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人藏住心事,处世藏住本事
2024-03-06 16:00:44
王志文在《天道》里,有句经典台词:
“做人要学会藏两样东西,一个是心事,一个是本事。”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多半深谙“藏器”之术。 开创有晋一朝的司马懿,就是一位“善藏”的高手。 他自幼聪明有大略,却始终不露声色,不显山水,群雄争霸,最终是他终结乱世,成就霸业。 人如草木,太过彰显招摇,必遭风雨摧之。 唯有暗下狠劲,才能根基稳固,坚不可摧。 逢人藏住心事 蜀汉名将姜维,是独得诸葛亮真传的军事奇才。 姜维发誓克复中原,一匡天下,时常将心中谋略,说与人知。 正始元年,姜维决定背水一战,向曹魏发起进攻。 只可惜,出师不利,被对方的两员猛将——郭淮和陈泰,打得节节败退。 他知道自己输了,却不知郭陈二人背后,坐镇的是军师司马懿。 司马懿对姜维早有耳闻,对其雄心壮志了如指掌,早早做了军事部署。 打了胜仗后,司马懿感慨:
“若不是姜维口风不紧,险些忽略了他这个劲敌。”
舌乃心之苗,口乃心之门户。 门户不紧,心事随口而出,人便像失了盾牌的兵卒,被人一下子看透看穿。 将自己和盘托出,又怎能扛得住明枪暗箭。 尤其于乱世之中,“心有所藏,言有所止”实乃保命之法。 司马懿深谙此理,从不轻易将心事说与人知。 年少时,眼见太学生因直抒胸臆被杀,他将理想深埋心中; 董卓进京,厚待司马家之际,他佯装笨嘴拙舌,躲在家中苦读经典与兵法; 被曹操器重,他仍三缄其口,后来索性装病,躲过一次次的询问。 在曹植与曹丕的太子之争中,站队曹丕的司马懿再心急,也从未当众拉票。 他不是没有主见,也绝非缺少谋略,而是明白事未成前,多有变数,言多必失。 而一旦事成,事实摆在眼前,更无需多言。 古语言:
“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有本事的人,藏得住心事,如蓄势待发的滚滚云雷,只等来日勃发。 真正要做的事,连神明都不要讲。 默默蓄力,暗下功夫,无论事成事败,我们都有回旋的余地。 守口如瓶,才能守心护念,闭口止语,方可进退有路。
处事藏住本事 东汉末年,洛阳城南的陆浑山里,隐居着一位高人,名叫胡昭。 他虽多谋善断,却不问世事,袁绍、曹操多次拜访,都被拒之门外。 纷纷乱世,虽无高官厚禄,却过上了与世无争的逍遥日子。 胡昭有两名得意弟子——司马懿和周生。 三人经常凑在一起切磋经史,指点江山。 谈及治国谋略,司马懿侃侃而谈,还用沙盘画出一幅幅排兵布阵图。 直看得胡昭拍手叫绝,对司马懿大为夸赞。 而一旁的周生,心里却不是滋味,觉得司马懿抢了他“颍川奇士”的风头。 几日后,周生竟买通死士,计划暗杀司马懿。 幸好胡昭及时赶到,苦口婆心地劝住周生,才救了司马懿一命。 事后,胡昭对周生没有斥责,反而把司马懿训斥了一番。 告诫他:
“为人处世,断不可锋芒毕露。”
藏住自己的聪明,便不会因张扬而树敌; 收敛做事的锋芒,才不会将底牌露于人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处事太过高调,往往招致祸患。 司马懿历经“暗杀”一事后,学会了韬光养晦。 公元201年,23岁的司马懿被曹操破格提拔,但他却用装病错失良机。 他不是没本事,而是在审时度势后,确定时机未到。 在当时,他虽小有声望,却是初出茅庐,根本无法在荀彧、贾诩、程昱等一众谋士中崭露头角。 盲目出仕,显露才能,非但引不起重视,还可能重演“周生妒才”的闹剧。 倒不如后退一步,在自我沉淀中徐徐图之,静待东风。 七年后,司马懿“病愈”,顺利加入太子曹丕阵营,登上政治舞台。 正所谓: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有城府的人,从不会沉溺于一时成就,更不会处处炫耀。 他们收起锋芒,藏住本事,以谦卑低调之姿,稳步前行。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欲成大事,切勿人前卖弄,而需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修炼自己。
《三国志》评价司马懿:
“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
司马懿一生虽未称帝,却是西晋一朝的“无冕之王”。
而他攫取实权的关键一战,就是与权臣曹爽的权力之争。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 四朝元老司马懿和宗室将领曹爽,同时被任命为托孤大臣。 为了争权,二人明争暗斗,但施展的政治手段,迥然不同。 曹爽,以宗室自居,处处压司马懿一头,从不隐藏自己的野心。 他结党营私,党同伐异,迅速聚拢起一批官僚,公然架空幼主。 而司马懿,却步步退让,隐居幕后。 但他并非不战而退,而是另有一番隐秘的安排。 他自己辞了官,却给司马氏一众子弟安排了官职; 他退出权力中心,走入田间,帮农户改进耕种技术; 他再次装病,却暗地里联络同僚,掌握时局动态; 他没有兵权,却集结死士,有了一支数千人的武装。 他看上去昏昏老矣,行将就木,但实际上,所做的准备,丝毫不输曹爽。 公元249年,曹爽陪幼主前往高平陵祭扫。 司马懿瞅准时机,发动兵变,一举粉碎曹爽政权,成为最终的赢家。 他的这波操作,恰恰印证了《周易》中的这句话: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从古至今,有野心和本事的人,不在少数。 但能藏住野心和本事的人,却寥寥无几。 而真正的高手,都懂得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有人说:
“司马懿的人生,是摄敛式的。”
七十年一路走来,犹如滚雪球般,时间越长,越发厚重。 他出身士族,天资聪慧,无论是钻研学问,还是带兵打仗,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但终其一生,他都恪守“藏匿”的处世原则,不宣扬亦不出头。 他低调地穿过动荡的岁月,最终功成名就,青史留名。 老话说:
“命由己造,福由己求。”
一个人的命运,就藏在他的言行里。 心事潜藏心底,本事强而不露,谋而后动,稳中求进。 与朋友们共勉。
逢人藏住心事,处世藏住本事
王志文在《天道》里,有句经典台词: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多半深谙“藏器”之术。 开创有晋一朝的司马懿,就是一位“善藏”的高手。 他自幼聪明有大略,却始终不露声色,不显山水,群雄争霸,最终是他终结乱世,成就霸业。 人如草木,太过彰显招摇,必遭风雨摧之。 唯有暗下狠劲,才能根基稳固,坚不可摧。 逢人藏住心事 蜀汉名将姜维,是独得诸葛亮真传的军事奇才。 姜维发誓克复中原,一匡天下,时常将心中谋略,说与人知。 正始元年,姜维决定背水一战,向曹魏发起进攻。 只可惜,出师不利,被对方的两员猛将——郭淮和陈泰,打得节节败退。 他知道自己输了,却不知郭陈二人背后,坐镇的是军师司马懿。 司马懿对姜维早有耳闻,对其雄心壮志了如指掌,早早做了军事部署。 打了胜仗后,司马懿感慨:
舌乃心之苗,口乃心之门户。 门户不紧,心事随口而出,人便像失了盾牌的兵卒,被人一下子看透看穿。 将自己和盘托出,又怎能扛得住明枪暗箭。 尤其于乱世之中,“心有所藏,言有所止”实乃保命之法。 司马懿深谙此理,从不轻易将心事说与人知。 年少时,眼见太学生因直抒胸臆被杀,他将理想深埋心中; 董卓进京,厚待司马家之际,他佯装笨嘴拙舌,躲在家中苦读经典与兵法; 被曹操器重,他仍三缄其口,后来索性装病,躲过一次次的询问。 在曹植与曹丕的太子之争中,站队曹丕的司马懿再心急,也从未当众拉票。 他不是没有主见,也绝非缺少谋略,而是明白事未成前,多有变数,言多必失。 而一旦事成,事实摆在眼前,更无需多言。 古语言:
有本事的人,藏得住心事,如蓄势待发的滚滚云雷,只等来日勃发。 真正要做的事,连神明都不要讲。 默默蓄力,暗下功夫,无论事成事败,我们都有回旋的余地。 守口如瓶,才能守心护念,闭口止语,方可进退有路。
处事藏住本事 东汉末年,洛阳城南的陆浑山里,隐居着一位高人,名叫胡昭。 他虽多谋善断,却不问世事,袁绍、曹操多次拜访,都被拒之门外。 纷纷乱世,虽无高官厚禄,却过上了与世无争的逍遥日子。 胡昭有两名得意弟子——司马懿和周生。 三人经常凑在一起切磋经史,指点江山。 谈及治国谋略,司马懿侃侃而谈,还用沙盘画出一幅幅排兵布阵图。 直看得胡昭拍手叫绝,对司马懿大为夸赞。 而一旁的周生,心里却不是滋味,觉得司马懿抢了他“颍川奇士”的风头。 几日后,周生竟买通死士,计划暗杀司马懿。 幸好胡昭及时赶到,苦口婆心地劝住周生,才救了司马懿一命。 事后,胡昭对周生没有斥责,反而把司马懿训斥了一番。 告诫他:
藏住自己的聪明,便不会因张扬而树敌; 收敛做事的锋芒,才不会将底牌露于人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处事太过高调,往往招致祸患。 司马懿历经“暗杀”一事后,学会了韬光养晦。 公元201年,23岁的司马懿被曹操破格提拔,但他却用装病错失良机。 他不是没本事,而是在审时度势后,确定时机未到。 在当时,他虽小有声望,却是初出茅庐,根本无法在荀彧、贾诩、程昱等一众谋士中崭露头角。 盲目出仕,显露才能,非但引不起重视,还可能重演“周生妒才”的闹剧。 倒不如后退一步,在自我沉淀中徐徐图之,静待东风。 七年后,司马懿“病愈”,顺利加入太子曹丕阵营,登上政治舞台。 正所谓:
有城府的人,从不会沉溺于一时成就,更不会处处炫耀。 他们收起锋芒,藏住本事,以谦卑低调之姿,稳步前行。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欲成大事,切勿人前卖弄,而需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修炼自己。
《三国志》评价司马懿:
司马懿一生虽未称帝,却是西晋一朝的“无冕之王”。
而他攫取实权的关键一战,就是与权臣曹爽的权力之争。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 四朝元老司马懿和宗室将领曹爽,同时被任命为托孤大臣。 为了争权,二人明争暗斗,但施展的政治手段,迥然不同。 曹爽,以宗室自居,处处压司马懿一头,从不隐藏自己的野心。 他结党营私,党同伐异,迅速聚拢起一批官僚,公然架空幼主。 而司马懿,却步步退让,隐居幕后。 但他并非不战而退,而是另有一番隐秘的安排。 他自己辞了官,却给司马氏一众子弟安排了官职; 他退出权力中心,走入田间,帮农户改进耕种技术; 他再次装病,却暗地里联络同僚,掌握时局动态; 他没有兵权,却集结死士,有了一支数千人的武装。 他看上去昏昏老矣,行将就木,但实际上,所做的准备,丝毫不输曹爽。 公元249年,曹爽陪幼主前往高平陵祭扫。 司马懿瞅准时机,发动兵变,一举粉碎曹爽政权,成为最终的赢家。 他的这波操作,恰恰印证了《周易》中的这句话:
从古至今,有野心和本事的人,不在少数。 但能藏住野心和本事的人,却寥寥无几。 而真正的高手,都懂得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有人说:
七十年一路走来,犹如滚雪球般,时间越长,越发厚重。 他出身士族,天资聪慧,无论是钻研学问,还是带兵打仗,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但终其一生,他都恪守“藏匿”的处世原则,不宣扬亦不出头。 他低调地穿过动荡的岁月,最终功成名就,青史留名。 老话说:
一个人的命运,就藏在他的言行里。 心事潜藏心底,本事强而不露,谋而后动,稳中求进。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