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东方时空V010瞭望特辑
东方时空V010瞭望特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650
  • 关注人气:1,4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特别转载】(十九):清明为什么要“回乡祭祖”扫墓?!(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答

(2022-04-10 21:17:37)
标签:

转载

    【转载】《史海钩沉》(十九):清明为什么要“回乡祭祖”扫墓?!(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答案)



清明为什么要回乡扫墓?!
作者:共/产/党/员

        清明节“回乡祭祖扫墓”的风俗,在中国流行有几千年的历史。这可能在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就有的习俗。
      但是,为什么要“祭祖扫墓”?又为什么要“回乡祭祖扫墓”呢?!
    为什么叫“清明节”呢?!清什么?明什么?
     恐怕未必有多少人能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简称“清、明”了。
                                    
01
站在这里,方知很多

  记得年幼,每逢清明,爷爷都要带上我们几个小孩去扫墓。山草野径中的坟茔里,葬着爷爷的爷爷、爷爷的父母——虽然我们素未谋面。
     而那时,我们总能碰到达伯,两家亲人的坟茔紧挨着。他是家中独子,早年赴外省高校任教、娶妻生子、事业有成。十多年前,父母双亡后,他基本不回乡过年了。唯独每年清明,不远千里,总得返乡。虽然他也已步履蹒跚、双鬓斑白!
       去年清明,我返乡给爷爷扫墓,又碰到了达伯。我颇有疑惑:“您年纪也大了,为什么每年还要坚持回乡扫墓呢?”他回答说:“侄子呀”他站在他父母的坟前“人这一辈子,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

                                          
 02
人,真正死“经3次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人的一生“会死亡3次”:
      第一次:是断气的那一刻,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是肉体死亡;
      第二次:是举行葬礼的时候,从这一刻起,你的身份、地位、职位,将会从此在这个世界上被抹除;
      第三次:是这世界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的死亡。从这一刻起是真正名誉上的死亡——从此以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知道你,曾经来过这个世界,曾经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走过几十年的人世间的一生...

      扫墓途中,爷爷肩扛锄头、手拎祭品,边走边讲祖辈的陈年往事——他们如何来到这个山村;如何遭遇乱世如麻;如何遍尝人世苦楚;如何艰辛创业起家;如何不幸离开人世...年年讲、年年复,一遍一遍,永不厌烦。
     因与祖辈并不相识,小孩们自然谈不上感情,也没什么哀愁。反倒因为扫墓这种肃穆庄严的满满仪式感,觉得好玩、新奇、兴奋。
    而每次扫墓归来,爷爷总要意味深长叮嘱我们:“我讲的这些古啊,你们要牢牢记在心里”。而我们,总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如今,爷爷早已作古。他讲的那些古,我也早已忘却。唯有和爷爷生活的点滴,竟恍若昨日。当听到《寻梦环游记》的主题曲《remember me》响起时,我想起了当年爷爷叮嘱的话语,男儿泪“竟然夺眶而出”,泪如雨下...

                                              
 03
一生都在回答的“三大终极哲学”问题

  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是哲学的三大终极之问。

1、我 从哪来?!

     静立茔冢默然,你便会追寻到这个答案。你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源。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这就是融入血脉中的眷念,是我们的来处。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国学大师季羡林6岁离家求学,90高龄还回乡扫墓,扑通一下跪倒在父母坟墓前,不住地磕头。回京后,他写下长达2.4万字的《故乡行》,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您的身旁!”

      去年清明节,90高龄的新疆老人赵宝学坐着轮椅去给父母扫墓,“我今年九十岁啦,岁月不饶人,也不知道还能再来几次,来一次就少一次了”,老人伸手摸了摸墓碑...

      慎终追远、归宗溯祖,是族谱上一页页一排排泛黄陌生的名字;再远,是华夏民族、是尧舜禹,是元谋人、是山顶洞人,是非洲大陆几只古老的猿猴,是浩瀚星辰里的一块陨石里孕育的生命之源! 

                                                  
 2、我 将到哪里去?
 
      静立茔冢默然,你同样会得到答案。草长莺飞,清明有雨。万物灵长,有生有死。   
       唐伯虎《桃花庵歌》“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红楼梦《好了歌》也唱:“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不管是谁,多么伟大,这世间终将忘记你的存在,“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样一想,很多事自可淡然、豁然、悠然、乐然、坦然。
   
      清明时节,教我做人。
      清洁、清廉、清净,无非一个清白;
      明事、明礼、明法,无非一个明白!
      清白明白之人,自有清风拂面涤心,自有明月皎洁般的真善美。  
       红尘滚滚、功名利禄,如果过于执着、拿不起放不下,为权、为钱、为名、为情黯然神伤,不妨清明时分去扫墓——面对丈方土丘,亦或置位方尺,自有另一种答案,即使帝王将相,也不过如此,会让人心如止水、超然物外!——清爽做人,清白做事,足矣!岂能事事如意,但求一生无愧己心!

                                         

3、最后回答:我是谁?!

       当你真正明白了:我“从哪来、要到哪里去”,“我是谁”自然就会:豁然开朗!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你是人子(女),你是人父(母),你是人夫(妻),你是华夏血脉,你是人类赤子。 
      难怪有人说,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   
      来到这世间,你安,拥有自己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 要珍惜和父母子女的缘分,“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漂泊在外,记得常回家看看,“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要珍惜夫妻之情,“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要珍惜身体、时光和朋友,惜缘惜福,知敬畏,懂感恩!”   
      清明是责任,更像一种精神。 
  
       我有一同事,每年清明回乡,一定要带上自己的小孩。祭祖之时,全家人肃然默立,他会将早已写好的祭词朗声诵读。那一刻,天地和时间同时静止,小孩竟也沉默。他说,这种难得的经历,让小孩慢慢知晓了血脉的延续,懂得了生命一代代传承的使命,体味了责任、礼仪和感恩,这比言传一百遍更有效。潜移默化、身体力行之中,小小年纪的他,深深领会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这可能也是岳姓族人非要去杭州忠烈祠,两岸三地非要去黄帝陵,人民群众要去烈士陵园的原因吧!家国情怀,也寄寓于这清明的一跪一拜的祭奠之中。 
  
      没有谁是一个孤岛。当你将自我置身于宇宙中,置身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时,你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方位! 

                                                04
将来“清明节...是否该被取消”?!

       有人说,清明是一种迷信旧俗,我不赞同;
       有人说,清明是一种浪费形式,我不赞同;
      有人说,距离太远,干脆在网上团购300~500元一次的扫墓服务,我不赞同。
       很多人,琐务缠身,无法返乡。但请记住,如果有条件了,即便人在天涯鬓已斑,也定要多回乡扫墓,回一次少一次!
      实在没条件,心底亦可过清明,毕竟,装在心里胜过一切。耳畔不由得又响起达伯的话:

     “人这一辈子,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来,将向何处去!”
    可曾想过否:几百年后,会不会有人也站在这里——为我祭拜、为我扫墓吗?!

      梨花风起正“清明”,今年您打算“回乡扫墓吗?!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