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2014-12-03 06:25:54)
标签:
教育 |
乡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作为具有人文性质的美术教育,承载着发展与传承乡土文化资源的重任,引乡土文化之活水,汇美术教学之资源是美术课堂不懈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乡土文化
教学中,我们常常感觉到美术教科书中的资源非常有限,甚至过于经典。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引导他们把身边的艺术资源开发利用起来,融入到美术课堂,点燃学生创作的兴趣与激情,是需要每一个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思考、研究的课题。
一、家乡历史名人
在家乡漯河的历史上曾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风流人物,爱国知府:陈星聚、文宗字祖:许慎、刚正廉士:范滂……这些历史名人犹如家乡夜晚天空中闪烁的群星。在美术教学中,我设计了家乡名人美术综合实践课,让学生搜集家乡名人资料,开展《讲家乡名人故事比赛》、《纪念许慎》水墨画写生创作,设计宣传画《家乡,我为你自豪》。让学生在搜集,整理、讨论、演讲、绘画、设计等一系列美术活动中,了解自己脚下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树立起应有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家乡的历史文物
漯河历史悠久,早在8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以贾湖遗址、小商桥、三绝碑及授禅台、许慎墓为代表的190余处文物古迹,处处博大精深。在教学中,我将这些地方的建筑拍成图片,做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提高学生的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为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还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发到实地考察、写生,
三、家乡的美丽风光
1、美丽校园
学校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许多植物在我们的学校基本上都能找到。我设计《徒手画校园》,让学生在校园采取素描、线描、蜡笔、水彩、钢笔、淡彩等多种形式写生。一节课下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学生那一幅幅形式不一而又流露自然感情的画面上表现出来。学生把画贴在班上,大家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在画展中相互观摩,相互点评。既提高了绘画的技法,也增加了友谊,更增进了对自然对学校的热爱。合理地开发利用校内资源,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校园环境有机整合,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美丽自然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处,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这里村村有特色:一望无际的桃园、一排排草莓园,一片片桑葚园、西瓜地丰收,辣椒田映红了天,晚秋黄梨甜心坎,还有品种多,质量优的天翼科技园……我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开展《最美村庄》美术活动:
1、欣赏•评述之图片展篇
2、造型•表现之记忆画篇
3、设计•应用之实物秀篇
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图片欣赏课上,学生竞相解说介绍,绘画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有《巨大的蔬菜园》、《我爱吃的蔬菜》、《爷爷的办公室-----村委会》、《最美新农村》、《婚礼宴上》、《热闹的草莓园》、《我家的西瓜甜》等。实物秀上学生收集了各种蔬菜的标本进行大胆的艺术尝试和创新,有的用玉米棒组成了“地铁一号线”,有的用黄豆合作连成了一条金灿灿的“中国龙”,也有一些爱美的女孩们用各色果实作出了漂亮的装饰品,用毛线与果实制作的项链有疏有密,具有浓浓的中国味道。活动拓宽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挖掘本地自然材料美的意识和能力。
每到秋季,我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玉米的地里去刨挖玉米根。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认真观察、积极想象,将手中的普通玉米根,因势象形,通过简单的修剪、切削、组合、制作出一件件或夸张,或写意的传神作品。如,质朴的花篮、机警的刺猬、行走的骆驼等等。通过不断摸索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现已逐步形成系列,如:“玉米根艺”、“玉米衣造型”、“废树枝盆景”、“鸡蛋壳工艺”等。这些土生土长的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深深吸引了每一个学生为之探索、追求,更丰富了美术课程的内容。
四
2.传统节日
3.寻宝。
一把老葫芦,一双虎头鞋、一片古遗址瓦当、一块古建筑残砖、一只彩陶花瓶、一张年画……当每个孩子把一件件家里的宝物汇聚在课堂的时候,课堂俨然像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这样的活动,是让他们认识民间美术一种最直接的途径。我经常引导孩子在旅游中带着一双发现民间美术的眼睛,随时收集、记录蕴藏在民间的艺术:那里有画栋雕梁,有石刻砖雕,有威武的门神,还有神秘的佛像……让孩子在旅游中去探访东方文化之源,追寻中华民族之根,解读华夏八千年历史文化的奥秘,把生活变成我们美术教学的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