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阴龙虎村与龙兴寺
汤阴龙虎村在县城东南约十公里的汤屯公路南侧,明清之际村名均为龙虎。据村中龙兴寺碑刻记载,寺院距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自然村龄应更长。但志书却鲜见对两者的记载,今结合实物就相关问题做一探讨。
一、龙虎村源于北宋初的令狐村
龙虎村龙兴寺有一块青石质、八棱柱形香炉座,长约一米,除一面无字外,其它各面分别刻功德主姓名、建修原由以及发愿文“于人间X膏于地XXXXX显示于一方,幽力暗滋X昭于万类。伏以相公德令大玄道齐,高圣继烈三皇之后,位尊百代之前际,威灵而尚感吉祥,遗精气而道皇庆瑞,斯X力为并修庙殿训,并与社众发是X心,创建香炉一坐,今并圆。就伏当今皇帝万岁、郡主千秋、县镇三官常居禄位,更愿合疃,XX安康,六畜常甘氺草,再愿内外亲族、国界人安。
淳化二年岁次辛卯,四月庚午朔,十日乙卯建立。功德主刘讯刊”。淳化是北宋初宋太宗使用的年号,淳化二年即公元991年。
北宋元祐五年至六年(1090—1091年)由相州知州李琮主修的《相台志》,晚于淳化二年100年,完整的记录有汤阴当时全部村名161个,按理定当记有龙虎村的村名,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发现龙虎村的踪迹。
古往今来,同一村庄无论朝代更迭,村名如何变化,其地理位置一般是不会改变的。考古资料表明北宋乡村之制,是“以乡统管,以管统村(管是当时介于乡于村之间的管理机构)”,故通过地理位置分析,结合相关史料记载,将比较容易找到龙虎村当时所处管的位置并找出村名。
今龙虎村周边3—5公里范围内,正北是皇甫村(宋皇甫村);西北是水磨湾村(宋无);正西是前、后攸昙村(宋南、北优昙村);西南是南、北里于村(宋南、北里王村);正南是小元村(宋小元村)和瓦岗村(宋无);东南是冯村(宋东、西冯村)、东西柳圈村(宋无)、郑家屯村(宋无)和邶城村(宋北城村);正东是大寒泉和南寒泉村(宋韩泉村)东北是相连的东、西、郝、李、杨尧会村(宋窑晖村),这些村庄除水磨湾、瓦岗、东西柳圈、郑家屯《相台志》无载,有可能是出现较晚或是后来村名变易外,其它均与《相台志》记录的村名要么字音完全相同、要么字异音同或者带有相同的某字音。龙虎村正北的皇甫、东北的尧会村北宋初属北石管;正西的前后攸昙、西南的南北里于、正南的小元、东南的冯村、邶城以及正东的大寒泉、南寒泉北宋初属南石管,故从地理位置看无论龙虎村当时叫什么村名,一定是处于北石管与南石管的结合部,并属其中某管管辖。
依龙虎村周围村名与《相台志》记录村名的变化特征,且北石管没有与龙虎字音相同或相似村名的这一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发音与令狐极其相似的龙虎即为宋《相台志》南石管下的令狐村。
2016年6月,我在汤阴旧境,今鹤壁市石林镇东马村(宋分别为释林、马村)发现两根石柱,两者从材质、造型、制作特征及石柱上保存的石刻书法看,拟是同期之物。其中完整的一根长约3.5米,分别刻有“狑狐村李八哥施柱壹条”、“住持院主僧法海、师弟法进、小师重济、重明,元丰四年辛酉岁四月六日”、“观音院讲经论赐紫行佺书,天堂人连重章刻”。残缺的一根长约0.9米,上刻“北步落村李二翁、东王佐村张三姑共施XXX”。该村知情老者告诉我:石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兴修水利工程时,从县城大北街庙上拉来的。明清《汤阴县志》及地图标识均有“府君庙在县治东北”(今大北街北头路东,曾是政法街小学、汤阴十二中)的记载。元丰四年(1081年)石柱上的狑狐村、北部落村、东王佐村见于《相台志》,石柱原始位置也符合《相台志》“陀弥寺,在彰德府汤阴县城东北隅”的记录,由此可知,明清时的府君庙原本是北宋陀弥寺,并且建于宋元丰四年或更早。
陀弥寺石柱“狑狐村”村名虽然早于《相台志》》十年,但我们认为应以有官方背景的《相台志》“令狐村”为准,或许这正是后来令狐被讹变为龙虎的主要原因。令狐做为村名,当时普通百姓可能只知道的是发音,当别人写村名时,受文化水平、阅历、生活环境的局限,就会产生差异而形成讹变,如将“令狐”写做“狑狐”。“令狐”是姓氏,而“狑狐”从字面理解则变成了狗和狐狸,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是有文化的人、特别是令狐村人所不能容忍的,在历史发展的演变过程中,自然会被发音相近、形象、好听的龙虎所代替,而失去了令狐的本意。
二、令狐村由来的推测
令狐(líng
hú),本是地名,春秋时属晋国,故城在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当时晋国大臣魏犨之子魏颗因抗击秦国有功,被封于令狐。后来魏颗之子魏颉以封地为姓,历史上便有了令狐氏。令狐氏是小姓,郡望太原。西汉末年,王莽居摄,令狐氏后裔中最有威望的建威将军迈与翟义起兵,讨莽失败。于是,令狐家族从中原徙入敦煌避难。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北魏时期,令狐家族始在敦煌发迹,据《周书.令狐整传》该家族“世为西土冠冕”。隋唐之际,为追求更多的政治机遇与梦想,令狐家族开始徙出河西。出土资料证实:这一时期令狐家族的籍贯地无一例外的都在都城长安附近区域。故因封或大批令狐氏后代生活在汤阴,而将其所在的村庄命名为令狐的可能性很小。
据史料记载:令狐氏后裔中有两个人却有可能与汤阴的令狐村有关,一个是令狐彰,一个是令狐绹。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代宗宝应二年(763年)结束。这期间,令狐彰跟从安禄山,任左卫郎将,不久归顺唐朝。唐肃宗曾任其为滑亳魏博节度使(汤阴在其辖内),后改为滑台节度使。唐肃宗为让节度使互相牵制,命薛嵩女嫁后任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男,又遣潞州节度使嵩男娶滑台节度使令狐彰女。薛嵩是薛仁贵之孙,宝应二年春任相州刺史,大历十年(775年)族人薛择接任。据元代汤阴薛大猷墓志,他是相州刺史的后人(今仍有一支在汤阴古贤乡),那么,薛嵩的亲家令狐彰,会不会因某种原因,当时也有后人在汤阴?并将居住的村叫令狐?这并非没有可能。
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令狐氏的另一个后裔令狐绹登上了宰相的高位,并且在这个位置坐了十年。因令狐家族人少,全国也没多少,故族人有投者,令狐宰相一定是倾全力帮忙、照顾,以至于有人以不姓令狐而感到遗憾。甚至发生过有胡姓人,在自己姓前加个另字,变以令狐氏去投靠他。当时著名诗人温庭筠曾戏之曰“自从元老登庸(被选拔重用)后,天下诸胡悉带铃”。汤阴令狐村也有可能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或者是与前一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据此,令狐村名大概形成于中晚唐时期。
三、龙兴寺产生的背景及变迁
明清《汤阴县志》没有龙兴寺的记载,惟乾隆五十二年,《彰德府志》“汤阴县境图”在为数不多的图标中标有与龙虎村今天位置基本一致的龙兴寺,可见它的声望一定很高。幸赖寺中残存的《汤阴县龙兴寺重建前殿碑记》为我们揭开龙兴寺的奥秘提供了佐证和线索。“吾邑之龙兴寺者XXX建于有魏正光五年(524年)乃僧人惠渐始之基也,至于我明龙飞,一洗自古夷俗之陋,独留帝王所遗有名之寺,为百姓祝禧、庆寿之所。故此寺重修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则义民马资也;后殿修于正德二年(1507年),则寺僧性通也;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修前殿三楹倡之者悟然、悟宽,助之者义民李廷璋、马X也。前殿既成,佛像略备,怃然、悟宽恐岁久而失其源委,征予文记之......”该碑残缺,已无立碑年月,惟落款处有陈大立、梁希顔、毛自长、刘希孔等人名。陈大立、梁希顔万历初分别任汤阴知县和县丞,毛自长、刘希孔隆庆中分别任汤阴主薄和典史,而万历四年(1576年)孟夏(农历四月)立石的汤阴高汉庙《重修府君庙记》汤阴县主薄和典史已是宋表和张烛,故《汤阴县龙兴寺重建前殿碑记》拟为万历元年到四年(1573—1576年)所立,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该碑刻撰文者秦序,号南陵,汤阴人,隆庆六年(1572年)贡士,后任南和县训导。透过碑记,我们认为秦序不仅到过龙兴寺,见过龙兴寺不同时期重修的碑刻,而且对龙兴寺颇有研究,否则他是写不出这么有深度的碑文的。因此,他对龙兴寺的描述是可信的,亦即龙兴寺距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
北魏是北朝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经历14帝136年,除魏太武帝拓跋焘一度反对佛教外,其他皇帝都是信奉或支持佛教的。那时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几乎都成了佛教徒,佛教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是为什么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都产生于北魏,敦煌莫高窟中规模最为宏大的也是北魏时期开凿的根本原因。法国史学家谢和耐指出“北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佛教发展的最虔诚与最强烈时代之一”。《魏书.释老传》“正光(520—525年)以后,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汤阴龙兴寺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龙兴寺是汤阴目前发现仅晚于下扣村释迦寺(魏延昌三年,514年)的最早佛教寺院之一。
龙兴寺创建于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并且是明朝“独留帝王所遗有名之寺”,而历史上仅唐朝发生过两次帝王敕天下兴建龙兴寺的记载,这说明汤阴龙虎村龙兴寺可能并不是最初的寺名,而是随着朝代更替,易名为龙兴寺的。历史上寺院随着朝代变迁而易名,在全国是普遍现象。
唐朝帝王第一次敕建龙兴寺是神龙三年(707年),唐中宗下诏“改中兴寺、观为龙兴,内外不得言中兴”。其实,中兴寺、观原本是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为标榜大唐中兴而敕天下诸州置建的,那时他还把武则天在位时的“大云寺”也改为“中兴寺”。第二次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敕天下诸郡立龙兴、开元二寺”。大概龙虎村龙兴寺易名的事发生在神龙三年,因为开元五年(717年)汤阴龙兴寺已经存在了。我在汤阴旧境时丰村(今鹤壁石林镇时丰村)羑河南岸见到一处摩崖石刻,记载的是:大唐开元五年六月,相州龙兴寺法师镕源及信士马奉节、妻慕容四姑见蝗虫灾起,连损三年,毁灭五谷。各舍牛一头造阿弥陀佛,祈盼万灾消灭,远近平安的事。由于龙虎村龙兴寺是州置的,所以这里显示的是相州龙兴寺。
清朝以降,从龙虎村龙兴寺遗存的残碑来看,龙兴寺曾先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嘉庆四年(1799)、同治二年(1863年)、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值得一提的是:乾隆二十二年碑是《汤阴县龙虎村重修隆兴寺天王殿碑记》,嘉庆四年《荡东二十五里重修龙兴寺佛殿碑记》有“龙兴寺佛殿三间,创自汉时,载在志书”一语,按此,似乎龙虎村龙兴寺亦称隆兴寺,并且可以追溯到汉代。但由于此两碑时间较晚,且目前尚未发现志书有相关记载,姑且待考。若真,龙虎村龙兴寺将是汤阴第一古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