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阴的千年古刹和古村落惠果寺
(2017-03-01 18:16:07)寻找汤阴的千年古刹和古村落惠果寺
——兼考北宋塔头、济村今何在
明崇祯十年(1637年)、清乾隆三年(1738年)《汤阴县志》均记载:“惠果寺在县西”,却又都没有确切的地址和兴建时间。1985年,鹤壁集(汤阴西北旧境)原鹤壁六中,出土一方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大唐故人处士王府君墓志铭》曰“殡于相州(今安阳)西南五十里鹤壁村西北二百步高原礼”,此地“左连惠果祇园之胜景镇在,西带牟山孙和之仙岩斯在”。祇园是梵文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原是印度佛教圣地之一,后来用作佛寺的代称。这说明惠果寺距今至少已有近一千三百年的历史。
惠果寺村,最早见于北宋元祐五年至六年(1090—1091年),由相州知州李琮主修的《相台志》。该书完整的记录有当时汤阴11管(宋乡与村中间的基层管理组织)161个村名。故惠果寺村的出现当不晚于此。
依唐墓志铭,惠果寺在鹤壁村东。明清汤阴县治图标注的惠果,在鹤壁集以东、汤水(今汤河)以北、时丰以南。但惠果寺、村的确切地址仍然是迷。
村以寺名,寺、村应在一地。惠果寺在明清是里社,而非村,这表明崇祯十年以前,惠果寺村已被惠果寺里社替代。史载:明朝实行里甲与里社制度“洪武十四年(1381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在城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凡各处乡村人民,每里一百户内,立壇所,祀五土、五谷之神,专为祈祷雨晹时若,五谷丰登。”所以里必有社,故亦称社。“里”与“社”名异实同。一县通常分为若干里社,清朝沿袭之。明洪武、永乐年间,朝廷从山西向省外移民“河北诸州县,土著者以社分里甲,迁民分屯之地,以屯分里甲。”相同的汤阴四十二里社,惠果寺在清顺治《彰德府续志》却是以屯著称。由此看来,惠果寺村与作为明清里社的惠果、惠果寺、惠果寺屯狭义的概念上均应为一地,只是因惠果寺村为迁民之地,人口增多、管理范围扩大,各随习惯而称之。
北宋鹤壁管统村十二:分别是鹤壁(今鹤壁集)、马驹河(今西、中、东马驹河)、惠果寺、士望台(今西、东寺望台)、塔头(待考)、济村(待考)、小佐(清小佐)、西王佐、东王佐(今王佐,实为三佐合一)、东张贾、南张贾、北张贾。三个张贾村既在发源于汤阴西南的汤水中游东西两岸,又在羑水(今羑河)中游较远的南岸,其它村从已知的、今天依旧存在的村名看,明显系在发源于鹤壁村西北羑水的上、中游两岸,且由西向东排列(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至今羑水河道基本没有大的变化)。羑水北岸汤阴鹤壁管统村北侧,自西向东与汤阴搭界的蜀村、闾寨、贺驼、葛涧、南白塔、北白塔、西白塔,北宋同期分别属安阳县杨记管和大孟管。羑水中游北岸的王佐距羑水南岸的北张贾最近也有数公里,两村向西,汤羑两水之间南北逐渐加宽,中间是太行山余脉缓冲的丘陵地带,最宽处相距数十公里。羑水南岸丘陵上北宋仅有唐宋村,余则是丘陵东南及东的酒子(今东、西酒寺)、马村(今东、西、前马村)、释林(今鹤壁石林);丘陵西及西南的罗村(今中罗村和后罗村)、贤泉(今元泉)、东胡累、西胡累(今两村统称大湖)、杨邑、孙春(今孙圣沟)、崔村(今崔村沟)、河涧(今大、小河涧),它们属汤阴释林管的十二统村。丘陵南及东南更远的村则是在汤水上游两岸属汤阴下口管统的十五村。明清时,汤羑两水之间的丘陵上村庄开始增加,惠果寺里社的范围已达丘陵中部东南的三家村(时丰社西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大清国河南彰德府汤阴县惠果里见在三家村居住重修玄帝大殿碑》,足以说明这一点。这也许还不是惠果里在东南的边界。或因为此,才导致了县治图惠果的位置。既然“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汤阴邑西唯一的迁民屯惠果寺,迁民后范围扩大,可见其本身较小,北宋时的村可能更小。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不可能迁徙的、唐宋时期的惠果寺及村拟应在今汤阴西北鹤壁集以东,时丰村以西士望台附近,并且紧靠羑河沿岸。
为得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我们对鹤壁集以东羑水两岸的村庄,依羑水流经路线,参照宋代排序,进行了深入调查,。
羑水在鹤壁集南山北,由西向东流淌。相传鹤壁因古有双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南山也称鹤山。《汉书·地理志》曰:县之西山,羑水所出也。又东迳韩附壁北。羑水在鹤壁集东南经西、中、东马驹河,流向东北。马驹河宋代有之,西、中、东马驹河应是宋马驹河的扩大延续,自然非惠果寺。马驹河正北,鹤壁集东、羑水西北岸是韩林涧,传说是历任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朝宰相相州人韩琦的园林。韩琦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隐退相州,直到熙宁八年(1075年)去世。这要早于《相台志》二十多年,《相台志》中没有此村,只能说明此村出现较晚。明崇祯《汤阴县志》有“万悦桥,在县西韩林涧。天启三年修。”但全部的二百四十九个村名中却无其名,直到乾隆三年才出现与之村名相近的“寒泉涧”,这岂能是宋代的惠果寺。羑水从韩林涧东北折东,越赖家河村南,从赖家河东北、西北、正西流来的溪水在这里汇入羑水(当地人称运粮河)东去。该村西曾发现过商周文化遗址,应该是很早就有过古代文明。河床上出土的铁锚告诉我们羑水应曾有过行船。《金史地理志》“荡(古汤字)阴有牟山、羑水、荡水、通漕、羑里。镇一鹤壁。”通漕谓开通漕运河道,即通过水道运输粮食,似乎证明了这一点。崇祯时该村叫赖家窑,窑的本义是烧造砖瓦陶器的灶。明嘉靖《彰德府志》载:“瓷窑场,在鹤壁社,取土为作器,人冶成五色,不假丹青,古称日出万贯者。”鹤壁瓷窑遗址位于鹤壁集西羑河两岸,1954 年 9 月发现,认为是一处宋、金、元时期的瓷窑遗址。考古资料表明:鹤壁烧造瓷器可以追溯到唐代。崇祯《汤阴县志》尚有“红磁器”的记载。赖家窑西去数里便是鹤壁集瓷窑遗址,在制瓷业相当发达的中心区,北宋鹤壁管统村不曾有以窑为村名的,显然该村的出现也晚于《相台志》,而从鹤壁管统村的排列顺序看,赖家河接近惠果寺。赖家河向北约500米,西侧是大磨(也称大磨屯),东侧是前、后柳江。传说大磨村因村西有用王老泉水粉碎粮食的大石磨而得名。大磨村东南有一座高高的山岗,当地人叫做虎头山(界于大磨、柳江、赖家河三村之间)。山上有一座传说是郡王修建的真武庙,故也叫郡王庙。供奉的是真武帝,又称真武大帝即玄天上帝,玄武大帝,简称玄帝,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为道教神仙中的尊神。宋真宗时为避宋真宗的讳(宋真宗曾名玄休、玄侃),一说为避赵宋“圣祖”赵玄朗的讳,改玄武为真武。道经称,玄帝乃北极玄武星君之化身。是北方大神,有保国宁家、赐福消灾之职能。明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皇位。传说在燕王的整个行动中,真武大帝都曾显灵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后,特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御用的监、局、司、厂、库等衙门中,也都建有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由于帝王的大力提倡,信仰真武大帝在明代达到了鼎盛,宫廷内外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庙。大磨村虎头山存有四块碑刻,一块是无头无尾的残碑、光绪二十七年重修碑仅能辨认出“大清国河南省彰德府汤阴县,西北至城三十里大磨屯旧有……形势虎头山……玄天上帝庙”、另有万历叁拾年(1602年)重修碑记曰“河南彰德府汤阴县惠果寺屯原有古刹、玄天上帝神祠……本村善男子、善女人,沿村募化,重建殿宇,粧饰塑像鲜明,各出己资,共成圣事……”、 弘治五年(1492年)重修真武庙记云“彰德府汤阴县之西曰柳将村,形势虎头山上之真武庙……国随运去,惟跡存焉……时弘治五年孟春吉旦都功德主侯仲祥”碑各一块。弘治碑阴有侯宫,妻赵氏、尚氏、高氏,男仲祥,妻刘氏、张氏。惠菓寺修造众社人等数十人,其中以侯姓居多,另有杜姓、赖姓各两人,余为他姓,今侯姓、杜姓多居住在大磨,赖姓多在赖家河。由此可知:大磨村即为惠果寺屯所在地。惠果寺屯因惠果寺、村而得名,故惠果寺非大磨村莫属;前后柳江村明曰柳将,属惠果寺社,北宋并无此村名,或和赖家河一样只是惠果寺的附属村,迁民后另立,否则,不可能虎头山既属惠果寺村又属柳江村。北宋时虎头山上可能只有剎(梵语“刹多罗”的简称,即寺)。因为弘治五年残碑,在叙事时有“国随运去,惟跡存焉”一语,显然这不是指明朝和真武庙,说明之前惠果寺院已经消失,真武庙是在剎迹上建立的。自然惠果寺村虎头山上的剎就应是唐惠果寺,今庙内存留的几墩具有唐宋特征的覆盆莲花柱础,是最好的见证。惠果寺消失后,作为里社的惠果寺屯延续至清,久之,没有惠果寺的惠果寺村,被大磨代替,但屯的痕迹却传承至今,所以,我们更相信鹤壁村附近唯一的屯名大磨屯就是昔日的惠果寺屯,就是惠果寺村。若真武庙是郡王所建,到底是哪朝的郡王呢?想必一定是与汤阴有关的郡王。通常皇帝的儿子是亲王,亲王的儿子是郡王。一字王号为亲王,两字王号为郡王。而与汤阴有关的郡王都在明代,如唐府荡阴昭安王芝[土瓦],宪庶子,成化九年封,正德十六年薨(1473~1521)、端肃王 弥锷,昭安嫡一子,嘉靖三年袭封,三十五年薨(1524~1556)、悼怀王 宇澄,端肃嫡一子,嘉靖六年封长子,十九年卒。以子宙棨袭封。追封王,谥悼怀、荣简王 宙棨,悼怀嫡一子,嘉靖三十八年袭封,万历十九年薨(1559~1591),无子,除;赵府汤阴庄僖王祁[金芮],惠嫡三子,正统九年封,成化二十一年薨(1444~1485)、汤阴王见准,庄僖嫡一子,成化二十一年袭封,弘治六年以罪赐死(1485~1493),除。弘治五年(1492年)真武庙已是重修,显然创建真武庙的只能是此前的郡王荡阴昭安王芝[土瓦]或汤阴庄僖王祁[金芮]。而由明成祖朱棣后人汤阴庄僖王兴建的可能性更大些。时过境迁,登上虎头山除了仍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外,已不见唐惠果祇园的胜景,但顺治时汤阴人李考祥和王道月分别有一首登玄帝阁(大磨真武庙)和游士望台(大磨村东2公里今寺望台)的诗,可以让我们遥想当年。《登玄帝阁》:玄都高阁势巍然,乘兴登临意自翩。丹槛近分千树碧,朱甍遥落万山烟。云迷北地留凭吊,气障南陵极望连。往事春风多少恨,醒来把酒问青天。《游士望台》:素爱幽居好,同来兴转幽。环村山异色,夹岸水长流。日夕牛羊下,林深鸟雀投。为余营二顷,常共此中游。如此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景色,不正是当年惠果寺在此兴建的原因吗?羑水东下,北岸是今西、东寺望台(宋士望台)。又东,北岸是今黑塔。黑塔因村中有两座黑色石头雕刻砌成的实心塔而闻名。宋时无此村名,但《相台志》士望台后的塔头村,与此村位置吻合。我们注意到今黑塔东北3公里沿西北方向分别有杨、崔、高三个白塔村,宋时分别是安阳县大孟管的南白塔、北白塔、西白塔。据高白塔村同治十一年高氏祖莹碑文记载:崇祯末年,村中白马寺院及白塔俱废。可见黑塔之北的确有塔。目前,在全国许多地方依然保留着南为前、为头,北为后、为尾的方位习俗,黑塔在白塔之南,自然就是塔头,但无形中白塔成了塔尾。这是人们忌讳的,黑塔取代塔头是必然的。羑水东流,塔头之后是济村,然今黑塔东羑水北岸是时丰,再北是三个白塔,南岸丘陵上是北宋唯一的唐宋村,更东则是宋小佐、西、东王佐。故时丰很可能是由济村演变而来。时丰羑河南岸崖壁上有一处唐代摩崖石刻曰“大唐开元五年六月三日,相州龙兴寺法师X源及信士马奉节、妻慕容四姑共见蝗灾起,连损三年。百姓惶惶,非常残害,详XXX得时,灾毁灭五谷,XX家国无忧,各捨牛一X,XXX此名山敬造阿弥陀X一躯。伏照从兹以去XXX闻,致敬金心,万灾消X,X永随心,远近平安。XXX时,咸同佛果”。济的本义是渡,有渡口和渡过水流的意思。济村很可能源于其是羑水岸边的渡口。时丰摩崖石刻说明唐朝开元五年(717年)这里已有村落,若从这里渡河不仅距离释林、下口管最近,而且丘陵坡度最小。济村是如何变成时丰的呢?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民间的谑称有关。过去由于生产力低下,特别是发生某种灾害后,往往会发生饥荒,这种饥荒有时是局部的,恰巧被济村碰上,而它村没有发生或较轻。因济与饥发音相近,济村就会被虐称为“饥村”。时间久了,济村人认为不吉利,于是就更名为时丰。时丰:丰年。指丰硕的年景;丰收之年。唐白居易《归来二周岁》诗曰:“时丰实仓廪,春暖葺庖厨。”因此,我们深信由济村演变到时丰不是巧合,而是一定时期的文化,在客观形态上的反映。
综上所述,唐惠果寺在今鹤壁山城区石林镇大磨屯虎头山,石林镇大磨屯、前后柳江村、甚至赖家河就是北宋时的惠果寺村。石林镇黑塔、时丰分别就是北宋时的塔头和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