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4-11-11 06:15:35)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改观、程度、依赖、寄托、幻想、洞察、潜入、联系、原子核、因特网、哲学家、呼风唤雨、农耕社会、腾云驾雾、程控电话、归根结底”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交流感受;质疑问难。
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4、请一个同学读出课题,全班齐读。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
二、自主学习、点拨指导
过渡:为什么这个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在读完课文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这个问题。(板书问号)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师:读准词语是读准课文的关键,这一课的词语你会读吗?自己读一读。
师:我们来开火车读一读。
3、与同学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4、熟记生字,师指导书写,同学提示易错的地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课文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为什么称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3、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四、联系生活,精读品读
(一)、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课文中特别能让人感受到20世纪呼风唤雨的句子画下来,做个标记,注意边读边画。
学生自读自画,老师巡视。
(二)、交流理解,感悟方法
1、预设:学习第4自然段。
老师出示第四自然段字幕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吧。
(2)、20世纪的科学成就到底有哪些呢?你们能从这段中找出来吗?
(3)、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科学成就吧。
(4)、欣赏了这些科学成就,此时你的心情怎样?你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5)、我们接着看这些句子,作者为了说明20世纪的科学成就,他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写?
(6)、大家能感受到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好处吗?
(7)、同学们,与过去的王公贵族比比看,我们还有哪些地方比他们过得更加舒适、更加方便呢?
(8)、孩子们,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过去那些王公贵族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今天的社会,当他们看到这些科学成就时,会怎么说?
2、预设: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我们从这儿感受到了20世纪呼风唤雨,还从哪儿能感受到?再找找看,继续交流。
(1)、你能把这段读一读吗?
(2)、孩子们,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相机出示农耕社会图)
(3)、在农耕社会里,“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仅仅是没有这些吗?你还能说说那时没有什么?
(4)、农耕社会什么也没有,人们只能通过幻想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你们知道我们祖先的幻想都是些什么吗?(相机给这些词标出红圆点)
(5)、现在,祖先的那些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幻想实现了吗?
(6)、在现代生活中,你们能找到他们的影子吗?
(7)、何止这些幻想变成现实啊。你们随便替祖先说一个他们的幻想,肯定都能实现。你能举一种吗?
(8)、这么多美好的愿望,在短短的一百年的时间里都得以实现,实在太令人骄傲了!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诗对此进行了称赞,你们能找出来吗?
(9)、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岑参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句诗的意思是: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我们来读一读。
(10)、如果把20世纪的科学成就比作这场大雪,那你觉得这个成就怎样?(巨大)
(1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吧。
(12)、我们祖先的愿望如今都变成了现实。我们又怎能不说——二十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13)、如果我们的祖先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变化,我想,他们也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预设:学习第2自然段:
(1)、是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如此大的改观和改变呢?
(2)、(边画箭头边讲)准确地说,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了发现和发明,然后这些发明和发现又给我们人类生活带来了改观和改变。
(3)、孩子们,请你们在课文3、4自然段中找一找,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呢?
(4)、你们明白了发现和发明的区别了吗?
(5)、请你们用发现和发明各说一句话好吗?
(6)、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感受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
(7)、是谁在呼风唤雨的?
(8)、靠什么呼风唤雨的?
(9)、用一句话把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一说。是谁靠什么呼风唤雨的?
(10)、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使人类的生活得到大大的改变和改观,我们怎能不说——二十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五、
1、课文学到这儿,你们有没有发现,课文一直在围绕一句话写的,这句话就是——(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也是本文的中心句。
2、现在让你读这句话,你会用什么情感去读?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一次用心来读——20世纪是。。。。。。。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孩子们,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了,面对新的世纪,你还有哪些奇思妙想?(或者说:你还希望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奇迹?)
2、要想让我们的梦想都变成现实,我们小学生现在能做些什么呢?
六、作业超市
1、师:下面,老师向你推荐两本书籍《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和《五光十色的新科技》,希望你们抽课外时间去读一读。
2、师:回家后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或别的长辈听,请他们说一说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变化,然后运用今天学到的举例和作比较的方法把他们说的写下来。回头在班上交流一下。
《呼风唤雨的世纪》的教学反思
课文虽然比较简短,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耕”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农耕社会”等部分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上课时,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交流谈话。
一、紧扣教材、钻研文本,设计有效提问。
什么是“呼风唤雨”?“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靠什么来呼风唤雨?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导入新课时,本来我审计了一个学生质疑的环节,就是: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但实际教学中因为学生对“世纪”和“呼风唤雨”的理解非常到位,本着“以学定教”的原则,如果此时还要质疑就显得有点画蛇添足了,于是我去掉了这一环节。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的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从而让学生学会使用“对比”的手法。
三、用美好的心灵畅想未来。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从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说明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给学生一次想象与表达的自主,让学生体会到身为忠告人的自豪感,将爱与理想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唤起学生真诚、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怀,谁能说这不是教学的精彩和感动呢?
2、在理解“发现”“发明”两个词语时,学生自主理解的意思并不到位,这时我随机造了两个身边的句子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如果能让学生去用这两个词语亲自造句,他们的理解会更透彻,体会会更深。
3、在引导学生找到过渡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对过渡句的阐述不够到位,应该举出形象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体会。
4、在引导学生找出过渡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后,以农耕社会和20世纪作比较,学习这种说明方法。我让学生在文章第四自然段中找出表示“发现”和“发明”的句子,分别用“——”和“~~~~”画出来。学生找得非常准确,但在此时我更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去读这些句子,充分地去感受、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体验农耕社会和20世纪有多大的落差。
也许金无足赤,课无完美,再潜心地设计也会从课堂实践中看到不足,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通过这堂课我感悟到只有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我只有通过认真总结得失和更多的学习、锻炼来有效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