的人,善于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让事情变得更好。
但是,许多人到寺庙上香、磕头、念咒、念经,一味地求佛菩萨庇佑;叩罢头,烧罢香,然后的一切交给佛;作恶的还是作恶,贪得的还是无厌。他们求佛的目的,是让佛与他合流,替他隐瞒。
还有些许人,生活中习惯了抱怨,出了事就责怪别人,向别人身上找错;这样做反而让彼此关系更加紧张,事情变得更糟。
善于分析问题,才能解除矛盾。李嘉诚的儿子被绑架后,交了大量赎金才赎回。过后,绑匪问李嘉诚,你会不会恨我,报复我;李嘉诚说,不会,原因是我错了,错在我没有安全意识。这时,李嘉诚想到的,是解决问题的根源。
反尔,很多人遇到事,先让魔鬼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愤怒、抱怨,可这有什么用呢?不妨先冷静下来,再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使人变得更加智慧,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人们心中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人与人之间,多一份慈悲,多一分善念,就多一份温暖。欣赏别人,会使自己更优秀。心中有佛,所见皆佛;心中有魔,所见皆魔。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一手不能遮天,只能事与愿违。
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真正的君子懂得如何去欣赏别人,与人为善。欣赏别人的优点,对照自身不足,是一种气度,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学会欣赏别人,方可优秀自己;学会欣赏别人,方可让内心充实。有些人,在不给别人行方便的同时,先困住了自己的思维。
佛在心中,修自己的心,才是自己要修的佛。在宋代,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共同打坐参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大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答曰:好庄严,像一尊佛。
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苏东坡闹笑说: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苏东坡想,自己把佛印禅师喻为牛粪,竟无责怪之意,苏东坡自以为得意。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问哥哥道,你得意的怎么?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
苏小妹天资超人,才华出众,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正色道: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苏东坡哑然,方知自己的智慧不及佛印禅师。
学会欣赏别人,自会被别人欣赏;《道德经》中提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人,正是因为拥有一颗包容之心,欣赏别人的优点,才会得到别人的欣赏。欣赏,不仅可以提升自己,同时,也能成为照亮别人生活的光束。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于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人长处,才能优化自己。培根曾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洁心城、四海枯竭、似山荒芜。”
学佛在于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内修”。
无论是念经、磕头、还是念咒;对照、审视自己的心,才是真正的修行。改变自己,不是一味地求菩萨庇佑;要知道,真正能保佑自己的不是什么神灵,而是自己磊落的胸怀。
莫忘初衷,不忘本心,勿迷本性。自己的心,才是自己真正要修的佛。生命内外本来就是一体的,如果我们想要修行自己的生命,就要改变自己。
儒释道融为一体后,开启了中国人新的思维方向。三家文化旨趣的共似性及根本宗旨,在于修心。佛教与迷信根本是两回事;懂得再多、信得再虔诚,若不修善心、端善行,都是徒劳无益。寺院里的雕像,只是拜佛者心中的神灵而已;佛只是人类的精神和方向的指引者,真正修行的是自己的德性,不是往头脑中灌输多少梵语。德性是一个人的内在价值,其价值衡量一个人的处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