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转载
(23)
M国为什么要“扼杀”阿富汗?!
——原文标题:“阿富汗”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作者:我们爱历史 编辑:杨 光
一、阿富汗,人类“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咽喉”枢纽!
这个被中国史料称之为:“高附”的喀布尔,曾经是东汉强邻“贵霜帝国”的重镇。但它却也有着“所属无常”的命运。当时正是“天竺、罽宾、安息三国”眼中的“肥美羔羊”——重点“争夺的对象”! “兵家必争”的残酷命运,在中国史料里就做了注脚:是三国“强则得之,弱则失之”的通往东方的“咽喉宝地”。
一)对于眺望和探索世界的中国古人来说,“阿富汗”是他们最早看到的“人类文明”之光的指路“明灯”。
《后汉书》曾以简约的笔墨,最早“向东方的中国(原)人”介绍了阿富汗的历史和他的名城“喀布尔”的历史。
因此,阿富汗,又是中国人探索域外人类文明“地理大发现”的重要路标——
西汉武帝年间,名臣张骞“出使西域”,他在位于今天阿富汗境内的“大夏国”(有历史学家认为此地就是中国苦苦寻找,却至今无果的华夏5000年历史开篇的“夏、商、周、秦、汉….”的第一个文明朝代“夏朝”的所在地!)集市上,吃惊发现了来自中国蜀地的商货(注:在秦朝以前,“蜀”地还是蜀国之地,还未纳入中国版图)。在这个远离长安上万里的地方,蜀地的货物是怎么“飞”来的?当地商户告诉他,这些商货是“从印度地区”贩运来的!张骞立刻判定:从蜀地出发经印度,一定有一条中原(国)人所不知道的全新的商路。
:阿富汗——点亮“华、夏文明”的“灯塔”! [特别转载](三十一):阿富汗——点亮“华、夏文明”的“灯塔”!](//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阿富汗——点亮“华、夏文明”的“灯塔”! [特别转载](三十一):阿富汗——点亮“华、夏文明”的“灯塔”!](//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阿富汗——点亮“华、夏文明”的“灯塔”! [特别转载](三十一):阿富汗——点亮“华、夏文明”的“灯塔”!](//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于是接下来,汉王朝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打通了西南夷商道,中原与西南大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紧密。而以“成都”为起点,经印度进入中亚的“西南丝绸之路”,即中国古人笔下的“蜀身毒道”,也从此进入了黄金时代!——精美的蜀锦、乃至中国先进的冶铁等工艺,沿着这条道路输出,作为“蜀身毒道”起点的成都,更成为文学名家左思的《蜀都赋》里,那“邛杖传节于大夏(阿富汗)之邑”的国际化都市。
二)对于古代中国对外交往史来说,阿富汗,更有着“桥梁和枢纽”般的特殊意义。
其中,有着“桥梁”价值的,就是著名的“瓦罕走廊”。
——这个中阿边境的“要道”,当年更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恰恰是当今M国要“扼制”Z国通向西方而崛起的“咽喉”地带!——迫使Z国的“新丝绸之路”不能经阿富汗、喀布尔畅通西亚而直达欧洲!——要么向南绕道“巴基斯坦”,要么向北绕道“俄罗斯”!)。
其实,早在唐朝之前的东晋年间(早于唐朝300多年前),中国僧人“法显”就沿着这条“走廊”来到过印度,完成了“取经”大业(比唐朝玄奘去西天取经早300多年。)。一路跋涉的他,也记下了当时“瓦罕走廊”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人骨以标行路”的恶劣环境。穿越喀布尔、阿富汗的这条“要道”,在那时还在存在着。
而过了3个世纪以后,当大唐高僧玄奘,踏上这条“瓦罕走廊”,朝着“西天取经”的大业奋勇前行时,他所看到的景象已经大不同:他看到的不止有丝绸之路上繁荣的商旅,还有阿富汗当地多种语言文明的交汇,那时的坎布尔“书以横读,自左向右”(汉字习俗)的文化习惯,那“货用金银等钱”的繁荣商业“景”况,都被玄奘记入了《大唐西域记》里。
直到今天,《大唐西域记》,依然是我们中国人“研究”阿富汗历史的重要资料依据。:阿富汗——点亮“华、夏文明”的“灯塔”! [特别转载](三十一):阿富汗——点亮“华、夏文明”的“灯塔”!](//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与这“取经”大业相呼应的,更有各种“奇货”。
——《唐会要》记载:中国境内最早的鸵鸟,就是唐高宗永徽元年吐火罗(阿富汗)的使团送来的“高七尺……日三百里”的“大鸟”。
来自阿富汗的商队不但在中国大量收购丝绸,也带来了皮毛、马匹、香药等宝货。
二、阿富汗的特产:青金石!
经验世界的敦煌壁画中的“灿烂的蓝”,就是青金石制的颜色。
青金石,在中国史料里,又被叫做“金精”“蓝赤”。是公认的名贵宝石。在中国历朝历代都需求量极大。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制作戒指的材料,也是绘制敦煌壁画时的重要涂料,在清代时更是制作官员朝服顶戴的材料和祭天的用品。
这些青金石,来自于西域各国的贡品与不同商队的商品,但主要的产地,都是在阿富汗的东北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历代一场场盛大的典礼,以及一件件精美的饰品甚至官朝袍服,都与“家里有矿”的阿富汗,有着不小的联系。
:阿富汗——点亮“华、夏文明”的“灯塔”! [特别转载](三十一):阿富汗——点亮“华、夏文明”的“灯塔”!](//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阿富汗——点亮“华、夏文明”的“灯塔”! [特别转载](三十一):阿富汗——点亮“华、夏文明”的“灯塔”!](//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三、阿富汗的历史名城:“赫拉特”
作为一座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赫拉特”,曾经被誉为“每跨出一步就会踢到一位诗人”的文化圣地!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阿富汗战争里,这座名城曾被炸得“形如月球表面”,遭受了残酷的“文明浩劫”。
:阿富汗——点亮“华、夏文明”的“灯塔”! [特别转载](三十一):阿富汗——点亮“华、夏文明”的“灯塔”!](//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而在明代的历史上,这座被中国史书称为“哈烈”的城市,也有着别样的意义。
公元15世纪初(500年前),赫拉特,曾经成为了帖木儿帝国的“都城”。
而在中国明朝永乐皇帝在位时,来自明朝的使团曾多次访问赫拉特。明朝外交家陈诚留下的文献作品里,也详细记录了当时赫拉特的许多风俗,比如“多植果树”“广种果园”的景象,以及名为“巴咱儿”(巴扎)的集市,和“七日一集”的贸易习俗。为现代各国学者研究阿富汗的历史,提供了无比重要的参考。
影响更深远的,还有明朝使团带来的各种“中国制造”,其中各种精美的“漆器”礼品,更深深影响了阿富汗的漆器手工业。于是十五世纪起,在常会“踢到诗人”的文化名城赫拉特,出现了一种带有中国风格的清漆书封,这种书封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戗金工艺,主要用于装饰保护名贵藏书。其图案纹样更是鲜明的中国龙纹、凤纹、麒麟。这种中国风格的“清漆书封”,是那时赫拉特贵族们疯狂热爱的珍品。
而从十五世纪末起,“赫拉特清漆书封”传入意大利,便迅速风靡欧洲各国。清漆书封上的“中国图案”,也被当时欧洲人称为“波斯图案”。十五至十六世纪里,清漆书封曾在西方多国“掀起热潮”,被当做贵族往来时的名贵赠品。直到十七世纪时,随着中国沿海贸易的繁荣,它的地位才被正宗的中国漆器取代。
四 、而对于无数中国文物迷来说,仅仅在几年之前,“阿富汗”还意味着深深的文化震撼。
阿富汗漫长的战乱,也令阿富汗的文物古迹,遭到了惨重破坏。曾经收藏了十万件文物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也一度面临生存危机。21世纪初美国出兵阿富汗后,阿富汗的动乱仍然在继续。于是从2006年起,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启动了“世界巡展”活动,在美国、日本、意大利、荷兰等多国巡回展览,说是展览,其实就是避难。
2017年,这场展览还来到了中国,在北京、敦煌、成都、郑州等地陆续举办展览活动,中国观众对这些文物和文化充满了“火一般的热情”!——仅展览的头三个月里,中国观众就达到了五十多万人次。无论是那“彩绘玻璃杯”,还是“纯金王冠”,甚至各种多姿多彩的黄金壶、山羊雕像,都让中国观众连呼过瘾。好些人更发出“闪瞎了眼睛”的感叹!许多人第一次意识到:阿富汗,这个我们身边多灾多难的邻居,却有着早于“中华文明”的“辉煌”过往。
而在当时,很多中国观众也呼吁说“多展出一阵,等局势好了再回去”。而《北京青年报》的一句话,更让人感慨不已:“我们也曾经经历过这一切,所以我们知道这背后的痛苦和屈辱”。
而此时此刻(2021年8月20日),M国正在撤离阿富汗,正在逃离喀布尔!此刻重温这些文物背后诉说的辉煌文明,再看看眼下的阿富汗。我们看到的是两个邻国在漫长的历史交往中,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历程!
这一刻,相信许多人都在心底祝愿:阿富汗,快点恢复和平、安宁,快点“好起来”吧!
:阿富汗——点亮“华、夏文明”的“灯塔”! [特别转载](三十一):阿富汗——点亮“华、夏文明”的“灯塔”!](//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阿富汗——点亮“华、夏文明”的“灯塔”! [特别转载](三十一):阿富汗——点亮“华、夏文明”的“灯塔”!](//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