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媒体传播的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形式,具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体现在传播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快速性、广泛性和全球性、开放性、丰富性等,这些优势是基于其自身特性之上。
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新媒体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内容方式的转变、传播语境的变化、传统话语权的解构与转变。
2.早期“魔弹论”在网络中还能起到作用吗?
“魔弹论”从20世纪20年代产生后,仅仅引领传播学效果研究20余年,到了20世纪40年代,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其提出质疑。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到来后,改变了传播学本来的传受关系,很多传播学理论都受到了冲击。此时,更是有很多学者怀疑“魔弹论”已经消失。但是,即使现在网络快速发展,受众掌握越来越多的主动权,“魔弹论”却依然可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看到。
在网络时代,魔弹论会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而并非完全消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存在单一信源发布消息的现象
在网络时代,受众可以接收来自多方的信息,互联网的发展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人们获得新闻的渠道变得多样。但即使是信息的接收渠道更广了,也还是会存在单一的信息源发布消息的情况。
如果权力机构干预到媒介当中,限制或强制媒介发布一些消息,当受众面对这些来自权威部门发布的消息时,就会很容易忘记自己在媒介中的权利,便会不加思考地相信媒体,从而阻碍受众的思考能力。如果在传播环境下的受众缺乏相关的知识,不进行深入的信息研究,受众依然会像“魔弹论”中所描述的那样被“击中”。
二、媒体报道存在主观性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力求讲究客观公正的报道,但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媒体对信息的选择、表述,难免会受到自身倾向性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不惜放弃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编造假新闻。这不仅会影响到受众对于事件的认识,还有可能挑起受众的偏激情绪,造成社会的混乱。尤其是在网络普及后,网络传播速度快、参与性强的特点为假新闻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络受众追求快速浏览新闻,很多网站就是抓住了网络受众的这一特性,制造假新闻来骗取受众的点击率。如果受众没有很好的辨别能力,也没有搜集相关资料就擅自下定论,无疑正是被“魔弹”击中的反应。
三、受众本身观念未变
当人们第一次接触到报纸的时候,就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他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到自己圈子之外的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更增加了受众的新鲜感。当网络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人们更惊奇地发现,自己不仅可以作为一个读者、听众、观众,还可以作为一个信息的发布者,向外界发布自己所了解到的信息,他们开始依赖网络。然而,在网络时代统治下,受众一旦对媒介产生依赖,那么“魔弹论”依然发挥它的作用。
综上所述,“魔弹论”从20世纪20年代产生之初发展到网络媒体盛行的现在,并没有消失,它在一些特定领域、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依然发挥着作用。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并不能无视“魔弹论”的存在。受众要想更好的接收信息,更多地通过网络进行交流,需要发挥受众的主动性,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信息,提高自己的意识和知识水平,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媒介所报道的内容是否客观真实。否则,“魔弹论”将会一直在我们的媒介中存在下去,即使网络时代到来,“魔弹论”也不会凭空消失。
3.“意见领袖”、“沉默的螺旋”等概念和理论在网络传播中发生的变化: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而“沉默的螺旋”指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其他的诸如“把关人”等本都是政治学和大众传播学领域的理论,但在现今网络传播迅速扩散的情况下,这个过程加上了大众媒介的参与,网络中的“螺旋”往往形成得更快、也更明显。
网络中大多以匿名形式发言表达意见,大家放松警惕心与自控力,更有甚者出现生活之外的“第二人格”,即网络“键盘侠”,传播不当偏激言论,引起意见确立产生矛盾体,更让网络中的传播形式复杂难控。所以可见,大众传播理论在网络传播影响下,本质不变,更有日趋强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