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年级语文《蜜蜂》案例分析及反思

(2016-04-16 19:23:54)
标签:

教育

分类: 课堂教学

三年级语文《蜜蜂》案例分析及反思
江夏小学  夏伦元

    给孩子们上了《蜜蜂》一课,感触颇多。下面,我就对本节课进行分析及反思,希望自己能通过这节课,有所进步、成长。

    一、课堂片段呈现

    当学生对课文内容大致掌握后,我让学生说读完后对法布尔的感受时,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你们可以去看看课文,看看法布尔的一些小细节,如从他设计的试验步骤来看,他是怎样的人?(有个别学生跃跃欲试。)

   师:你们再去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两三分钟,气氛比较热烈。)

1:我觉得法布尔爷爷考虑的很周密。

  2:我觉得他做事很认真。

  师:你们看,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试验呀?

  生:他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

 (生:支支吾吾)

  师: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个热爱科学的人。在做试验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师:这又可以看出法布尔怎么样?

  生:爱思考,勤动脑。

 师:法布尔最后说结果时骗人了吗?

 生:没有。

 师:可以看出他怎样?

 生:对待科学实事求是。

 师:对呀,这是一种多么严谨的态度呀。

 二、分析

 误区一:把过多的“牵拉”当成是引导学生说、悟,(教法偏离)。

 当学生一而再,再而三不能够说出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时,我一直不太放心,怕时间来不及了,就急着代学生说出预想的答案。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有依赖心理,不会说的就等着让老师去说吧。

 误区二:没有通过生本教学模式突破难点。(难点未突破)

 学生还未说出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我就急着让他们去讨论了。这时,学生分工还不时确,讨论目标也不明确,内容也挺杂的。虽然表面气氛看起来比较热烈,但是实际上实效性并不大。

 误区三:把“读”变成“说”。(读得少)

 学生感悟文本内容后,没有让他们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读、悟,而且没能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弄透。

 三、反思

 通过以上课堂教学片段及分析,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关注学生发展来设计教学

 1、关注学习方式。要真正地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不让学习合作只停留在文章的表面,要让小组分工细化,讨论的问题开放化。

 2、关注学习水平。要让学生分梯度提高,首先是知识方面,这在通读课文时就能达到,而后是能力方面要让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最后就是价值观,学完课文后让学生驱感悟,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说。

 3、关注学习效果。要让学生学完这节课后,还能做到情绪饱满,乐于交往,思维活跃。

 (二)教学过程优化设计并落实到位

1、目标确定后,通过检测学生是否能在五分钟内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完课文,就能感觉到目标设计是具体、明确、有层次性的。

 2、构建以读为主线,以语文训练为核心的教学流程。本人今后要多用好情景教学法和赏析法,活用朗读,兼容并进,彰显阅读教学训练的综合性。〈默读、浏览、朗读、诵读、猜读、跳读、品读〉

 四、教师素质要提高

 1、思想要更新,(提问要有民主性,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2、态度要严谨,每次上课遵守一条龙(课前准备,课中严谨,课后完善。)基本功要扎实性,尤其从机智、语言方面再着手加强些。

 一节课折射出的缺点是如此之多,这就让我更加明白了“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不过让我值得庆幸的是,通过这节课,让我明确了自己今后前进的方向,更有了前进的动力。

 

换一种语言,换一种心态

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

江夏小学  夏伦元

担任班主任多年,历经大大小小的事,曾经迷惘,曾经无助,曾经怒发冲冠,曾经热泪盈眶。班主任的工作总是辛酸与感动并存,许多时候也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学生难免会犯点错误,甚至是反复犯同一种错误,如果心态不够宽容,这种小错误不断地累加,总有一天会让你暴跳如雷,并破口大骂,但是,事情并没有因此而改善。怎么办?改变不了学生,那就改变自己吧。

盯着好的看

上课讲闲话,是学生常犯的毛病,老师的眼光往往就盯着这些不守纪律的同学,不断不断地提醒甚至惩罚,我们常说:“某某别说话!”如果只是一个人还好办,但如果一堆人都在说,怎么办?拼命地喊“安静”“别吵了!”似乎都没用,这个时候,尝试把心态调整一下,把目光转向那些安静的人,从第一组看起,看到那些安静,自觉的同学就大声地表扬他(她),说出(他)她的名字,如果整组都安静,那就表扬:“第一组同学很安静!”然后再看第二组,如此类推,通常你会发现,讲到第三组时,学生基本上就安静下来了。因为每个人都渴望被表扬。而批评对这些吵闹的人来说已经变得无动于衷了。这一招不单用在管理纪律时用,有时像早读读书,自习课,做早操等情况,都是适用的,不妨一试。特别是表现不好的学生远远多于表现好的学生时,千万别让自己生气,尝试让自己平静下来,换一种角度,在一片混乱之中寻找一些闪光点。表扬永远比批评更有效。说“谁好”比说“谁不好”更管用。由恨转笑

在学生堆中,总是有几个人很“另类”,不学习之余还每天跟你玩新花样,在课堂上弄点新玩意来哗众取宠,以此度日。如果真跟他(她)较劲,那会没完没了,最终产生强烈的敌对情绪。怎么办?将恨意转化成笑意吧,用智慧来化解冲突,即使是一种黑色幽默,也总比心生怨气强。

案例1:老师喊起立,全班学生都站起来,但学生甲(坐在课室最后一排的一名男生)竟然肆无忌惮地站在凳子上,故意要高高在上,目睹此景,我本想说,“你在干什么,快站好!”心头一转,改说,“没想到班上出现了自由“女”神,大家知道吗?自由“女”神这座雕像被誉为美国的象征,我们班也有一座这样的“雕像”……。”这位男同学有点不好意思地坐下去了。

案例2:有一次我在上课,读了一篇文章,说一个人坐火车,总能找到位置,是因为他一节一节车厢的找,没有放弃,而其他人看到人多就不找了,只有站着。为了检查学生究竟有没有听和是否能理解其中含义,我问学生:为什么这个人总能找到位置?学生反应快的马上就说,是因为他锲而不舍。但这时有个学生说,“是因为他老弱病残孕。”明显这个学生在哗众取宠,我觉得生气又好笑,于是我问他,“你属于老弱病残孕的哪一种呢?你认为你坐火车也能找到位置吗?”其他学生笑了,这个学生觉得很不好意思。

或许你认为我的话有点伤自尊,不过针对那些故意找茬的学生来说,如何才能止住他们那些无穷无尽的闲话,那用点黑色幽默又不伤自尊,不失为一个方法。学生经常会在课堂上挑战你的权威,挑战你的智慧,我们可不能哑口无言,更不能气急败坏。用你的语言给他们还以颜色吧。

反其道而行

小学三年级生有一种逆反心理,我们反其道而行,有时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举个例说,学生上课在吃棒棒糖。第一次见到他们吃,我说,赶快把它吐掉,扔到垃圾桶。第二次他们继续吃。第二次个别学生还吃,再吃的话罚扫地,第三天还吃。第三次吃的时候,我决定换一种方式来说,“再吃的话,再买上10根请班上同学一起吃。”他们几乎很少再在课室上吃。这个效果比前两个都好,因为,第一,学生一般比较吝啬,第二,本来自己吃糖是一种享受,是奖励,但你命令他吃,让他请同学吃,就会成了“惩罚”,所以学生一般就不会再做了。可见,奖励和惩罚往往可以互相转化。孩子的心里就是如此奇妙,你命令他做,这就是惩罚,你不让他做,反倒刺激他有做的欲望。

就像有一个故事讲的那样,有一个小孩总是扔一个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家骂他,不管用,后来邻居想到一个办法,对这个小孩说,你扔玻璃的话,我赏你两颗糖,邻居小孩很兴奋,继续扔,第二天,邻居家只赏一颗糖,小孩扔了一会就没扔了,第三天,邻居家不给糖了,小孩也就不扔了。学生的心理也是如此。奖励和惩罚,就看你从怎样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阶段的小孩总是喜欢和你对着干。所以我们需要巧妙地转换“奖励”和“惩罚”。

教育需要智慧,需要用我们的语言来化解种种突如其来的事故。教育更需要一种良好的心态,用宽容的心来理解学生的少不更事,不要急躁,不要生气,慢慢来,跟学生斗智斗勇,征服了学生,你也就成为一个睿智的人,而语言就是我们最有效的法宝。不同的语言,藏着我们不一样的心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