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2014-11-02 23:22:17)
标签:
国际研讨会论文王羲之书法艺术杂谈 |
分类: 真卿研究 |
王羲之书法艺术暨琅琊
王氏国际研讨会论文
一代书圣
——浅谈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山东省费县政协
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以完整的体系、丰厚的内涵、独特的形式,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而雄踞这个艺术之林的一代书圣就是王羲之。王羲之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成就和杰出的贡献。
王羲之登上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座高峰
公元303年,王羲之出生于琅琊临沂县(今临沂市)的一个名门望族,5岁随家族过江入住建邺(今南京)。王氏家族居江南“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之首,其家庭地位显赫,世代为官。王氏家族名人辈出,堪称代代书香和“书法世家”。
王羲之幼年父亲失踪,虽身在名门大族,却“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王羲之的楷书,直接由卫夫人和叔父王
王羲之树立了行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王体”书法,行草最为强项。在完成汉字书体演变,真、行、草三体俱备的魏晋时代,王羲之的主要成就和贡献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书开宗立派,在行书的定型、美化和完善的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揭开了新的一页。他所创造的“若断还连、如斜反正”的新体,开一代新风。婉丽多姿、道法自然,风流潇洒,是典型的魏晋风度,为行书的创作树立了美的典范。其代表作有《兰亭序》、《丧乱帖》、《孔侍中帖》、《游目帖》、《快雪时晴帖》、《寒切帖》、《远宦帖》、《上虞帖》等,均被后人称之为“神品”。他的出现,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树立了行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从而结束了钟繇行书统领书坛的时代。
王羲之的书法创造,受到了极高的赞誉。梁武帝萧衍评其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李嗣真赞他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乃“草之圣也”。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推崇备至。据张彦远《法书要录》所载,太宗皇帝所收的羲之真迹有三千六百纸。唐太宗还亲自为王羲之撰写传论。正是由于王羲之的书法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又得到了帝王的尊崇,所以在东晋至唐初的几百年的时间里,可以算“二王”统治的时代。人们崇尚羲之,并极力效法,可算是盛极一时。特别是震古烁今的《兰亭序》被视为行书的圭臬和“天下第一行书”,是书家必学之帖。它那遒美劲健的笔姿,疏朗雅静的字态,从容平和的气息令人望尘莫及。唐太宗对《兰亭序》真迹爱不释手,极为推崇,并被陪葬昭陵。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写诗称赞道:“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赏山阴,此书已向昭陵朽,刻石犹能抵万金。”我们今天有幸看到的《兰亭序》诸帖,仅是初唐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冯承素等几位大家的临摹本。
王羲之的草书艺术价值也相当之高,他在草书方面的建树,并不是旧体的章草,而是新兴的今草,是在继承和扬弃章草与张芝草书变革过程中而生成的。后人肯定的、崇拜的就是他增损古法,裁成一体、变古制今的今草。王羲之的今草书,在用笔和结构变化上,都达到了极致。遒美劲健、线条流畅、沉着痛快,气象万千,所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①。王羲之今草书的代表作品是其称情疾书的尺牍《十七帖》。
王羲之是一位伟大的书法革新家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代,所以他的书学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在自述学书经过时说:“余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这段自述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说明他在学书时走过一段弯路;二是说明他对蒙师卫夫人不满。何以如此呢?卫夫人家学渊源,又传钟繇之法,是当时著名的女书家。王羲之初学于她,且“将谓大能”。这只能说明王羲之当时的见识太少,年幼无知。然而,卫夫人那种“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的姿媚书风,并非王羲之的艺术追求。所以,当他看到秦汉人之古迹后便欲改学,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眼界的开拓,大大增强了王羲之对美的识别能力,他的审美理想远不是卫氏所能满足的,所以他才发生“徒费年月”的感慨。这是他书学道路上一个大的转折点。这个转折,正是王羲之大胆革新精神的体现。
让前人为自己的创造服务是羲之书学的落脚点。在革新创造精神的指导下,他不是单纯地模仿别人,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汲取前人的养分去丰富自我的艺术创造,并表现出惊人的创造才能。正如张怀
为丰富自我的艺术创造,王羲之还广泛地从汉魏以来群众的书法作品中汲取有益的养分,把散见于前代和当世的书法作品中的创作性因素集中起来,经过提纯、总结和艺术加工,融合统一在自己新的艺术创造之中。足见他非常善于学习。我们从现在所能见到的汉晋竹木简和帛书中,就可见到和羲之行草书代表作相近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王羲之又是一个群众书法创造的集大成者。②
正是由于王羲之能够把从博览所得的秦汉篆隶各种笔法巧妙地融入行草书中去,博览约取,兼撮众法,所以才形成他那个年代的最佳体势,为后代开辟了行书艺术的新天地,达到“贵越神品,古今莫二”③的高度。这正是王羲之书法倍受推崇,被人誉为“书圣”的缘由。
王羲之书法反映了魏晋时代的审美追求
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取决于自身的审美意识,而审美观念的建立,又直接受到时代风貌的影响和制约。王羲之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④在这一时期,新的审美观念和标准在文人个性自觉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古拙浑朴之美向妍丽飘逸转换,各种艺术形式在要求表现自我情志的同时,开始追求形式的妍美。文学、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的一大批极富天才、敢于创新的文学家、艺术家,冲破传统的樊篱,以“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的气概,建立了新的体式法度,开拓出文学艺术的新境界。王羲之是书法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他自觉地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的审美艺术,大胆突破了自秦汉以来千余年间的肃穆、庄严、整齐、古拙书风的笼罩,创造了富有神采的“王体”。
王羲之是出身于这个时代名门望族的贵公子,其祖、父辈都是晋史上有名望的贵族和名家。处在讲究门阀的时代,又是政治上当权的贵族子弟,王羲之的审美理想受到时代的制约是毫无疑问的。那个时代的“以形写神”,“墨韵生动”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也必然浸透在他的艺术创造之中,这种情况在他的书法代表作《兰亭序》中已经得到了证实。
王羲之受道家思想的薰染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激不厉、不动生色、笔笔有所交待、节奏平和的用笔以及安祥潇洒、从容自然的体态,正是反映了道家那种内在的、本质的和精神的美的主观追求。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体系,象一把审美的无形尺子,衡量着中国历代书法的优劣。
王羲之的书法对古今中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于书法艺术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堪称备精诸体,他创造的雄逸矫健、媚丽流美、中和典雅的书风,将中国书法推进到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千余年来令无数书法家心驰神往。“王羲之建树的不只是一种风格,一种境界,而是一个书法艺术的体系。在这个博大的体系内,有严肃,也有飘逸;有对立,也有和谐;有情感,也有理智;有法则,也有自由。各种各样的书法——古典的、现代的,唯美的、伦理的,现实的、浪漫的,阳刚的、温柔的……都能把它当作伟大的典范,从中汲取他们各自需要的营养。”⑤
王羲之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影响深远。人们不仅把他作为书坛伟人崇敬他,而且把他的书法作品当作临摹的范本,哺育了一代代的书法家。以临摹王羲之的名作或师其笔意自成一家的书法名家有陈隋智永,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⑥、柳公权、孙过庭、怀素、张旭,五代杨凝式,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赵孟兆页、鲜于枢、柯九思,明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黄道周、王铎,清刘墉等。清中叶后,包世臣、康有为提倡北碑,一时北碑南帖抗衡于世。但习碑者亦尊崇王羲之包括王献之在内的“二王”书法。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海外也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崇拜。日本、朝鲜、韩国及东南亚书家对王羲之一直是顶礼膜拜,奉若神灵。自唐时起,王羲之书法作品随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频繁而东渡日本,就对日本书体书风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日本乃至亚洲书道的发展。至今仍被视若珍宝,研究学习者不绝,而且有相当多的人是写“王书”的高手或研究家。
总之,“在中国艺术史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少有艺术家能够像王羲之那样,在跨越了如此巨大的时空之后,仍然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又不断地给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复加新的意义,使东方艺术之魂——中国书法艺术永葆青春的光辉。”⑦
注释:
①孙过庭《书谱》
③羊欣《笔阵图》
⑤、⑦《王羲之志》
⑥颜真卿,唐代名臣,楷书书圣,创立“颜体”。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费县)
(此文收入《王羲之书法与琅琊王氏研究》一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