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评课
兴南学校 李秀云
《赵州桥》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课文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作者把说明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通过对赵州桥的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课文简洁明了,用不同数据介绍了赵州桥的特点,是学生自读、自悟、自得的一篇好课文,也是积累优美语言的好文章,更是认识赵州桥的建造特点,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的好文章。潘老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主要体现以下五个特点:
一:目标明确,设计巧妙
一节好的课只要看他的目标怎样,就大致猜出整堂课的教学。教学目标是整堂课的大方向,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是支配教学全过程。
我们清晰地看到目标中有认识字词,通过多样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画图理解“桥墩”,通过拓展补充理解“创举”,用动作演示理解“前爪抵着、回首遥望”等词语。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三自然段,通过图文结合读懂赵州桥的坚固。还初步体会过渡句的作用,进一步巩固对总分段式的认识。这也是符合中段特点,过渡句是第一次出现的,自然是初步体会。课文的终极目标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三维目标中的最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三维目标是融合在一起的,在设定中是有层次、先后的。在教学中,很多设计很新颖,很巧妙,教师引导得“踏雪无痕”,如理解“横跨”,理解好桥墩后,教师引导: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用红笔画桥洞)——随机出示词卡:横跨,这样一来,很自然地理解好词语,给人一种水到渠成之感。在教学中,读与体悟相结合,如以读促悟,体会“创举”环节,引用三个名人的夸赞来促读,促悟。这里可能会思考,学生理解那些夸赞的语言吗?不管唐朝张嘉贞称为:“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还是茅专家的称赞,个人觉得不必要理解,教师心中的目标明确通过他们诗一般的语言,促学生读文本的语言。用这些语言在学生心中埋下文化的种子,感悟精炼的语言,让学生知道这是夸赞的话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回首这些句子自然会体会。再者理解那些意思对加深文本理解没多大作用。正正好比我们喝运动饮料,知道它好,是提高我们运动能力,加速运动后疲劳消除的作用。但我们会去求解什么是碳水化合物?什么是氨基酸?
总之,潘老师正确处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紧紧抓住赵州桥的三个特点:雄伟、坚固、美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目标明确,教师适时的引导与提示,巧妙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也巧妙地解决了教材中的难点,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二:加强积累,渗透方法
潘老师教学中,提取关键词,利用每段关键词,初读环节,把关键词串联起来,概括文章内容。学习第二自然段,在段中分层标示:雄伟——坚固。还充分运用文本现有的资源,利用图片,师生合作等手段练说栏板上龙的图案,较好地利用了现代教学媒体,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图文的相结合,给学生以多角度的美的感受,为学生进一步感知赵州桥的坚固、雄伟、美观提供了很好的视觉支持,还对学生进行背诵第三自然段的指导,初步认识过渡句。
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导”、“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给了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又使学生在赏析、感悟中不知不觉地达成学习目标。
三、以读为主,重视朗读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标》对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做了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学中潘老师非常重视朗读的指导,能面向全体学生做到有所侧重,关注每一位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当有些学生朗读得不够好时,老师留给了充分的时间耐心地进行指导,使他们的朗读得到进步。如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她先指名读,接着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她告诉学生,既然是赞美,应该以自豪、赞美的语气读,接着齐读,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赵州桥的的价值。 其次,在教学第二段时,她给学生提示朗读要点,雄伟的赵州桥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同学们,请大家一起来自豪地读读第二自然段吧!达到很好的效果。
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我在想有时师生配合不默契,是不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我们可以多关注一下。预设也就是老师想的,生成就是不在老师预想中发生的意外,这好比化学反应中出现反应物中没有的物质。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那如何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就地取材,联系实际
首先,为了让学生体会赵州桥的雄伟。潘老师能借助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桥的长和宽,(如:桥长约有5个教室那么长)。其次,在认识中心句和过渡句方面,她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句子叫中心句、过渡句,而是通过提问,解释的方法,加深了认识。教学中,a、她问学生:这个自然段紧紧地围绕第一句“赵州桥非常雄伟”具体来写。像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它中心句,在这的作用是引出下文。b、赵州桥的坚固与美观分别是二三自然段的内容,作者是用哪句话把这两段的内容连起来的呢?(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咱们给这样的句子取名叫做“过渡句”。拿出笔来,就在这句话的旁边写上这三个字并引出其作用。
那说坚固指的是哪一自然段?美观哪段?你看,用这么一句话,把二、三两段串联起来,真像一座‘桥’,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过渡句,有承接着第二自然段,引出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叫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化繁为简,加深理解
理解赵州桥在建筑上的美观,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难点。对几种雕刻图案做抽象讲解是比较困难的。如双龙戏珠”,“飞龙是什么样的” 和“‘抵着’怎么讲”时,潘老师照样以分别放映幻灯片的办法和让学生自己拿出双手做一下“抵着”的动作,更加深刻的的让生理解掌握,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较难理解的语句。
课堂,是双向的沟通,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他们的思维如潮般涌动。面对种种意外生成,教师可以多等待一下,耐心倾听一点,转变“来不及”的观念,珍视学生的回答,捕捉精彩生成的契机,让生成在课堂上熠熠发光,亮丽动人;让课堂少一份遗憾,多一份精彩;让课堂因学生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不足之处:指导朗读不够。学生对赵州桥的理解认识还应及时地还原到课文中,通过感情诵读来进一步的加深。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有不当,尽请批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