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海钩沉(五):20句,300年前“地道的满族普通话”(乌拉街“海西女真”满族方言土语)!

(2022-05-30 21:03:54)
标签:

探索

健康

情感

财经

新闻

                       30句地道的“满族方言”(乌拉街话)!
史海钩沉
(五)
20句,300年前“地道的满族普通话”!
——吉林乌拉街镇(海西女真) 满族方言土语

作者:吉祥阳光3100


 史海钩沉(五):20句,300年前“地道的满族普通话”(乌拉街“海西女真”满族方言土语)!

史海钩沉(五):20句,300年前“地道的满族普通话”(乌拉街“海西女真”满族方言土语)!

 

有许多人,每次听到中央广播电视台播音员的声音后,常常会感到“心有疑惑”:“为什么东北人说话,那么像汉语普通话?!”


其实,是在384年前的1636年,东北满族(女真)人建立了清朝,并于1644年入主北京统一中国,同时把“满语普通话”也带到了的“朝堂”上作为满语、汉语2种并用的官方语言之一”长达276年之久——即今天流行着的“北京普通话”、中国普通话!

  因此,更确切的说,是现在的全国普通话,更像东北普通话


而吉林乌拉街镇做为800年前乌拉古国的国都,早期居民主体是满族(汉军旗满族),后来满汉杂居。其满语逐渐融于汉语中。

而在满族建立清朝入主北京统御中国的276年间,乌拉街的满族人中,先后出了2位皇后,16位大妃和贵妃;还有300多位王爷、9品以上官员;还有数千位以上的王爷夫人、格格...更有数以万位计的“宫廷官员”从乌拉街入驻北京城...也把乌拉街满语普通话带进了北京,带进了紫禁城...因此,北京普通话更多的“含有”东北甚至是乌拉街满族普通话的“成份”!


而今,由于乌拉街被“特殊保护的“僻静”小环境,比较纯正的满语普通话,还存活在当地的现代社会生活中


如今,有老鼻子许多)乌拉街的人才,都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融入到了其它语言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不咋么很少说满语和乌拉街方言土语啦...也不咋么很少)回家乡来看看啦!不知道你们是否还会说“乌拉街满族普通话”了?!


   今天,我把搜集的30句“地道乌拉街满族方言土语”予以探源和诠释。让游乡在外的乌拉街满族人听听“乡音”、念念故土,别把乌拉街都忘得“一干二净”啦! 家乡人民很惦记你们,祝你们幸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多多“建功立业”!

 

01-拉  拉:拉拉为满语音译,意译为黏。


  如“拉拉土”为黏土,“拉拉饭”为黏米饭的意思。

  游子们,你们可还记得小时候过年“啃”过的——用乌拉街“大黄米”做的“粘豆包”吗?!


02-卡巴拉:“卡巴”在满语中是一对的意思,原音为“搽不虾拉”。

  这在《吉林通志》《永吉通志》中均有记载。引申为树干、树枝的分叉处,也叫“卡巴拉”、“卡不拉”。


   而用这种“卡巴拉”直接做成生活、生产的工具,这在乌拉街旧时的居民家中比比皆是。例如打场用的两股木叉子、筛子架,用于大井中打水时勾水桶梁的“井勾子”,勾起窗户上扇的“窗户勾”,饽饽筐勾,烧火棍,儿童游戏中的高跷腿、弹弓子把等等,都是选用了不同形状树木的卡巴拉

 而此词还进一步引申为一切分叉的地方。如人两腿和裤子的上夹裆地方,就叫“卡巴裆”,树枝与树干的分开处,葱叶与葱杆间的葱裤部分,都可称为“卡巴拉”。


03-呼落吐:满语,小高岗地之意。


  乌拉街的弓通,原名就叫呼落吐,因为当年建村时的地点为一个小岛的高岗地,周边有水环绕。在村中若是挖一个菜窖,菜窖的底部,与窖外的路一般高,可知这个小高岗在这环水之地特征多么突出。


04-喝  咧(喝喝咧咧):源于满语,唱的意思。


  满族人喜唱,如满族传统民间文学说部,就是边说边唱,萨满在祭祀、烧香时的神辞也是用说唱表现的,再如丧葬中人们对死去亲人怀念的哼唱,以及悠孩子的摇篮曲,儿童游戏中的儿歌等等。这种唱不是纯粹的唱,是伴有哼哼的喝咧,也说成是喝喝咧咧,

   满族民间音乐的喝咧调,基本源于此,喝咧调是半诵念半唱的声调。


05-察  拉:察拉系由契丹语转为满语的,又由满语转为方言,这在《奉天通志》中有所说明,也可写成“查拉”“碴拉”。

在满语中,“察拉”为勇敢的意思,这个词在乌拉街还有如下的意思:

(1)形容人除了勇敢,还敢于说、敢于做,办事果断,风风火火,作风泼辣,如:“这小媳妇,可察拉了,在铲地时孩子生了下来,自己就把脐带给咬断了。”“那是个察拉角色,十多个案子,一上午就审完了。”

(2)形容一些不容易吃饱或不容易消化的食品,如“几盘点心,简直就是察拉货,小孩子们一抢就光了”,“馇子条是察拉货,吃多了要肚子胀的”。


06-拉  忽:也写作“喇呼”、“喇和”、“邋忽”、“拉胡”,满语原意“谓遇事疏忽”,粗心大意,也有忘掉和丢三落四的意思。

   如:“这样大的事、他都给忘了,真拉忽。”“哎,他这拉拉呼呼的毛病什么时候能改呢?”


07-哈  什:这里现在仍称仓房为哈什,满语。

   一个富裕点的三合院,一般东厢房的上三间为哈什。旧时哈什可住伙计,也可做仓库。

   乌拉街人流传一句外地人给总结的顺口溜:“仓房不叫仓房,叫哈什;答应不说答应,叫嗯哪;睡下不叫睡下,叫趴下;一段不叫一段,叫一骨节”,说的就是乌拉街的一些方言。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那里读书,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这方面的群众教育。


08-嗯  哪:也做嗯啊,满语“答应”的意思。

   如:问“你吃饭了吗?”对方答“嗯哪”,意思是说吃过了。


09-兀  突:也写做“温突”,口语为兀拉巴突、兀里巴突,原为满语,意指“水不热不凉的那种温度。

   ”如:“兀突水”、“温突水”,流传日久,又有了模糊不清、不清爽、不清晰不温不火的意思,如:“他是个二乙子,说话不清楚,兀拉巴突的。”“这事不能就这么兀拉巴突地了事,要有个说法。”


10-秃  鲁:满语,也写做“秃拉”,原意为“事不履行,约不践言曰秃鲁”。

  就是说,已经定好的事,说话不算数了,不去兑现自己承诺过的事。如今,除原意外,还有如下的意思:

  一是布、布制品、棉毛制品的边缘因磨损而松散开,如“这件毛衣秃鲁边了”。

  二是脱落,如“你衣服上的扣子都秃鲁没了”。

  三是在水中蘸一下、洗涮一下的意思,如“洗衣服要搓透,不能秃鲁两下就完事了”。

  四是办事不成,如“他们两家的亲事算是彻底秃鲁了”。用原意时,也说成“秃鲁扣”,而“秃鲁扣”又可指绳子打结时,没系紧而松开了。又可引申为“秃拉反帐”,形容不整齐、反悔,也可做“秃拉光叽”,形容光秃秃的,口语中还可以用做词尾,如形容人说话啰唆为“提拉秃鲁的”,吃东西既快而又不利索,“他吃面条,提拉秃鲁就下肚啦”。“幔杆子上挂着的衣服提拉秃鲁的”。


11-杵  子:手攥成拳头状,叫杵子,用力向前打去,叫“打他一杵子”。

  此语源于乌拉街这地方的两种用具,一种是墙杵子,乌拉街用土打墙时的一种木制工具,六尺左右长,中间圆形刚好用手握住,两头各一尺半长,扁长方形,头上削成斜面,在土打墙时用于杵实墙板内边角上的土。另一种物件是木材制做的在做粘豆包的“豆馅”时用的“豆杵子”——二尺多长,一头为圆马蹄形,有斜面,一头为细圆把,用之捣烀、杵烂豆馅——用于烀好的小豆馅下大酱用的黄豆瓣。

   这两种工具使用时均为向下“杵”,所以打烂人时说的杵子就与其非常形象,尤其和豆杵子相像。

  另外,日常人们把打架时握紧的拳头,称为“杵子”。如“你就挺着在那里挨他的杵子呀!”


12-还愿的:也说“还大愿”的,意思是该死的。

   因为这地方满旗、汉军旗满族均有烧香还愿的习俗——因为什么事,或如老人的嘱托或因家中某人有病久治不愈,而向天、向神许愿。如果许愿的事成了,则杀猪还愿,表示对天对神的敬谢。

   许愿后要还愿就要找一头“纯黑毛公猪”——留做还愿用。而这还愿的猪是早晚要杀的,所以长辈骂晚辈或平辈之间相骂,就说——“你个还愿的”,“你个还大愿的”。意思是你早晚得死。


13-砬子:凡桶类物可称为砬子。如薄铁桶,称为洋铁砬子;酒桶,称为酒砬子,山岗上石头竖着围起的石碓,称为石砬子。


14-年纸单子:意指长而又杂乱无章的记事纸条。

  如:“他的作文,像个年纸单子,又臭又长”。

  旧时当地人过年前,都要上买卖家(店铺)买过年的东西,事先将所买的东西写在一张长纸条上,想到什么写什么,因而显得杂乱无序,又因要买的东西很多,故纸条很长,到买卖家买主和店掌柜的品茗闲唠,伙计们按年纸单子点货打包,是忙年节中的一道风景。


15-呸:源于满语,“叽诮人之辞也”。

  说时尾音多拉长音,有人说的同时要吐一口唾沫,表示不屑一顾的样子。

   多发生在两人口角或争论时,或对某人做的某件事不服气时,含有讥诮、轻蔑、不佩服。如:“呸---,看你那德行吧,孩子也好不到哪儿去”。


16-插  车:亦写做“查车 ”,意为迎头碰到一起的意思(也称查住了,此语源于当地的婚俗。

  满族及汉军旗人结婚的正日子那天,女方的送亲车从“打下处”出发,而男方的迎亲车从新郎家出发。半路上迎面遇到一起,就叫“插车”。这时互相致礼及问候后,新娘的娘家哥哥要将新娘抱上迎亲的车上或轿子上...后来汉族也沿袭了这一婚俗。

  平时口语中查车的意义,就是车多,挤到一起、错不开车了(也称查住了。还有当很多事情都赶在同一天或同一段时间内而安排不开时,也称“事儿都查住了”。如“后天你要请客,可是我们家那天也有客人来,这不插车了吗,我大概是去不了啦!”


17-撇  拉:源于满语,满语谓碟子为撇拉。后来方言中称圆口的、圆周不圆有歪斜状的器皿,如“撇拉碗、撇拉盘子、凳子撇拉腿”。


18-素  待:原文写作“苏单”,也有写作“疏淡”。语源为满语:“苏单远了也”。

  而今较原意有了延伸,一是亲友不经常来往称“疏淡”了。

   二是招待不周或饭食不好,多为主人的谦词,如“没有啥好吃的,都是自产的,素待了”。


19-憋  性:意思憋憋其人性子,减减锐气和火气,锻炼其耐心的意思。语源为满族的婚礼习俗。

  是当新娘子的喜车或喜轿到新郎家门前时,要在门前停一会儿,不让新娘子马上进屋,意为憋憋新娘的性子,看其定性如何。

  如:“这孩子,毛手毛脚的,把他锁屋里一上午,好好憋憋性。”


20-哈  拉:语源为满语,原意为肉变质了。确切是指肉、油、油性食品,因受热或放置时间过长而变质后,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油腻气味。

   如“这坛子荤油,烤油的时候没放盐,过了夏天就哈拉了”。


   另外还有“哈拉皮”一词,指兽、畜腹部的肉皮,难以切割,煮时又不易烂,寓意指人滚刀肉,不讲道理,听不进别人的道理。如“那个人是有名的哈拉皮带板筋,不进盐酱、不讲理,谁说跟谁来”。


21-熟皮子:原意为鞣制畜兽皮革的过程,现多指大人打小孩子。

   皮铺中的师傅为使一张畜兽的皮子制成革,需要刮毛,去腐肉,用石灰水浸泡、捶打等多道工序,都是对皮张进行收拾...

  而父母教训自家的小孩子打他时,主要打的是表皮,故此就顺理成章地叫做“熟皮子”。

  如“好好在家写作业,要是不听话,等我回来给你熟皮子”。


22-特特拉拉:原语音为特特塔塔,今亦写作忒忒拉拉。满语指做家务不整洁、不利索。

   如“那家的小媳妇自己打扮的还干净,可是屋子里却是特特拉拉的”。


23-扎咕:也有写作“扎孤”的,原为“满语治理也”,即诊治疾病。如“你这是小病,扎咕扎咕就好啦”。

  现在除了保持原意外,增加了一个“打扮”的意思,如“她把她的小姑娘天天扎咕得漂漂亮亮的”。


24-唱喜歌:意为只说好听的话。

  这原本是满族秧歌中的一个节目——当秧歌队到各商户及各家拜年时,都要唱上一段吉祥、喜庆、祝福的话,叫唱喜歌。开头大多以“一进大门抬头观哪”,或“一进大门两眼溜呀”为首句,然后现场编词...拜年、祝福的话。

   现在这个词还有过分只讲说好成就、不实事求是的意思。     

  如“你别净上我这儿来唱喜歌,等工作结束再细查一下”。


25-钻头不顾腚:指人办事毛毛楞楞,顾这边不顾那边的意思,源于旧时上山撵野鸡。以前乌拉街地方雪很大,野鸡也多,一场大雪下来以后,白茫茫一片大地,雪地上几乎没有野鸡可吃的东西。

  趁它们虚弱,人们就外出撵它们,野鸡一次只能飞几十米,就得落地,人们在四周撵上几次,它们就飞不动了,然后一头扎在雪堆里,把尾巴(屁股)、身子都留在外面,任人捕捉,于是就有了“钻头不顾腚”的说法。

   如“办事得有头有尾,有条不紊,不能丢三落四、钻头不顾腚的”。


26-排插:有写作“拍萨”,“排叉”,口语为 “排叉子”,似以“排叉”更为恰当。语源于满语,意为隔板、挡板,主要指炕头与灶台的间隔板,也指连二炕上的中间隔板。

  乌拉街老民居上房三间的话,一般在举行祭祀和烧香活动时,屋内就显得窄巴,若是五间、七间时,一条炕上要住几辈人或几伙同辈人,于是他们将靠近灶台的隔墙就用活动板与外间隔开,祭祀烧香时拿开,使屋内空间加大。而五间房、七间房的炕就更长了,叫连二炕或连三炕,每一间中用活动隔板隔开,晚上安上,白天或全拆开或拆三分之二,留三分之一高,一迈腿就可过去,不耽误来回走动,又少拆几块板。此板也有叫吊挡板的。吊档板白天可吊起来,晚上放下,吊挡板有的长度同炕,有的与炕沿同长,二尺高。  

  如今,已经很难再见到满族(古肃慎)人还这样做了。而现在的朝鲜族(古时的高句丽)却还保留着这样的建筑传统(他们在此地生活过)。而他们之间不知道究竟是“谁继承了谁?”的习俗。


27-卡了器:卡,方言又读洽(qià),故又写成“洽拉器”或“恰了器”、“萨拉器”。语源为满语,满族萨满用的一种打击器。

 主要用于祭祀请神时击打,类似神行走的脚步声。该器系用绳结成的两块木板片,结法如现在的竹板,个别也有用三片木板的,可一手拿一个,让两个木板自己击打的同时,两手的“恰了器”再互相击打,发出啪啪的声音。后来发展成乐器,在歌舞中使用,现在是乌拉街满族大秧歌的主要打击器,在《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上明确规定为长1.15尺,宽0.2尺。在民间祭神祭祀烧香活动中,在杀猪的时候,也由萨满拍打着卡了器,在前引领着杀猪的活动。


[转载]史海钩沉(4):30句,400年前“地道的汉语普通话”(乌拉街“满族”方言土语)!

28-哈拉巴:语源为满语,原为儿童游戏用具,初使用猪的肩胛骨也叫琵琶骨做成。

  杀猪时将其取出剔净肉、晒干,其形如半展开的扇子,尾部细而有柄,正好用手握着,也可在上部两端钻眼,系上制钱或小铜铃,摇晃使之响动,也可互相拍打,用于儿童自娱或逗幼儿玩耍。

  现也有用牛肩胛骨的,牛骨大些,适用于大人在扭秧歌和歌舞时使用,如满族大秧歌中扮“傻柱子(满语克里突一角,即手拿哈拉巴骨,在场中蹿扭(逗人乐)。

   世界著名的商朝“甲骨文”,有相当一大部分是

 

用牛的肩胛骨(满语叫哈拉巴——也许商朝人当年并不称“”骨文,而是“”骨文,或“哈拉巴卜辞!)



                 [转载]史海钩沉(四):20句,300年前“地道的满族普通话”(乌拉街“满族”方言土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