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年级科学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评课解放小学  齐忠辉

(2014-10-27 15:36:52)
标签:

百花奖

分类: 评课材料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评课

                                                  哈尔滨市解放小学  齐忠辉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课是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第4课的内容,总体感觉杨永东老师这节课上得比较精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课堂中教师始终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理念,把科学探究和科学知识的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巧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杨老师在导入新课时,问:把老师手中的盐和小苏打放入水中,你想研究点什么问题?以此引发学生的质疑,引出新授的课题。在探究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的时候,教师问学生:食盐PK小苏打,你想进行怎样的实验设计?经过学生的探究得出方法:同等份食盐和小苏打放在同样多的水中,谁溶解的快谁的能力强。老师又问:如果一份一份的放能不能观察出水的溶解能力强呢?50ml水中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或苏打呢?这又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处处有探索。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研讨,让思维开花。

杨老师在执教这节课时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观察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明显的了解到在50ml的水中,食盐比小苏打溶解得快。学生知道虽然有的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但是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大有小,这是物质的一个特性;另一个活动是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让学生知道固体、液体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气体也同样可以溶解在水中,因此对溶解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个环节中,杨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在对比实验中,引导学生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等,通过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丰富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充分体现了科学课的理念,科学学科的本质,那就是——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地想问题,科学地研究问题,在探究活动中,不但能加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

三、数据分析,让思维提升。

新课标指出,实验时,要注重事实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杨老师在这堂课上做得特别好。他把学生猜测的溶解食盐量和通过实验后得出的实际溶解食盐量都一一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两组数据。从数据中去发现猜测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虽然四年级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还不是那么熟悉,但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培养、训练,学生就会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思维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四、目标设定,使探究有方向

对比实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杨老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对比实验的目标和过程,这个环节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根据自主制定的学习目标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引领自己的学习,使学习方向更清楚,学习态度更主动。

五、教学风格突出

杨老师教态亲切自然,师生互动张弛有度。语言简洁,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把握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十分突出,杨老师教学环节清晰、丝丝入扣。教学过程中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这节课杨老师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尤其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课堂,主动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会了设计对比实验,拓展了关于溶解的概念,更为教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是对杨永东老师执教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课的简评。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