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神奇的计算器”教学设计
| 分类: 教学设计 |
“神奇的计算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电脑中计算器窗口的打开,能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了解计算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会使用计算器计算及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3.
4.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将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1.话题引入:听说我们七班同学都是计算小能手,是不是?那么,老师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
2.口算比赛:
17+16=33
55+39=94
2 × 7=14
26×28=728
3.引入话题:后同学们真的很棒,真不愧是计算小能手,但是后两道题对你们说有难度了,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算的吗?
引出课题:神奇的计算器
【设计意图:】从学生驾轻就熟的口算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我探究,学习新知
任务一:认识计算器
1.尝试打开计算机
根据老师在ppt中的提示打开计算器,看看谁的动作快。
学生尝试:如何打开计算器
学生演示操作:如何打开计算器
教师总结“开始—程序—附件—计算器”
2.计算器中的运算符
话题引入:同学们都打开了计算器,那么你们知道计算器都有哪些部分组成吗?临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找同学说一说。
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将实物图片与计算机中的计算器图片作对比,学生便能更快了解、掌握。
任务二:用指挥计算器算一算
1. 用计算器计算:389+260
学生尝试操作,算出结果。
学生演示操作。
教师总结:
1)
2)
3)
4)按 =
5)显示结果
2. 计算3024÷(167-83)
(1)运算顺序是什么?应该怎样计
输入167 按
(2)使用
3024÷84
【设计意图:】让会的同学有表现和肯定的机会;让不会的同学有再学习的机会。
任务三:清除键的使用
例如:9-3
输入:9-4 CE 3 =
清除键只清除错误输入的4,前边输入的数据仍然保留。
三、拓展练习,夯实新知
1、大比拼:比一比看看谁算的又快又准。
1、238+576-357=
3、841+569-459=
5、96×5 =
7、62×3+528=
9、500÷4-88 =
【设计意图:】在用计算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2、互相检查,差错不漏。
相同的时间,部分慢的学生可能会往不成,利用这个机会互相检查。
找同学风分别报答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索能力与合作精神。
四、交流评价,总结延伸
评价表
|
评价内容 |
星数 |
|
你会启动计算器吗? |
☆☆☆ |
|
你会使用C、CE、Backspace按钮吗? |
☆☆☆ |
|
你能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吗? |
☆☆☆ |
|
你在合作学习的工程中发挥作用了吗? |
☆☆☆ |
|
你较平时的表现有进步吗? |
☆☆☆ |
非常好☆☆☆
【设计意图:】让会的同学有表现和肯定的机会,让不会的同学有再学习的机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