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名作鉴赏(二)

(2014-05-04 09:04:41)
分类: 古代诗歌鉴赏

苏轼名作鉴赏张海鸥主编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

  其一


  百日归期恰及春[1],余年乐事最关身。

  出门便旋风吹面[2],走马联翩鹊人[3]。

  却对酒杯浑似梦[4],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5]。

  【注释】

  [1]百日:苏轼于八月十八日入狱,十二月二十八日出狱,计一百三十天,此言“百日”,乃举成数。

  [2]便旋:迅捷、轻快之意。

  [3]:众口杂呜。人:朝着人叫。

  [4]浑:简直。

  [5]窃禄:窃据高位,无功食禄。做官的谦称。

  【导读】

  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出狱时,用在狱中所作诗的原韵写了两首诗,这是其中第一首。此诗抒发了诗人出狱后的欣喜之情,亦暗寓着诗人对自己性格操守的坚持。三、四两句状眼前之景,抒胸中之情,生动再现了一个百余日不见天日,不接触自然界的风、雨、阳光的囚徒,侥幸得出狱门,看到一片烂漫春光时激动、喜悦的心情。五、六两句更艺术地表现了恢复自由生活的诗人那种如梦如幻、如烟如云的超现实感、恍惚感。诗人以诗得罪入狱,此番在各方营救下出狱即云“诗笔如神”,可见诗人精神之放旷、性格之倔强。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三云:“诗狱甫解,又矜诗笔如神,殆是豪气未尽除。”第二首中的“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二句,用《淮南子·人间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东城老父传》少年贾昌斗鸡得宠的典故,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虽福祸未知,然必坚持自己的性格操守,不做阿世媚俗之徒。亦是苏轼“豪气未尽除”之语。

  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1]

  其二

  我是朱陈旧使君[2],劝农曾入杏花村[3]。

  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4]。

  【注释】

  [1]陈季常:名,号方山子,蜀眉州人。凤翔知府陈希亮之子,苏轼任凤翔签书判官时就与他交游,后隐居于岐亭(今湖北麻城)。朱陈村:苏轼自注:“朱陈村在徐州萧县。”

  [2]旧使君:苏轼于熙宁十年(1077)至元丰二年(1079)任徐州太守,汉时称太守为使君,后世沿用其称。

  [3]劝农:古时州县长官下乡视察农事,称为劝农。杏花村:《名胜志》谓:“杏花村,与朱陈村相连。”

  [4]催钱:催缴租税。

  【导读】

  元丰三年(1080)正月,苏轼自京城赴黄州,途经岐亭时,应陈季常之请为其所收藏的一幅古画《朱陈村嫁娶图》题咏。原诗二首,此选第二首。作者在诗中并未描绘嫁娶图上的实景,而是因画兴感,把画与现实联系起来,借题发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正因“乌台诗案”而被谪黄州的苏轼,诗笔的锋芒未减,敢于讽谏时弊,可见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并不因贬谪流放而消衰,亦可见诗人性格之倔强和顽强。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1],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2],诗人例作水曹郎[3]。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4]。

  【注释】

  [1]长江绕郭:黄州在长江北岸,三面环水,故曰。

  [2]逐客:作者自谓。员外:官制定额以外的官员。此时作者被谪降为检校水部员外郎。

  [3]水曹郎:指隶属于水部的郎官。梁时何逊、唐时张籍、宋时孟宾于都做过水部郎官,皆以诗知名。故说“例作”。

  [4]压酒囊:作者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囊。”折支,用实物来抵官俸。HT〗

  【导读】

  苏轼被谪为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于元丰三年(1084)二月到职,作此诗。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却深刻揭示出苏轼初到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情。首联“自笑”中蕴涵诗人无限的辛酸与难言之隐。“为口忙”表面是说自己为口腹而奔忙,弦外之音则是指自己因吟诗作文而得祸,实与“平生文字为吾累”同义。“荒唐”二字看似轻松,实是诗人无奈道出。颔联飞驰想象,诗人看到清波、翠竹迅速联想到鱼美、笋香,把视觉形象立即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亦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颈联是诗人处于逆境时的自我安慰、自我解脱,又不无牢骚之意。“不妨”、“例作”在牢骚中兼带旷达、诙谐。尾联流露出不能有所作为的痛苦之意,同时也寄托着诗人希望有补于世的愿望,将诗人的复杂心情作了进一步的表示。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1]

  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2]。

  参差玉宇飞木末,缭绕香烟来月下。

  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

  已惊弱柳万丝垂,尚有残梅一枝亚[3]。

  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

  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

  自知醉耳爱松风[4],会拣霜林结茅舍。

  浮浮大甑长炊玉[5],溜溜小槽如压蔗[6]。

  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

  闭门谢客对妻子,倒冠落佩从嘲骂。

  【注释】

  [1]定惠院:在黄州城东南,苏轼到黄州后初居于此。

  [2]良夜:深夜。

  [3]亚:通“压”,低垂。

  [4]松风:《南史·陶弘景传》:“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

  [5]浮浮:《诗经·大雅·生民》:“蒸之浮浮。”毛传曰:“浮浮,气也。”甑:古代炊具。玉:精米如玉。

  [6]溜溜小槽:光滑倾斜的酿酒的器具。

  【导读】

  此诗写诗人谪居黄州久不出门,偶然于月夜出游,见周围清静幽美之景,感慨良多,叹年岁之飞逝,嗟欢意之渐衰,发结庐退隐之思,亦表露诗人遭受诗案打击后,心惊胆战的情态。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三云:“清游胜赏,一往作气,澄鲜之语。忽念及欢意日谢,又说到醉里狂言可怕,谪居中情绪若揭。”“江云有态清自媚”以下四句摹景极其简练、清雅,王文诰赞道:“此不食烟火人语。”(《苏海识余》卷一)且景中有情,情景相生,一“惊”字写出诗人久不出门以及客居生活之寥落。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江城地瘴蕃草木[1],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2]。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3]。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4]。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5],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6],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7]?

  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8],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注释】

  [1]地瘴:地势低湿,多瘴气。蕃:(草木)茂盛。

  [2]杜甫《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这里作者把花拟人化。

  [3]荐:进献。

  [4]《明皇杂录》:“上登沉香亭,召妃子。时卯酒未醒,侍从扶掖而至。上乃笑曰:‘岂是妃子醉耶?海棠春睡未足耳。’”此是以花比人,而苏轼在诗中是以人比花。

  [5]先生:作者自谓。

  [6]绝艳:指海棠。衰朽:自指。

  [7]西蜀海棠最盛,蜀产香海棠最为名贵,故蜀有“香海棠国”之称。

  [8]俱:指上文的“绝艳”与“衰朽”,即海棠和作者自己。

  【导读】

  《东坡志林》载:“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开时,必为置酒。”此诗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初访此株海棠时所作。全诗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咏物言情。开头八句以花写人,用传统的意象方式来象征诗人自我:那“幽独”的海棠花,正是贬谪黄州、孤高傲世、特立危行的诗人的写照。接下来六句以人喻花,用拟人化手法细摹海棠枝叶之鲜艳以及它在天晓、日暖、雨中、月下的各种情态,赋予海棠人的意态、习性和情趣感思,写尽海棠之美,可谓咏海棠之绝唱。“先生食饱无一事”以下波澜又起,诗人借花寓感,从海棠流落异邦、与杂花野草为伍的境况联想到自己贬谪流放、贫病衰朽的运命,不由发出同是天涯沦落者的感慨。整首诗时而以花喻人,时而以人喻花,时而人花同体,起伏跌宕,极富情致。《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谓此诗:“纯以海棠自喻,风姿高秀,兴象深微。后半尤烟波跌宕。此种真非东坡不能,东坡非一时性到亦不能。”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五云:“《定惠海棠》等篇,往往俊逸豪丽,自是宋歌行第一首。”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1]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2],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3]。

  【注释】

  [1]潘、郭:指苏轼在黄州新交的朋友潘大临(一说潘丙,潘大临之叔)和郭遘。女王城:《东坡志林》卷四《黄州隋永安郡》条:“今黄州都(东)十五里许有永安城,而俗谓之女王城。”一说是“楚王城”的讹称。前韵:指元丰四年所作《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一诗。

  [2]酽:酒味浓厚。

  [3]招魂:《楚辞》有《招魂》篇,为宋玉哀怜屈原被放逐而作。此句意谓朋友不必可怜他而设法调他入京。

  【导读】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正月二十日。在前后几年的这个日子里,苏轼都作诗以寄感慨:元丰三年,诗人在贬赴黄州途中,至麻城五关作了《梅花》七绝二首;元丰四年作了《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七律一首;元丰六年作的《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七律一首,即步此诗之韵而作。

  这首七律以游春之乐、酒浓情厚、良朋野老排解了“乌台诗案”的打击之痛以及贬谪生活之困苦,颇有乐于此间的意味。“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是有名的比喻,意谓人如候鸟,感信而动,重来踏春;而人事得失却如春梦一般,了无痕迹。它表露了诗人的高旷情怀:既然一切往事、一切留恋和烦恼都归于虚无,那就不必眷恋、悲哀,且放宽胸怀,随缘自适。也是因此情怀之高旷,更见诗人人生感慨之深切。

  红梅三首(选一)

  其一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1]。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2]。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3]。

  【注释】

  [1]入时:与时俗相合。

  [2]酒晕:酒后的红晕。玉肌:犹如说玉容。

  [3]“诗老”二句作者自注:“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诗老:指石曼卿。格:风格。更:岂能。

  【导读】

  苏轼常常喜欢咏花自况,尤其喜爱咏高洁、幽独之梅花,现存的咏梅之作有三四十首。《红梅》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原共三首,此选第一首。此诗细致描摹了红梅的风姿——小红桃杏色、酒晕上玉肌;更写出了红梅的品格——从表(冰容)至里(寒心)都是冰清玉洁,不迎合时俗。红梅这种傲霜而开,不与百花争妍的特性,自然引起了“一肚皮不合时宜”的诗人情感上的共鸣,因此,诗人在这首诗中,情与物化,既是咏“梅格”,又是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坚持高风亮节的“人格”写照。三、四两句将红梅艳如桃杏之色与孤瘦遒劲之态相映衬,形象鲜明,被认为是咏红梅的绝唱,也成为后世许多画家画红梅的构思之源。苏轼对此诗颇为自得,曾把它稍作改动,谱入《定风波》的词调中。《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一评此诗曰:“细意钩剔,却不入纤巧。中有寄托,不同刻画形似故也。”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导读】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一云:“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搜辑者强收入集。千古诗集有此体否?”此诗突破了唐诗依靠景物形象以抒情言志的创作窠臼,全无意象,纯以奇趣哲理取胜,这为过去所未见,故千古诗集未有此体。然这实在是首好诗。作者以才情驱遣笔墨,通过浅显而富有意趣的诗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美妙琴声的出现,有待于客观的物(琴)与主观的人(弹琴者)巧妙结合,弹琴如是,其他事情亦如此。

  南堂[1]

  其五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2]。

  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注释】

  [1]南堂:位于黄州,南临皋亭,俯临长江(苏轼有另一南堂在惠州)。

  [2]此句谓竹席的纹理光滑如水,纱帐轻薄如烟。簟:供坐卧用的竹席。

  【导读】

  前两句写焚香昼寝,意境飘逸冲淡,后两句写客来梦醒,不知身在何方,故卷起西边的窗帘往外望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于是浪天相接的景象奔来眼底,意境自然巧妙地转入雄奇飞腾。纪昀云:“此首兴象自然。”(《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二)

  东坡[1]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2]。

  莫嫌荦确坡头路[3],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

  [1]东坡:《东坡八首》序:“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余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因其地在黄州东门外,而作者所仰慕的白居易在忠州曾有《东坡种花》、《步上东坡》诗,故将此地取名为东坡,并以“东坡”作为自己的别号。

  [2]野人:居住山野之人,作者自谓。

  [3]荦确:大而多的山石。

  【导读】

  这首七绝是元丰六年(1083),苏轼贬居黄州因“困匮”、“乏食”躬耕于东坡时所作。此诗主要写雨后散步东坡的平凡事件,而托意深远,耐人寻味。首句以赞美之情描绘了东坡月下清景,次句则是对自己特立危行处境的概括,末二句用“荦确坡头路”象征人生旅途的坎坷,又用“莫嫌”、“自爱”二词表露自己以险为乐、视险为夷的人生态度。本诗篇幅短小而极富情韵,意味隽永,故纪昀赞其“风致不凡”(《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二)。

  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一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精神上与此诗有相通之处,可比较而读。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1],香雾空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2]。

  【注释】

  [1]袅袅:形容微风转拂。一作“渺渺”。崇光:增长着的春光。

  [2]红妆:指海棠花。

  【导读】

  此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所咏之海棠应是前面提到的黄州“定惠院之东”的海棠。末二句想象奇特,以人拟花,使海棠具有了人的行为、习性:喜着红妆、夜深渴睡。这既是艺术的夸张,又是诗人深情的倾注。“恐”的心理活动以及持烛照花的行动,无不体现了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同时,诗人在此也隐寓着自己寂寞凄清的心境。情寓景中,水乳交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题西林壁[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

  【注释】

  [1]西林:寺名,在江西庐山,建于晋代,宋时改名为乾明寺。

  [2]“远近”句:一作“远近看山各不同”。

  [3]只缘:只因为。

  【导读】

  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移汝州,路出九江,初游庐山,作此诗题于西林寺壁间。赵翼云:“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作,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这首诗突破了山水诗写景抒情的传统范式,另辟蹊径,把写景与言理巧妙结合起来,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极富理趣。诗的前两句以极其概括的笔触描绘了庐山的总体外观,庐山的雄奇多变如在读者眼前。在此基础上,后两句从认识庐山真面目这一角度阐发了一种人生哲理:身在其中,往往不能避免认识的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而不能认识事物全貌;出乎其外,才能做到大局在握,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事物,从而真正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即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道理浅显而具有普遍意义。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说:“此诗有新思想,似未经人道过。”

  次荆公韵[1]

  其三

  骑驴渺渺入荒陂[2],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3],从公已觉十年迟[4]。

  【注释】

  [1]荆公:即荆国公,王安石的封号。

  [2]渺渺:远远地。

  [3]王安石约苏轼在金陵买田居住,结邻终老。

  [4]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是在熙宁九年(1076),到此时已过了整整八年,这里说“十年”是举其成数。

  【导读】

  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移汝州,七八月间过金陵,与王安石会晤,诗即当时步王安石《蔷薇四首》韵而作,原共四首,此选第三首。

  这首诗是苏、王二人相交甚厚的一个明证。苏、王二人政见虽不同,然而对彼此的人品和才学却互相欣赏。据蔡《西清诗话》载,王安石于此次与苏轼流连燕语后,感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仰慕之情溢于言表。而苏轼在此诗中亦表达了对王安石的钦崇之情,大有相从恨晚之意。

  此外,这首诗亦揭示了苏轼当时的心境。其时,苏、王二人,一个被贬,一个罢相,具体情况虽有不同,然遭排斥打击的处境却颇为相似,苏轼也和王安石一样深切体会到官场的复杂、险恶,心境比较孤清萧瑟。因此,苏轼非常羡慕王安石能及时抽身引退,过上“骑驴游肆山水间”的闲适生活,并在诗中表示了要追随王安石买田归隐的意愿。

  惠崇春江晚景[1]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2]。

  【注释】

  [1]惠崇:见王安石诗《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注。

  [2]春江水发,河豚例向上游,渔人谓之“抢上水”。

  【导读】

  这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题画诗要作得好,既要入乎画内,又要出乎画外。诗人在这首小诗中不仅再现了画面所描绘的早春风光,而且凭着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生活经验,对画面作了补充和发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故纪昀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1]

  其一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侧出霜根[2]。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注释】

  [1]李世南:字唐臣,长于山水画,与苏轼同时人。

  [2]欹侧:歪斜侧倒。欹:通“”。

  【导读】

  此诗于元二年(1087)在京师作。原诗三首,今存二首,现选其第一首。诗题已表明所咏之对象是秋景画,故诗从画着笔,于开头两句便把画面的主要构图和意境形象描述出来,使读者如亲睹这幅渗透着浓浓秋意的山林风景画。更令人叹赏的是此诗并不停留于画面,而是有所补充和发挥,使这幅山林秋景图有着更深更广的含意与境界。诗人从画面里的野水中有只小船,船上有个人处恣发想象,于三、四句中虚设了个“黄叶村”,将画境推向无限深远,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