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祠对联与三国文化
庞统祠坐落在罗江县白马关,它是安葬和纪念刘备军师庞统的祀祠,2OO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处是由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关隘,是整个西川、成都平原的天然屏障,有“南临益州开千里沃野,北望秦岭锁八百里连云,东观潼川层峦起伏,西眺岷江银甲皑皑”之势。庞统,字士元,号凤雏,官拜军师中郎将,其人足智多谋,有安邦定国的才能,有决胜千里的谋略,才智与诸葛亮齐名。时有“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之说。建安十八年(214年)夏,刘备为奠定三足鼎立之势,率兵攻打四川,在攻围雒城(今广汉)时,庞统身先士卒,率众攻城,为救主公,他与刘备换了马,对方错以为骑白马的庞统就是刘备,放乱箭射中庞统,庞统连人带马落下山坡而亡,时年三十六岁。刘备悲痛万分,追赐他为关内侯,谥曰靖侯,亲自为其挑选了一个可俯北看南的风水宝地,安葬庞统于鹿头山。
庞统祠为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古朴敦厚,依次排列着山门、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它们与祠旁的古驿道、点将台、奇石沟壑、溶洞山泉一起构成了三国遗迹一绝,成为怀三国之古、揽历史之胜的一个好去处。
庞统祠里有大量的对联,这些对联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忠君、重义、勇猛、善谋等具有丰富意蕴的三国文化。
庞统祠正门有一副对联:
明知落凤存先帝,
甘让卧龙作老臣。
庞统有知人之明,号称“非百里之才”,献计征蜀即出自于他。攻雒城前,他便预感到他这个“凤”要落下来,战死于征蜀途中。此事,《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曾记录到:“却说庞统迤逦前进,抬头见两山逼窄,树木丛杂;又值夏末秋初,枝叶茂盛。庞统心下甚疑,勒住马问:‘此处是何地?’数内有新降军士,指道:‘此处地名落凤坡。’庞统惊曰:‘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令后军疾退。只听山坡前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只望骑白马者射来。可怜庞统竟死于乱箭之下。时年止三十六岁”。庞统牺牲了自己,保“存”了先帝,自然而然让健在的卧龙(诸葛亮)作了辅佐刘备的老臣。时有童谣就通俗地反映了这个忠烈千秋的故事:“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路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庞统祠二师殿有一副对联:
造物忌多才,龙凤岂容归一主;
先生若不死,江山未必竟三分。
天妒英才,能者早逝,人中龙凤总是不能只为一人所用,这说起来有些唯心,但反映了历史上的这个事实。如果先生不那么早死,中国未必会成三分天下之局面,言下之意,刘备可以一统中国,对造物主的忌才表示了怨愤,对庞统的英年早逝深表惋惜。从另外一个角度表明,如庞统(凤雏)再多活几十年的话,一定会高翔九天,清鸣于云中,中国的历史也许会改写。我在庞统祠旁曾经见到一位有仙风道骨的罗道林老人,他和他八十多岁的弟弟是庞统祠墓的守护人,他们经常敲着道筒和铃铛,悲情地在祠旁演唱:
太阳出来哟往下梭,庞统战死在落凤坡,刘备哭得肝肠断呃,万里江山哟靠哪个?
这荡气回肠的道琴演唱,抒发了当地人对庞统忠烈之举的无限怀念之情,听来催人泪下。
庞统祠栖凤殿有一副对联:
真儒者不徒文章名世。
大丈夫当以马革裹身。
真正的儒士,并不是只希望自己所写的文章能名传一世,真正的大丈夫应当英勇作战,献身疆场。这气势如虹的对句,颂扬了庞统这个军师才是我们应该效法的真正英雄。读罢此联,我们仿佛听到了庞统随刘备征蜀时,金戈铁马的呼啸与呐喊,三国的人文气息好象就在我们身边。
诗人贺敬之(文化部代部长,曾在德阳二中和罗江中学学习),1994年到成都开会,顺便回罗江故地重游,在庞统祠深情撰联:
落凤坡下,唤落凤复起;
白马关前,催白马腾飞。
作者用明快晓畅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凤雏先生惨烈阵亡的悲痛之情,希望他能复活,能凤翔九天,能骑着白马冲锋向前。这表达了后人对庞统的深深思念之情。
庞统祠墓始蜀汉,旌阳城外白马关。千秋勋业留三国,一代忠贞属二贤。真传龙凤人何在,长使英雄泪满衫。汉主先帝新日月,落凤功烈壮河山。庞统祠的每副对联都传递了浓浓的历史信息,它们是三国文化的精彩诠释,直到今天,仍然充满活力,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生活,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之中,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将伴随我们走向未来,再创辉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