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蜜蜂》案例分析及反思
(2016-04-16 19:23:54)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堂教学 |
三年级语文《蜜蜂》案例分析及反思
江夏小学
生1:我觉得法布尔爷爷考虑的很周密。
1、目标确定后,通过检测学生是否能在五分钟内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完课文,就能感觉到目标设计是具体、明确、有层次性的。
换一种语言,换一种心态
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
江夏小学
担任班主任多年,历经大大小小的事,曾经迷惘,曾经无助,曾经怒发冲冠,曾经热泪盈眶。班主任的工作总是辛酸与感动并存,许多时候也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学生难免会犯点错误,甚至是反复犯同一种错误,如果心态不够宽容,这种小错误不断地累加,总有一天会让你暴跳如雷,并破口大骂,但是,事情并没有因此而改善。怎么办?改变不了学生,那就改变自己吧。
盯着好的看
上课讲闲话,是学生常犯的毛病,老师的眼光往往就盯着这些不守纪律的同学,不断不断地提醒甚至惩罚,我们常说:“某某别说话!”如果只是一个人还好办,但如果一堆人都在说,怎么办?拼命地喊“安静”“别吵了!”似乎都没用,这个时候,尝试把心态调整一下,把目光转向那些安静的人,从第一组看起,看到那些安静,自觉的同学就大声地表扬他(她),说出(他)她的名字,如果整组都安静,那就表扬:“第一组同学很安静!”然后再看第二组,如此类推,通常你会发现,讲到第三组时,学生基本上就安静下来了。因为每个人都渴望被表扬。而批评对这些吵闹的人来说已经变得无动于衷了。这一招不单用在管理纪律时用,有时像早读读书,自习课,做早操等情况,都是适用的,不妨一试。特别是表现不好的学生远远多于表现好的学生时,千万别让自己生气,尝试让自己平静下来,换一种角度,在一片混乱之中寻找一些闪光点。表扬永远比批评更有效。说“谁好”比说“谁不好”更管用。由恨转笑
在学生堆中,总是有几个人很“另类”,不学习之余还每天跟你玩新花样,在课堂上弄点新玩意来哗众取宠,以此度日。如果真跟他(她)较劲,那会没完没了,最终产生强烈的敌对情绪。怎么办?将恨意转化成笑意吧,用智慧来化解冲突,即使是一种黑色幽默,也总比心生怨气强。
案例1:老师喊起立,全班学生都站起来,但学生甲(坐在课室最后一排的一名男生)竟然肆无忌惮地站在凳子上,故意要高高在上,目睹此景,我本想说,“你在干什么,快站好!”心头一转,改说,“没想到班上出现了自由“女”神,大家知道吗?自由“女”神这座雕像被誉为美国的象征,我们班也有一座这样的“雕像”……。”这位男同学有点不好意思地坐下去了。
案例2:有一次我在上课,读了一篇文章,说一个人坐火车,总能找到位置,是因为他一节一节车厢的找,没有放弃,而其他人看到人多就不找了,只有站着。为了检查学生究竟有没有听和是否能理解其中含义,我问学生:为什么这个人总能找到位置?学生反应快的马上就说,是因为他锲而不舍。但这时有个学生说,“是因为他老弱病残孕。”明显这个学生在哗众取宠,我觉得生气又好笑,于是我问他,“你属于老弱病残孕的哪一种呢?你认为你坐火车也能找到位置吗?”其他学生笑了,这个学生觉得很不好意思。
或许你认为我的话有点伤自尊,不过针对那些故意找茬的学生来说,如何才能止住他们那些无穷无尽的闲话,那用点黑色幽默又不伤自尊,不失为一个方法。学生经常会在课堂上挑战你的权威,挑战你的智慧,我们可不能哑口无言,更不能气急败坏。用你的语言给他们还以颜色吧。
反其道而行
小学三年级生有一种逆反心理,我们反其道而行,有时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举个例说,学生上课在吃棒棒糖。第一次见到他们吃,我说,赶快把它吐掉,扔到垃圾桶。第二次他们继续吃。第二次个别学生还吃,再吃的话罚扫地,第三天还吃。第三次吃的时候,我决定换一种方式来说,“再吃的话,再买上10根请班上同学一起吃。”他们几乎很少再在课室上吃。这个效果比前两个都好,因为,第一,学生一般比较吝啬,第二,本来自己吃糖是一种享受,是奖励,但你命令他吃,让他请同学吃,就会成了“惩罚”,所以学生一般就不会再做了。可见,奖励和惩罚往往可以互相转化。孩子的心里就是如此奇妙,你命令他做,这就是惩罚,你不让他做,反倒刺激他有做的欲望。
就像有一个故事讲的那样,有一个小孩总是扔一个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家骂他,不管用,后来邻居想到一个办法,对这个小孩说,你扔玻璃的话,我赏你两颗糖,邻居小孩很兴奋,继续扔,第二天,邻居家只赏一颗糖,小孩扔了一会就没扔了,第三天,邻居家不给糖了,小孩也就不扔了。学生的心理也是如此。奖励和惩罚,就看你从怎样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阶段的小孩总是喜欢和你对着干。所以我们需要巧妙地转换“奖励”和“惩罚”。
教育需要智慧,需要用我们的语言来化解种种突如其来的事故。教育更需要一种良好的心态,用宽容的心来理解学生的少不更事,不要急躁,不要生气,慢慢来,跟学生斗智斗勇,征服了学生,你也就成为一个睿智的人,而语言就是我们最有效的法宝。不同的语言,藏着我们不一样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