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中医玄机
(二)
现代医学进步遇到的困惑!
[导言]医学越来越进步,但是疾病却越来越多;仪器越来越庞杂,但,究竟是啥病?!却——“越来越辨不清、说不明、治不愈!” 医院大楼越建越高,规模越来越大。但,得病的人不但不是越来越少了,相反却是越来越多啦!
再看看患者:不管怎么“千辛万苦”看完病,之后,大夫能开出的无非就是“那几种药”!——什么这个素,那个锭,这个地平、那个三脂——什么都能治,又什么也治不好!…吃上了过1、2个小时就没效了,一顿不吃,指标又照旧升上来...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跟吸毒一样上瘾,一辈子都“离不了”啦!
一、中医的理论基础——“天人合一”
回归天人合一的自然属性吧,回归人是自然产物的本真属性吧!我们人类本就诞生于大自然,大自然自有利于我们恢复平衡健康之法、之道!天和人具有一样的特性,回到宇宙的本体里去认识人体的疾病与健康;回到宇宙的本体里去,才能实现天人合一的状态。回归大自然,回归采自大自然的中药本草疗法…治好病,也许更简单!
二、中医五行和【黄帝内经】
中医的“五行”只是一种说法。我认为五行的意义在中医里只是个代名词而已,这和传统的五行之说差别很多。古文化里的五行是五种状态,中医的五行是一种循序。很多中医名家都用五行之说解释人体的机能,包括【黄帝内经】也是如此,说实话这是中医理论难懂的根本原因。五行有几种意思,除去五种状态,还有一种意思是五种物质的循序。【黄帝内经】里实际上是借用五行的循序,而不是五行的状态,这才是理解中医五行的根本。
【黄帝内经】还有一个容易误导后人的地方:很多中药方依据内经的说法而开药,其实这里是值得商榷的,“商榷”力度不够,要重新审视。譬如【黄帝内经】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等等,内经以气脉为主探究身体的状态,善用针灸来调理病症,或者说【内经】治疗从气脉里考虑问题。而中药是从血脉里走的,这是不同的两个路经,有关联,但不能混为一谭。
三、“气(炁)”——中医玄机之"第一奥密"!
中医所有理论都是围绕着“气”和“脉”的变化而展开。如果不能理解“
气”和“脉”这中医的两大基石(还有2大基石)的真正要义,那就没有握到打开中医之门的“两把金钥匙”!
中医的气(炁)究竟是什么?!
气在古文是“炁”,这里有三个含义。第一、是无;第二、是有;第三、是在无和有之间加一点点。似有,似无——比无还多点,比有还少点。
发明这个“气”(炁)字的人太伟大了!他是通晓宇宙一切奥秘的人,这个“气”几乎把中医所有的机密都捅开了。发现“气(炁)”这个人,如果穿越到现代社会,也是可以破解现代物理学奥秘,甚至是宇宙物质起源奥秘的人,是可以拿到“世界物理学诺贝尔奖”的人。
注意:炁的本质说的是一种推动“力”,而不是具体某“物质”。
按现代量子物理来“类比”的话,气就是能让三维液态的“血液及其中的物质”能够在“周身”巡行、运化、输送、分布起来的“运载力、疏导力、推动力”。
气在有形的世界是最难把握的,可是却又是最微妙的。气比物质难把握在于无形,气比物质好利用在于气随时可以调控变化。
中医的伟大(系统、完整)就在于它利用“气脉”的通畅,来解决人体“血脉”里存在的问题。“气脉”通,“血脉”则畅,人体就“健康”——无疾无恙。
四、中、西医,中、西药治病,有什么“本质不同”?!
1)中医的药,与西医的药,从功能和成份上就有本质的不同。
中药的成份大多不是直接作用于病灶,而是“调气”——已运载和疏通“血液供应”。气“通”了,血流“畅”了,什么治病的物质成份都随着血液送过来了,而身体五脏六腑自会如健康时一样自己治病。
而西医是看“血液”里“大样、大量”缺什么,就往血液里打什么,但成份单一。不像中药调气而通血供,血通了、血到了,啥物质都来了...而西药,当血管不畅通或毛细血管微循环堵塞了不通,那打什么好西药也送不过不去,到不了病灶...
2)中医与西医的“治病方法”,有本质的不同。
气脉一半,血脉一半,方构成完整的中医。
而西医只"治血"这一半。几乎不治气(炁)。
这有什么不同吗?!有,有很大的、本质上的不同!
【灵枢·根结第五】说“上工平气,中工乱经,下工绝气危生”,这个“气”是中医最主要的两个“密钥”之一。理解了气的要义,掌握平气、补气、理气、运气的针灸、按摩和药疗的“三套完整手法”,你就掌握了“大半个”中医了。
而中医的另一半是诊断和调治“血脉”。
气脉一半,血脉一半,方构成完整的中医。
而西医只进行血液(70%的中医血脉的含义)诊断和调理。不进行“气脉”的诊治和调理。
一个人,“气脉”足,“血脉”畅,方是真正的“健康态”!
光会调治“血或血脉”,不会调治“气和气脉”,是“半拉子”(半个)医生——许多病他都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治愈)!能治点明显的“指标”,但治“不彻底”!
要看懂中医,和学会中医,从“气脉、血脉”入手,从“气、血”双修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