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元代青花大盘的鉴赏

(2016-11-05 23:39:14)

浅谈元代青花大盘的鉴赏

文/天林


元青花具有多样性,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有共识。由于本人的收藏和接触的标本有限,以下研究仅是我个人的一孔之见,我们在学习研究中可以参考,但切莫“盲人摸象”。
元代出大器,不仅是青花瓷,其它窑口如龙泉瓷、磁州窑等都有形体巨大的大盘。元代青花大盘到底有多大?从我这组大盘看,直径大多都在46.5CM左右;从国内外的馆藏情况看,大盘的直径也基本如此。但也有人说收藏有60多公分,甚至直径达到1.2米的元代青花大盘,甚至有人说见过直径5米的大盘,由于本人没有见到实物,真伪还不知,不敢妄下结论。
先说说元代青花大盘的胎。元代青花从种类上看,大致分大罐、大瓶(主要是梅瓶)、大盘和日用小器,大罐大瓶都是酒器,胎质粗松一点没有关系,所以我们所见到的大罐大瓶的底部露胎处,都能看到胎内有很多孔洞(如图1)。

图1
如果胎质粗松,釉面就会有很多棕眼,青花大盘却是人们餐桌上的日常用品,特别是用于待客之时,青花大盘甚至关乎到主人的脸面。如果釉面棕眼多了,显得器皿粗糙不说,时间长了还会积垢,不雅观也不卫生,所以元代青花大盘的胎基本都是非常紧密的,从断面看,可以说精比明清官窑(如图2、3、4)。

图2
图3
图4
但由于元代青花产地广泛分布于江西、福建、内蒙等地,产地不同、窑口不同,其胎质也有相对粗松的(如图5),但这种情况在标本和整器中极少见到。

图5

由于胎质比较紧密,制作也非常精良,所以元代青花大盘的釉面上几乎很难找到棕眼(如图6、图7)。

图6

图7

元代青花的胎为什么有粗细之分,还得从瓷泥的制作说起。


采集来的瓷石和瓷土,在工业落后的年代,古人必须首先要面临粉碎这一时代难题。我们聪明的祖先利用河溪水从上到下的势能,由于工具和速度的制约,瓷石和瓷土都不可能磨得达到今天机器碾磨的那样细,这样一来,古人就要面临第二个难题,那就是过滤和沉淀。

碾碎的瓷石瓷土的过滤和沉淀,古人也是依地势高低挖若干沉淀池,这样,粉碎过的瓷泥水,从最上边的沉淀池依次流往最下面的沉淀池,越往下,沉淀出来的瓷泥就越细腻,反之,则越靠上就越粗。达到制瓷要求的,瓷泥就进入陈腐等后期制作工序。

所以,我们看古瓷的断面,就会发现,有的有胎内的气孔比较多,胎质明显显得粗松很多,而有的,断面几乎看不到任何气孔,显得特别致密。气孔多、胎质粗松的,一定是级别不高、制作也相对不是特别精良的,而找不到气孔、瓷胎特别致密的,往往都是级别高(明清时是官窑器)、制作非常精良的。

古代瓷泥的制作是产业化的,制泥的专门制泥,制成的泥再卖给制瓷窑户。一般来说,最好的瓷泥都被官家垄断,专门用来制作官窑瓷器,其它的根据瓷泥质量供应给相应客户,用来制作精瓷和粗瓷。但元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官窑,所以最好的瓷泥才得以用来制作青花大盘。

如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元代青花大盘是所有青花品种中等级最高的,从胎釉的精细可以证明这一点,从画工的精美度、制作的精致度也都能得到证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