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兴小学五年级音乐《堆雪人》教学评课——张婉春
(2014-10-31 17:05:38)
标签:
情感 |
分类: 评课材料 |
《堆雪人》评课
哈尔滨市华兴小学校 张婉春
崔晓庚老师在本次校级百花奖执教的是五年级音乐教材的《堆雪人》一课,这是动画片《雪孩子》中的插曲,是一首童声合唱歌曲,通过描述孩子们在银色的世界里堆雪人、滚雪球、嬉戏玩耍的动人画面,表现了少年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和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崔老师积极参与课例教研的工作态度,同时我也很欣赏教师能用一种平实的心态在设计组织教学。整理一下,觉得崔老师的课堂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
在《堆雪人》这一课中,借助了一些电教媒体的手段,把聆听、观察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加上教师的语言引导,给学生以生动真挚的情境感染。
1.注重感官调动。在新课导入中,让学生聆听柔和的音乐背景,以此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从思维上充分感受雪花的形象,使其沉浸在特定的意境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畅谈各自的感受。用诗句或成语来概括,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种训练。
2.密切贴近生活。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孩子们在生活中能够遇到或是亲身经历过的。如:课件中出现的学校冬季冰雪活动,当孩子们看到那些活动的照片,自然联想到参与冰雪活动时的有趣情景,这样与生活相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对体会歌曲中蕴含的情感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3.唤起情感共鸣。北方的孩子爱冰雪,喜欢冰雪运动,这与歌曲中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有着共同之处。教师在课堂中多次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达成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这一教学目标做好铺垫。
当孩子们在学完一首歌曲时,思维已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若要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演唱歌曲,必须对其再进行一定的思维刺激,才会促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让孩子们边听歌曲,边看滚雪球、堆雪人的场景图片,以此去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能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二、从感性入手,充分体现“听觉”艺术。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去体现“听”的魅力。然而,在常规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知识,而生硬的去灌输一些音乐符号,结果不仅事倍功半,还淡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换种方式,我们使专业的音乐符号变为感性的、可听性的东西,让学生充分去感受、体会,那样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崔老师主要从以下几点体现了听觉艺术:
1.难点节奏的突破。《堆雪人》一课中,有一个难点节奏:0×
2.
对于歌曲的学唱。《堆雪人》这首歌曲旋律非常欢快.在学唱中采用的是听唱法,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根据音乐的情绪把歌曲分成两个部分来学习。通过聆听来试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听觉感官,使其在听的过程中去学唱歌曲。学生在完整听第一遍时,是对歌曲情绪的总体把握和节奏的感受;听第二遍则是了解歌曲内容,分析歌词特点;第三遍便是同学们学唱歌曲。虽然是在反复地听歌曲,但每一次对学生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学生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也会逐步加深。归根结蒂,这些程序都是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逐步熟悉旋律,学唱歌曲.加强听觉感受,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兴趣不仅有所增强,而且学习效率也明显得到了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置于核心,与教师或与他人拥有合作的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设计活动化的小组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参与到小组同学之间多元化的合作中,即独立探索,又与他人紧密合作,从而学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各项技能。在《堆雪人》一课中,崔老师设计了小组学习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同学们共同回忆了以前学过的几种演唱形式.让同学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演唱形式来演唱这首歌曲.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但又不缺乏课堂的指导性.师生、生生之间多元化合作的方式来学习。通过多元化合作,不仅能轻松、自然地表现歌曲,而且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我的思考:
这是一节常规的音乐课,教师做课的痕迹很淡,更多的体现了她平时教学的一些模式,真实是本课教学最打动我的地方。崔老师虽然一直试图调动学生的情感来融入学习,学生情感的融入并不十分明显。学生的兴奋点需要调动和刺激,教师是不是可以再融入一些简单的打击器乐,让学生耳朵欣赏着、眼睛观察着、手里敲打着、内心感受着,课堂的音效再丰富一些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不会更有利些。其二,《堆雪人》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歌曲,是否应该在教学中体现一种和声美。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是否应该加强一些这方面的训练。其三,关于雪的歌曲有很多。《我爱你塞北的雪》的确大气,但与学生的欣赏水平是否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当孩子介绍完自己知道和冰雪有关的歌曲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唱一唱、演一演,大家评一评,这样,对于调动学生的课外学习的积极性似乎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