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冬奥会上,受人关注的日本花滑选手“冰上王子”羽生结弦为什么明明知道4A很难,不一定能成功,还是要坚定地去挑战呢?有一个原因是,羽生结弦自己决定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完成。
当我们了解到他的家庭教育故事后,不得不惊叹,羽生结弦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品德性格,他父母的教育方法太绝了!
羽生结弦刚开始并不是一下子就喜欢滑冰的,他曾经训练不到十分钟就不耐烦了。但是爸爸妈妈并没有训斥他,“为了你滑冰,家里交了这么多钱,不喜欢也必须去练!”反而问他,“你是真心喜欢滑冰吗?”
羽生结弦一开始对爸爸说,自己不想继续练滑冰了。爸爸淡然地说:“如果讨厌滑冰的话,放弃也可以。”听到爸爸这么说,羽生结弦才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想法,终于决定,“我要继续滑冰。”
之后,羽生结弦对待滑冰的态度发生了彻底转变,再也不需要别人的督促就能坚持练习,即使是在训练最辛苦的时候也不会轻易出现放弃的念头。
有人曾经问过羽生结弦:如果当时父母的态度,是督促你必须坚持滑冰,那你的选择会不一样吗?“肯定会不一样吧。我想,即使一开始很热爱,都会慢慢变得不喜欢吧,感觉最后会连比赛都不喜欢了。”
羽生结弦的父母没有代替他做决定,而是后退一步,让他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拥有控制权和自主权,反而激发出羽生结弦自己负责的动力。这其实是父母不控制孩子的表现,勇于接纳孩子自己做主,哪怕孩子可能犯错。
我想起让9岁的儿子学画画,他明显表现出了不想去的意愿,我还是坚持让他去上课。我总觉得,孩子可能还不知道自己要选择什么。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听自己的,总担心孩子会犯错,如果他们不听我的,就会错过成功的机会?
让自己的孩子犯错?是疯了吗?
这居然是以后通往成功的秘密?
在《允许孩子犯错》这本书里,作者美国教育家杰西卡•莱西一针见血指出,在育儿焦虑的时代,“我的孩子不能比别人差”,这句话把父母们推上了生活保姆和学习拐杖的位置,他们唯一的目标是,不能让孩子犯错。
“接纳孩子的失败太难了,因为那首先代表我失败了。”在这样的想法下,总是想去替孩子做出选择。
然而,拥有对自己的控制权和主动权,是人的本能。孩子天生喜欢探索,探索是人类做任何一件事情的内驱力。如果说教育真的有什么窍门的话,那就是保护好孩子的这种内驱力。
但是,只要探索未知,就难免会犯错。那些做出巨大成就的杰出人士,爱迪生、爱因斯坦、乔布斯••••••他们都经历了无数次试错,才从失败转向成功。真实的求知和深刻的学习,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是必要的体验,犯错是成长的重要契机。经历一些困难后收获的知识,能更有效持久地存储在大脑中。有些小错误反而能促进情感和认知能力的成长。
孩子只有在真实的探索体验中才能获得自主性、胜任感,当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勇于尝试、独立解决问题,那么也更容易做到积极主动、自律坚持、热爱投入,好成绩只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要让孩子成功,父母们必须允许孩子试错,信任孩子,相信他们都有能力在“犯错—修正错误—成长”的循环中迂回前进。
羽生结弦的父母完美诠释了一种支持自主型的父母。这种父母不担心孩子会犯错,相信孩子能做到,这本身是对孩子的支持和接纳,会让孩子产生归属感,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如何做支持自主型的父母?来看看《允许孩子犯错》书中的建议吧。
01管住自己的嘴
<<NO<
p>
控制型父母喜欢喋喋不休地给建议,具体表现为:
1)在孩子做一件事情之前,喋喋不休地给孩子建议和指导。
洗碗机不是这样用的,把盘子放进洗碗机之前要先洗过。
大盘子放在左边,小盘子放在右边。
2)在孩子做一件事情后,喋喋不休地抱怨和指责:
早就跟你说过洗碗机不是这样用的!
大盘子放在左边,小盘子放在右边。不是跟你说过吗?
无论是事前的建议还是事后的抱怨,都是不允许孩子犯错,不接纳孩子犯错。强迫孩子按照你的方式用洗碗机,是对孩子意志的一种操控,是对他洗碗能力的不信任,是不允许他失败——洗得不好,那么肯定会给孩子带来不舒服的感受,必然会影响孩子继续洗碗的欲望。所以,一厢情愿地给孩子建议和指导,表面上是想帮助孩子,潜意识里是想控制孩子。
YES>>
支持自主型父母会先让孩子去做,如果做得不够好,再给孩子建议。比如,孩子没有清洗盘子上的残渣,就直接放进了洗碗机,你可以默不作声。等他取出盘子时,就会发现盘子上面的残渣没有清洗干净。这个时候,他可能会问
你:“妈妈,为什么洗碗机洗不干净碗呢?”这时,你再告诉他。
这样的做法首先是允许孩子犯错。其次,孩子来请教你,那么你告诉他就没有说教、操控他的意思。
所以,孩子什么时候需要你给建议,你再给建议。其他时候,都让他去尝试,错了也没关系。童年时,大部分的错误都很小,不妨让孩子错一错,这正好是他学习的大好时机,也是促进亲子关系的好时机——帮助孩子渡过困难当然会促进亲子关系。而一厢情愿地喋喋不休地给孩子指导,是非常讨孩子嫌的。所以,允许孩子犯错,从管住自己的嘴开始。
02不要代劳,让孩子做。
<<NO<
p>
比喋喋不休地给建议更严重的是直接替孩子做:
你去玩吧,我来做。
我们现在必须赶紧去学校,放那儿吧,等我回来我来做。
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算了还是我来做吧。
有时候,直接替孩子做确实省事,在你赶时间的时候、没有耐心的时候、不想收拾残局的时候,与其等着孩子慢慢研究,不如自己做了。但是,这样做一时是省事
了,长久来说却更麻烦了。他没有学会,你就要一直替他做。他学会了,你以后不就可以休息了吗?而且,我们养育孩子的目的不就是让他们学会做很多事情吗?
YES>>
放手让孩子去做,在孩子需要时提供帮助,直到孩子能独立做好为止。不必为孩子的生活冲锋陷阵,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坚强后盾。
03奖励过程中的努力和坚持
<<NO<
p>
控制型父母长用物质奖励换取孩子的良好表现:
你收拾一个玩具,我就给你一颗糖。
如果你每天早上都起来遛狗,我就给你买一双新运动鞋。
这样的交换条件,相信每个父母都曾开出过, 而结果却未必尽如人意。为奖励去做一件事情,除非这个奖励一
直都在,否则,诱饵一旦消失,相应的行为也会消失。
YES>>
如果真的要用物质奖励给孩子动力,不要只是奖励结果,可以奖励过程,尤其是要奖励过程中孩子的努力、坚持、认真、付出等态度和品质。
今天你很认真地收拾玩具,奖励你一颗糖。
最近这几天你都坚持起来遛狗,奖励你一双运动鞋。
同样一件事,同样的奖励,但奖励的对象不同了。原来奖励的是结果,做到了才有奖励,本质上是交易。现在奖励的是过程,只要认真努力、坚持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都有奖励。只有这样,孩子才肯继续努力付出,而这是好结果的前提。
不要什么事情都奖励,更不能轻易大肆奖励。比如收拾自己的书包、认真做作业等,本来就是孩子应该做到的事情,所以不需要奖励。
04启发孩子找答案
<<NO<
p>
控制型父母不给孩子思考问题的机会:
这个单词不会写吗?来,我给你写在这里。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告诉我们……
不等孩子去思考, 就急于告诉他们答案,
是代替孩子思考。我们说过,由错误到成功的经验会让孩子记忆更深刻,所以要让孩子自己去寻求答案。家长告诉孩子答案,不仅剥夺了孩子探索的乐趣,更剥夺了孩子找到答案那一刻的成就感。
YES>>
支持自主型父母会启发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为什么把热水倒进冷杯子里,杯子容易裂开呢?
这个故事到底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你看出来了吗?
支持自主型父母在教孩子知识时,是用一个个问题去启发孩子思考,而不是一个答案提供者。这仍然需要父母有耐心,等待孩子去寻找答案,从一个个错误的答案走向正确的答案。比起具体的指导,孩子更愿意听那些能启发他们自己找到解决方案的场外观察点评,因为这样,孩子会感觉找到解决方案的是他自己,而不是你。
05让孩子自己安排生活
<<NO<
p>
先做数学作业,再做拼写作业。
做完作业再去洗澡!
事无巨细地替孩子安排好一切,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做到哪一步 ……
这样做父母真的很累,孩子也累,因为他成了你的提线木偶,毫无感情地执行着你的命令。这样怎么会有内驱力?
YES>>
而支持自主型父母只给一个大概的范围:
你想先写作业还是先洗澡,自己安排,只要在晚上 9 点半之前完成这两件事就好。
妈妈提议你报一个兴趣班,你想报什么呢?
让孩子自己为自己的事情、时间、精力做主,成为自己的主人,他才能真正为自己负责。而由别人安排,他会觉得是在为别人做事情,自觉性、主动性都会大打折扣。
06不管成功失败,给予孩子一样的支持
<<NO<
p>
做了一遍又一遍又有什么用,最后答案还是错的。
学了那么久,最后还是没考上好的中学。
在控制型父母的眼里, 结果没有达到目标,
努力就没有意义。那么孩子会觉得,既然我的努力没有用,不被肯定,那我为什么还要继续努力呢?所以,轻轻松松就毁掉 了孩子的内驱力。
YES>>
这样和孩子沟通:
错了一次又一次,可你还在尝试,你太厉害了!
为了这一天,你这几个月都在认真练习,我为你的坚持感到骄傲。
想想这样说,你为孩子的内心输入的是什么:尝试、错误、失败、坚持、过程都是有意义的,我只要继续这样做,有一天就可能成功。就算这件事不成功,用这样的精神做其他事情,也会成功。那么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有内驱力。
让孩子看到犯错的意义,
就是在孩子犯错时,给予他们和成功时一样的爱与支持,不让他们以失败为耻。父母要帮孩子汲取失败的教训,寻求突破的方法,但不能讥讽他们。
07认同和理解孩子的沮丧
<<NO<
p>
无关紧要的人只会为你的成功喝彩,而爱你的人却心疼你过程中的辛苦、沮丧和失望。可是,控制型父母却沦落成了孩子“无关紧要”的人,只在乎孩子飞得高不高,
不会过多关注孩子在飞翔过程中的感受。
但是,最难熬的是过程:
努力了很久,成绩还是没有提高,他会沮丧。
晚上十点半,作业还没有做完,有两道难题还没有攻克,又累又焦虑。
看到别人都取得了好成绩,自己成绩却不好,挫败的感觉淹没了他。
每个人都需要被倾听、被理解,孩子更是如此,这也正是亲子之间形成情感联结的时候。当孩子看到你对他各种感受的认同和理解,那么他就更有动力熬过失败与挫折了。
YES>>
在他们搞砸的时候,我们要理解他们的感受,爱他们,因为那个时候,他们最需要我们的支持和爱:
我能想象,这道数学题让你感到多么挫败,但是当你弄明白如何解答时会感觉自己很棒,对不对?
我知道,你那么努力完成的作业,老师居然打了这么低的分数,你一定很灰心。咱们一起来找一找原因,是不是方法不对?
控制型教养和支持自主型教养之间的界限,有时候很模糊。一些控制型教养行为,比如没有把握好度的奖励和表扬,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积极的教养行为。在教养的路
上,我们也会犯错,就像允许孩子犯错一样,我们也要允许自己犯错。只要我们爱孩子,让孩子知道我们的爱不会因为他们表现得好与坏而有所不同,那我们的这些错误就伤不到孩子。
研究显示,最糟糕的控制型父母要么把对孩子的爱闷在心里,要么根据孩子的成败表达喜怒。这会伤害到孩子内心最脆弱的地方:最基本的安全感被破坏,害怕被父母抛弃。即便是很细微的情感疏远,
也会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我们刚刚放弃这些控制型教养方式时,心理上可能会有些不适应。但是,随着我们渐渐发现依赖型孩子的弊端和支持自主型教养的积极效果时,就会明白,所有这些支持孩子自主的教养行为,并不是什么革命性的壮举,更像是我们本该清楚的常识。
本文节选自《允许孩子犯错》一书。在这本书中,作者用80个科学策略与技能,50
个详实生动的案例,从课堂到校外,从学习到交友,从幼年到青春期到成年,手把手教家长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帮助孩子建立内驱力学习观,推动孩子自我改变,助力孩子成为优秀的终身自主学习者,以应对焦虑的当下和多变的未来。
(摘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475837253)
郑重的声明:本博客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转载]羽生结弦父母的教育方法绝了!美国知名教育家总结了这七点,第一点就扎心了
在北京冬奥会上,受人关注的日本花滑选手“冰上王子”羽生结弦为什么明明知道4A很难,不一定能成功,还是要坚定地去挑战呢?有一个原因是,羽生结弦自己决定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完成。
当我们了解到他的家庭教育故事后,不得不惊叹,羽生结弦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品德性格,他父母的教育方法太绝了!
羽生结弦刚开始并不是一下子就喜欢滑冰的,他曾经训练不到十分钟就不耐烦了。但是爸爸妈妈并没有训斥他,“为了你滑冰,家里交了这么多钱,不喜欢也必须去练!”反而问他,“你是真心喜欢滑冰吗?”
羽生结弦一开始对爸爸说,自己不想继续练滑冰了。爸爸淡然地说:“如果讨厌滑冰的话,放弃也可以。”听到爸爸这么说,羽生结弦才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想法,终于决定,“我要继续滑冰。”
之后,羽生结弦对待滑冰的态度发生了彻底转变,再也不需要别人的督促就能坚持练习,即使是在训练最辛苦的时候也不会轻易出现放弃的念头。
有人曾经问过羽生结弦:如果当时父母的态度,是督促你必须坚持滑冰,那你的选择会不一样吗?“肯定会不一样吧。我想,即使一开始很热爱,都会慢慢变得不喜欢吧,感觉最后会连比赛都不喜欢了。”
羽生结弦的父母没有代替他做决定,而是后退一步,让他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拥有控制权和自主权,反而激发出羽生结弦自己负责的动力。这其实是父母不控制孩子的表现,勇于接纳孩子自己做主,哪怕孩子可能犯错。
我想起让9岁的儿子学画画,他明显表现出了不想去的意愿,我还是坚持让他去上课。我总觉得,孩子可能还不知道自己要选择什么。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听自己的,总担心孩子会犯错,如果他们不听我的,就会错过成功的机会?
让自己的孩子犯错?是疯了吗?
这居然是以后通往成功的秘密?
在《允许孩子犯错》这本书里,作者美国教育家杰西卡•莱西一针见血指出,在育儿焦虑的时代,“我的孩子不能比别人差”,这句话把父母们推上了生活保姆和学习拐杖的位置,他们唯一的目标是,不能让孩子犯错。
“接纳孩子的失败太难了,因为那首先代表我失败了。”在这样的想法下,总是想去替孩子做出选择。
然而,拥有对自己的控制权和主动权,是人的本能。孩子天生喜欢探索,探索是人类做任何一件事情的内驱力。如果说教育真的有什么窍门的话,那就是保护好孩子的这种内驱力。
但是,只要探索未知,就难免会犯错。那些做出巨大成就的杰出人士,爱迪生、爱因斯坦、乔布斯••••••他们都经历了无数次试错,才从失败转向成功。真实的求知和深刻的学习,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是必要的体验,犯错是成长的重要契机。经历一些困难后收获的知识,能更有效持久地存储在大脑中。有些小错误反而能促进情感和认知能力的成长。
孩子只有在真实的探索体验中才能获得自主性、胜任感,当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勇于尝试、独立解决问题,那么也更容易做到积极主动、自律坚持、热爱投入,好成绩只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要让孩子成功,父母们必须允许孩子试错,信任孩子,相信他们都有能力在“犯错—修正错误—成长”的循环中迂回前进。
羽生结弦的父母完美诠释了一种支持自主型的父母。这种父母不担心孩子会犯错,相信孩子能做到,这本身是对孩子的支持和接纳,会让孩子产生归属感,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如何做支持自主型的父母?来看看《允许孩子犯错》书中的建议吧。
01管住自己的嘴
<<NO< p>
控制型父母喜欢喋喋不休地给建议,具体表现为:
1)在孩子做一件事情之前,喋喋不休地给孩子建议和指导。
洗碗机不是这样用的,把盘子放进洗碗机之前要先洗过。
大盘子放在左边,小盘子放在右边。
2)在孩子做一件事情后,喋喋不休地抱怨和指责:
早就跟你说过洗碗机不是这样用的!
大盘子放在左边,小盘子放在右边。不是跟你说过吗?
无论是事前的建议还是事后的抱怨,都是不允许孩子犯错,不接纳孩子犯错。强迫孩子按照你的方式用洗碗机,是对孩子意志的一种操控,是对他洗碗能力的不信任,是不允许他失败——洗得不好,那么肯定会给孩子带来不舒服的感受,必然会影响孩子继续洗碗的欲望。所以,一厢情愿地给孩子建议和指导,表面上是想帮助孩子,潜意识里是想控制孩子。
YES>>
支持自主型父母会先让孩子去做,如果做得不够好,再给孩子建议。比如,孩子没有清洗盘子上的残渣,就直接放进了洗碗机,你可以默不作声。等他取出盘子时,就会发现盘子上面的残渣没有清洗干净。这个时候,他可能会问 你:“妈妈,为什么洗碗机洗不干净碗呢?”这时,你再告诉他。
这样的做法首先是允许孩子犯错。其次,孩子来请教你,那么你告诉他就没有说教、操控他的意思。
所以,孩子什么时候需要你给建议,你再给建议。其他时候,都让他去尝试,错了也没关系。童年时,大部分的错误都很小,不妨让孩子错一错,这正好是他学习的大好时机,也是促进亲子关系的好时机——帮助孩子渡过困难当然会促进亲子关系。而一厢情愿地喋喋不休地给孩子指导,是非常讨孩子嫌的。所以,允许孩子犯错,从管住自己的嘴开始。
02不要代劳,让孩子做。
<<NO< p>
比喋喋不休地给建议更严重的是直接替孩子做:
你去玩吧,我来做。
我们现在必须赶紧去学校,放那儿吧,等我回来我来做。
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算了还是我来做吧。
有时候,直接替孩子做确实省事,在你赶时间的时候、没有耐心的时候、不想收拾残局的时候,与其等着孩子慢慢研究,不如自己做了。但是,这样做一时是省事 了,长久来说却更麻烦了。他没有学会,你就要一直替他做。他学会了,你以后不就可以休息了吗?而且,我们养育孩子的目的不就是让他们学会做很多事情吗?
YES>>
放手让孩子去做,在孩子需要时提供帮助,直到孩子能独立做好为止。不必为孩子的生活冲锋陷阵,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坚强后盾。
03奖励过程中的努力和坚持
<<NO< p>
控制型父母长用物质奖励换取孩子的良好表现:
你收拾一个玩具,我就给你一颗糖。
如果你每天早上都起来遛狗,我就给你买一双新运动鞋。
这样的交换条件,相信每个父母都曾开出过, 而结果却未必尽如人意。为奖励去做一件事情,除非这个奖励一 直都在,否则,诱饵一旦消失,相应的行为也会消失。
YES>>
如果真的要用物质奖励给孩子动力,不要只是奖励结果,可以奖励过程,尤其是要奖励过程中孩子的努力、坚持、认真、付出等态度和品质。
今天你很认真地收拾玩具,奖励你一颗糖。
最近这几天你都坚持起来遛狗,奖励你一双运动鞋。
同样一件事,同样的奖励,但奖励的对象不同了。原来奖励的是结果,做到了才有奖励,本质上是交易。现在奖励的是过程,只要认真努力、坚持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都有奖励。只有这样,孩子才肯继续努力付出,而这是好结果的前提。
不要什么事情都奖励,更不能轻易大肆奖励。比如收拾自己的书包、认真做作业等,本来就是孩子应该做到的事情,所以不需要奖励。
04启发孩子找答案
<<NO< p>
控制型父母不给孩子思考问题的机会:
这个单词不会写吗?来,我给你写在这里。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告诉我们……
不等孩子去思考, 就急于告诉他们答案, 是代替孩子思考。我们说过,由错误到成功的经验会让孩子记忆更深刻,所以要让孩子自己去寻求答案。家长告诉孩子答案,不仅剥夺了孩子探索的乐趣,更剥夺了孩子找到答案那一刻的成就感。
YES>>
支持自主型父母会启发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为什么把热水倒进冷杯子里,杯子容易裂开呢?
这个故事到底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你看出来了吗?
支持自主型父母在教孩子知识时,是用一个个问题去启发孩子思考,而不是一个答案提供者。这仍然需要父母有耐心,等待孩子去寻找答案,从一个个错误的答案走向正确的答案。比起具体的指导,孩子更愿意听那些能启发他们自己找到解决方案的场外观察点评,因为这样,孩子会感觉找到解决方案的是他自己,而不是你。
05让孩子自己安排生活
<<NO< p>
先做数学作业,再做拼写作业。
做完作业再去洗澡!
事无巨细地替孩子安排好一切,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做到哪一步 …… 这样做父母真的很累,孩子也累,因为他成了你的提线木偶,毫无感情地执行着你的命令。这样怎么会有内驱力?
YES>>
而支持自主型父母只给一个大概的范围:
你想先写作业还是先洗澡,自己安排,只要在晚上 9 点半之前完成这两件事就好。
妈妈提议你报一个兴趣班,你想报什么呢?
让孩子自己为自己的事情、时间、精力做主,成为自己的主人,他才能真正为自己负责。而由别人安排,他会觉得是在为别人做事情,自觉性、主动性都会大打折扣。
06不管成功失败,给予孩子一样的支持
<<NO< p>
做了一遍又一遍又有什么用,最后答案还是错的。
学了那么久,最后还是没考上好的中学。
在控制型父母的眼里, 结果没有达到目标, 努力就没有意义。那么孩子会觉得,既然我的努力没有用,不被肯定,那我为什么还要继续努力呢?所以,轻轻松松就毁掉 了孩子的内驱力。
YES>>
这样和孩子沟通:
错了一次又一次,可你还在尝试,你太厉害了!
为了这一天,你这几个月都在认真练习,我为你的坚持感到骄傲。
想想这样说,你为孩子的内心输入的是什么:尝试、错误、失败、坚持、过程都是有意义的,我只要继续这样做,有一天就可能成功。就算这件事不成功,用这样的精神做其他事情,也会成功。那么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有内驱力。
让孩子看到犯错的意义, 就是在孩子犯错时,给予他们和成功时一样的爱与支持,不让他们以失败为耻。父母要帮孩子汲取失败的教训,寻求突破的方法,但不能讥讽他们。
07认同和理解孩子的沮丧
<<NO< p>
无关紧要的人只会为你的成功喝彩,而爱你的人却心疼你过程中的辛苦、沮丧和失望。可是,控制型父母却沦落成了孩子“无关紧要”的人,只在乎孩子飞得高不高, 不会过多关注孩子在飞翔过程中的感受。
但是,最难熬的是过程:
努力了很久,成绩还是没有提高,他会沮丧。
晚上十点半,作业还没有做完,有两道难题还没有攻克,又累又焦虑。
看到别人都取得了好成绩,自己成绩却不好,挫败的感觉淹没了他。
每个人都需要被倾听、被理解,孩子更是如此,这也正是亲子之间形成情感联结的时候。当孩子看到你对他各种感受的认同和理解,那么他就更有动力熬过失败与挫折了。
YES>>
在他们搞砸的时候,我们要理解他们的感受,爱他们,因为那个时候,他们最需要我们的支持和爱:
我能想象,这道数学题让你感到多么挫败,但是当你弄明白如何解答时会感觉自己很棒,对不对?
我知道,你那么努力完成的作业,老师居然打了这么低的分数,你一定很灰心。咱们一起来找一找原因,是不是方法不对?
控制型教养和支持自主型教养之间的界限,有时候很模糊。一些控制型教养行为,比如没有把握好度的奖励和表扬,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积极的教养行为。在教养的路 上,我们也会犯错,就像允许孩子犯错一样,我们也要允许自己犯错。只要我们爱孩子,让孩子知道我们的爱不会因为他们表现得好与坏而有所不同,那我们的这些错误就伤不到孩子。
研究显示,最糟糕的控制型父母要么把对孩子的爱闷在心里,要么根据孩子的成败表达喜怒。这会伤害到孩子内心最脆弱的地方:最基本的安全感被破坏,害怕被父母抛弃。即便是很细微的情感疏远, 也会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我们刚刚放弃这些控制型教养方式时,心理上可能会有些不适应。但是,随着我们渐渐发现依赖型孩子的弊端和支持自主型教养的积极效果时,就会明白,所有这些支持孩子自主的教养行为,并不是什么革命性的壮举,更像是我们本该清楚的常识。
本文节选自《允许孩子犯错》一书。在这本书中,作者用80个科学策略与技能,50 个详实生动的案例,从课堂到校外,从学习到交友,从幼年到青春期到成年,手把手教家长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帮助孩子建立内驱力学习观,推动孩子自我改变,助力孩子成为优秀的终身自主学习者,以应对焦虑的当下和多变的未来。
(摘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475837253)
郑重的声明:本博客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