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山白石山的传说

(2014-12-04 13:59:20)
标签:

育儿

分类: 四年级

四、莒县浮来山有三峰

莒县浮来山有三峰,浮来、佛来、飞来三峰组成莲花座。名字很奇怪,必定有它的来历。的确,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都说老莒州这地方,在很久很久以前是片汪洋大海,这个说法可信,要不,浮来山上的石头里怎么还会有水生小虫化石呢!传说那里,凡是游到这里的神仙,都看着莒州这地主物华天宝,一旦汪洋消退,会呈现一片肥沃的平川,将是人类的文明之源。
这一天,东海龙王扩建龙宫,嫌旁边的一座山碍事,想把山挪个地方。猛想起莒州虽是宝地,但缺少山峦点缀,何不将此山挪至莒州,再将那里的水收回东海,让人类在那里繁衍进步,开创文明。想到这里,便命一老龟驮上这座大山,漂浮到莒州。山刚刚放定,就听山上有一童破口骂龟,老龟好生奇怪,便爬到山坡上想看个究竟。等来到山坡上一看,原来是龙王三太子在山上玩银杏果,老龟没发现就连太子也驮来了。老龟说:“你别急,我再把你驮回去。”说完,太子坐在龟背上,又被驮回东海去了。老龟回禀龙王:“山已安好。”东海龙王面对莒州,只用鼻子一吸,莒州的水没了,果然是一片平川。一座山孤立在这片土地上,因为它是从水中漂浮出来,所以人们叫它“浮来峰”。后来山上出了一棵银杏树,这是三太子玩银杏果丢掉了一粒出的。这棵银杏树以后长成大树,年年结银杏果,为人们享用。
   再说南海观音一日出游到莒州上空,看见东海龙王为这人杰地灵赐了一山,大增了莒州的光彩,可惜只孤立一山,风淡景浅,我何不再赐一山相依,使其锦上添绣,也算我一功劳。说办就办,回到南海,交菩陀岩下一秀山召来托在手中,送往莒州,依浮来峰北侧放定;顺为山峰由佛地而来,故称“佛来峰”,为凡人世代流传,并点一寺院,后叫定林寺。
名山好水并不是一日形成。又一日,八仙云游来到莒州,见浮来、佛来二峰不翼而至,为莒州确实增色少。议论之间,那铁拐李抬高声音说:“人说八仙神通广大,到处为民造福,可这里所造山景却没有我们的份,咱蓬莱仙山多得很,我们移来一座,为莒州做点奉献,不是很好吗?”那七仙欣然同意。那铁拐李挥动拐杖,口中念念有词,只见一座山峰飘飘从蓬莱飞来,稳稳当当地靠浮来峰以南落了下来,此峰飞来即称“飞来峰”。有山无水不成山明水秀,铁拐李好事做到底,一拐杖照山坡捅去,这一拐杖厉害,天长日久,水流不断,有时东海聋子龙孙顺泉游玩到浮来山,卧龙泉则是他们停留的地方。
    你看浮来山那秀丽的景色,确实像仙景。山林葱茏,泉水叮咚,怪石林立,古树参天。那龙王三太子无意种下的银杏树,如今枝繁叶茂,华盖如冠,就它的古老与粗大,在今天盖世无双,人称“天下第一树”。南海观音点的定林寺,至今完好无损。

五、碑廓的来历
日照市西南角,汾水镇正西二十里处有一古镇,名碑廓。据说这“碑廓”二字原来是“百锅”,后来演变成了碑廓。说起“百锅”,还有一段故事。
    民间传说木匠祖师鲁班造好赵州桥,志得意满,他一时高兴说道:“天下有什么样子的车子能在桥上轧个辙儿,有什么样畜生能在桥上踩出个印儿那才怪呢!”他寻思绝对不会有什么样的车子和畜生能在这么坚固的桥上轧出辙儿、踩出印儿。可这偏巧被好事的张果老知道了,他又去告诉了柴王爷,约柴王爷一起去试试鲁班修的桥。于是张果老赶着他的毛驴,驮着日月,柴王爷推着泰、华两座山一起来了。这桥再坚固哪经得起日、月和泰、花两座山的重量?多亏也已成了仙,看见桥要塌下去了,他赶紧跑到桥下用脊背顶着。这样,车子和驴子过去了,虽然桥没有塌,但桥上留下了驴蹄窝和辙印。张果老、柴王爷一看桥上除了留下车印和驴蹄窝外,竟安然无恙,就打心眼里佩服起鲁班,而鲁班自经了这一事以后,再也不敢张狂了。
可谁知这次张果老可吃了亏了,他那驴子累病了,一直好不起来。走到现在的碑廓那地方,驴子就死了。当时住在那儿的百姓,听说张果老的仙驴死了,这“天上驴肉,地上鹅肉”,是谁都想吃的美味,有这么个好机会,哪能不吃?可这驴肉它到底是仙驴,一锅、一两锅煮下去,直到煮了一百锅才煮完了,当地所有的百姓都吃到了仙驴肉。以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事,感谢张果老,也为劝诫人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凡事是谦虚,就把这地方起名为“百锅”,这个故事也世代相传至今。

                                   河山白石山的传说
    河山北面有个盘石庄。盘石庄东有个白石山。白石山东南方是两城的大白石、小白石。都因白石山得名。山东面是联合村,北面是任家屯。盘石庄村庄虽不大,却拥有白石山近1/3的所有权。据说是当时村中孙姓人家从城北七里河子封爵到此后所置办的地产。
白石山如今虽山秃林稀,过去却是山青水秀,林密鸟语花香。各种各样鸟兽不计其数,走在山路上不小心你就能惊走野兔,惊飞漂亮的野鸡,不时你还能看到狡猾的狐狸,经常骚扰鸡的黄鼠狼,胳臂粗细扁担长的相盘蛇。每到春天你支下个夹子,就能捉到山鸡,那味道可真是美得很。至于蘑菇、山枣、棠梨、板栗等各种特产,那是应有尽有。
树林密了什么鸟都有。白石山的密林中,成就了一只皮狐精。这皮狐精打通了整个白石山做了一个洞穴。但洞穴究竟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皮狐精在白石山上称王称霸。不光小动物们得向它俯首称臣,就连老百姓也得小心翼翼,不敢得罪它,否则让你家人神魔附体,不得安生。只有向它献出贡品,才肯放过。可毕竟皮狐精也知道人是最高级的动物。一般它也不会轻易与人为敌。双方倒也能和平共处。
那时候的日子穷啊!老百姓租了些地种,家里没有其他的事倒也能紧紧巴巴的过日子。一旦遇到什么红白喜事,家里可就捉襟见肘。虽然没有能力大摆宴席,但大体的三个盘子六个碗的还是要上的。可家里没有这些家什怎么办?有人眼见得皮狐精吃饭时三盘六碗,摆设不小。何不向它借用。皮狐精倒也痛快。只是借用之后要及时归还,还得孝敬些贡品。如此也就达成了协议。一来二去,也就形成了惯例。老百姓借些家什,多还些好吃的。
到了后来,正是中国人战天斗地的时代,有人就打起了皮狐精的主意:我们能斗地主,分田地,就不能分些皮狐精的盘子和碗?从此是对皮狐精有借无还。皮狐精去催,老百姓只说没有用完,或者是摔坏了。时间长了,皮狐精也就看出了猫腻。于是每天夜里就坐在自己的宝座上骂,还真附了一些人的体,老百姓就不得安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人提议,众人响应。想想每次借了盘碗为给皮狐精还贡要搅尽脑汁,这不是剥削吗?干脆打死皮狐精,从此再无忧。众多人等一起上山,气势汹汹。皮狐精再厉害,这时也害了怕。三十六计,先躲一躲吧!蹿进了皮狐洞。胆大的人们紧追不舍,终于找到了皮狐洞。可是没有人敢进去锄妖。怎么办?有人把守洞口,派了些回去,挑来了辣椒秸干,就在洞口燃起了滚滚狼烟。后来人们在五六里外的大白石村北的沟子里看到了滚滚狼烟冒了出来。从此,皮狐精不知去向。可是人们怎么也不敢进入皮狐洞看看皮狐精的毫宅。
如果现在你去白石山,还能在山的西麓山腰的地方找到皮狐洞,洞口掩映在野草中,不仔细还很难发现呢!在山顶有一处皮狐精的宝座,在山西南的山林里,还有一处皮狐精临时的宝座呢!我们小时候,还在皮狐精的宝座上坐过。坐在宝座上,风一点儿都吹不到,暖暖的太阳照着,还真是享受呢!可惜,皮狐精早已精去洞空!要不也能成为孩子们的崇物吧!

六、雹子不打安家岭

据说日照市两城镇西北安家岭一带从来不下雹子,你知道是为什么吗?相传,古时候安家岭有个姓安的老人,因为替天行道、善于安抚民心,颇受天宫的青睐。这一天,安公应邀到玉帝那里做客,玉帝把他待作上宾,筵席十分丰盛。那酒是用王母娘娘瑶池里的水酿造的,其香无比,喝一口可延年千岁;那桃也是从王母娘娘的蟠桃园里摘来的,吃一个可长生不老,玉帝还专门派鼻涕神为安公斟酒、端肴、送果。那鼻涕神虽为一方天神,可从来也没吃过那王母娘娘的仙桃,今日一见,直馋得垂涎欲滴。他趁别人不注意,就偷偷地吃了一个,正巧被掌管宴会的天神看到了,便报告了玉帝。玉帝一听大怒,命人给鼻涕神戴上笼头,继续为宴会斟酒上菜。
那鼻涕神戴着笼头在众人面前走来走去,实在是丢人现眼,他想请人在玉帝面前求情,可是众神摄于玉帝的威严,谁也不敢多言。安公在一旁看得明白,便到玉帝面前求情:“鼻涕神神斟酒上菜十分辛苦,念他初犯,希望网开一面,不必深究”。玉帝见来自人间的贵客求情,只好命人给鼻涕神取下笼头。鼻涕神为此对安公感激不尽。宴会散后,他一直把安公送到家里。临别时,他为表心意,想满足安公一个心愿。安公知他是分管雹子的神仙,便说:不要金银财宝,只要这里别下冰雹。原来,安家岭一带常闹雹灾,害得百姓老没收成。鼻涕神一听,就这么点小事,本就在自己管辖之内,便满口应允。从此,安家岭一带就再也没下过雹子,也就有了流传至今的“雹子不打安家岭”的说法。

                          

                               七、 河山底下是龙宫
相传不知多少万年以前,有一个大汉,头在云彩里,海水没到肚脐眼,肩挑两座大山从西往东走。迎面来了一个孕妇,孕妇走着走着眼前乌黑,抬头一看是一位巨人,便问:“你这位大人挑的是什么?”“是两座山。”那大汉漫不经心地答道。孕妇一听,吓了一大跳:‘一个从能挑两座大山,这人怎么这么大力气?她就好奇地问道:“你挑的是什么山,干什么去?”大汉回答说:“前面是合山,后面叫会山,这是去填东海。”孕妇听了愈加不解,自言自语道:“你怎么挑得动来?”孕妇话音刚落,大汉就觉得肩上的分量越来越重,他刚想换过肩来,只听“啪”的一声,扁担一崩两半截,两山各自落到海里。这前边的合山,后人传为河山,后面的会山,越王勾践路过此山改称为小会稽。那崩断的两截扁担,一半截立在会稽山后,后人称“石老”,一半截在河山南头石河村东山口立着,人称“擎天柱”。
    当时两座山落在海里的时候都露不出山头,过了三天之后,了不得喽!天昏地暗,海翻浪滚,雨连天天连雨整整持续了半个月。原来河山落沉的下面是龙宫,整座河山落下来,把龙宫压得四分五裂。老龙王急忙下令龙门子孙,搬家的搬家,示威的示威,号召大家有什么本事使什么本事。这样大家名显神通,弄得天昏地暗,可真是翻江倒海。
河山把龙宫和练武场隔在了两边,河山的西边即练武场。其时,龙王三太子正率领着虾兵蟹将在此操练呢。
    老龙王一面指挥亲信往东南搬家,一面指示“海里蹦”到山西边打探三太子及练武场的情况,并嘱咐把武场兵器收拾好运回来。“海里蹦”哪敢推辞,使答应了,可是大山挡道又不知从哪里过去。它从南到北往返蹦了两蹦,没发现从哪里能越过。它急了,完不成任务回去交不了差呀,它鼓了鼓劲蹦上山顶,不想用力过猛,伤了右腿。带着受伤的右腿,它连滚带爬地好歹找到了三太子,将经过与三太子禀报了一番。三太子看“海里蹦”受了伤,就命令分水夜叉带虾蟹二卒限三天内勘探好越山回龙宫的路线。分水夜叉得令率二卒经勘探,第三天午夜时分回来禀报,探明只有从“海里蹦”来的那个山口往南超过一个高山顶再往南稍有低凹处,才可通过。三太子听了不放心,又让夜叉带路,自己实地考察了一番才放心。二月初一这天晚上,三太子召集所有的兵将训话。命令明天二月二天不明各自带好武器砸山开道,返回龙宫,由海螺负责打更,以号为令。众兵将齐声应是。
    二月二的一大早,海螺发出了号令,乌龟、蛤蜊、八带鱼……众虾兵蟹将成群结队各携带武器来到会合地点。三太子查阅了兵将器械确认无误后,率众来到半山腰,指着早已看好的路线,说声“砸!”只听轰隆一声,河山正西出现了一道大口子,三太子指挥众将迅速向龙宫聚集。
龙王正等得焦急,听到震耳欲聋的响声,知道三太子等众交破山回宫,忙派兵将接应,到中午时分,三太子所率兵将及武器等全部撤回龙宫。龙宫南迁,合家团圆,老龙王大摆酒宴庆贺,大家频频举杯。老龙王说:“咱祖祖辈辈住在这里,今天降横祸,咱一家在此吃一顿离故居饭,记住二月二是咱抬头的日子,咱们要到东南方重建家园——龙宫。”三太子问:“父王何时动身?”龙王道:“当日当卯,当时就好,酒宴后各做好启程准备。”
    却说众兵将集结待命,核查人数毕,老龙王问:“‘海里蹦’呢?”“‘海里蹦’右腿受伤。”一蟹将答道。龙王说:“让它过来!”“海里蹦”一瘸一拐来到龙王跟前,汇报了它去查看武场及三太子的情况。龙王听了生气地长吸一口气,只觉得嗓子里有一物阻塞,猛咳一声,咳出一口痰,它回首一吐:“呸!‘海里蹦’,你是个有名无实的东西,还得说三太子率众将有实功夫。”从此,“海里蹦”在人间成了徒有虚名的代表。老龙王说完,众将在分水夜叉的带领下,直奔新龙宫方向而去。
    众兵将走了,老龙王环顾四周,它吸干了会稽山、河山四周的水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从此,在日照市西北角出现了这样一些地方,龙王吐出的一口痰,成了一个大汪,原叫龙痰汪,后人逐步改称龙潭沟,也就是今天的河山镇的龙泉沟村附近。在尹家河乡樵叶子村“海里蹦”伤腿地方叫小口子,三太子率众兵将砸开的山口叫大口子。河山东侧坡下,曾是龙宫的金库,后来人们叫它“钱窟窿”。河山附近山石特异,特别是现在尹家河的龙王沟,块块石头都是海里的精灵变的。如随处可见的“螃蟹爪、”“蛤蜊窝”、“乌龟石”、“大虾婆”、“坐沙鱼”、“大海螺”……每到春夏雾天,人们还能看见龙王三太子立在半山腰,指挥虾兵蟹将操练呢。

八、奎山顶上的楼基

凡是游过奎山的人,都要在楼基的条石上议论感叹一番。相传不知在哪个朝代,住在海曲县的人们就听说有个被称作人间天堂的苏杭二州。人们向往苏杭二州,更向往苏州灯节的盛景。但相隔万水千山,去又去不了。于是,大家便商议在奎山顶上修一座九层高楼,每逢元宵佳节,坐在楼顶上便可观望到苏州的灯山火海。可是谁能来担当此造楼重任呢?乡亲们苦思冥想,忽然一人提起当时的神医道士荀道全。众人一听齐声称妙,立即派人把荀道全请来,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请他主持建楼。荀道全满口答应,马上便着手筹备木料。然而咱当地没有这样又粗又直的树木,于是,荀道全决定去江南化缘。
   荀道全来到江南,拜访当地绅士,说明来意。谁知人家一看荀道全人不出众,貌不惊人,根本瞧不起他,故而言道:“道主化缘建楼恐难从命,不过道爷若是腹中饥饿,还请家中用斋。"荀道全微微一笑言道:“不敢有劳施主费心。"尔后,从袖内抽出一把鹅毛小扇,朝半空一扇,只见一只接一只的屎壳郎,扇动着翅膀,飞到了荀道全面前,接着荀道全用扇子一敲,那一只只屎壳郎的翅膀全落到地上。等荀道全走后,在场的人们近前一看,都惊呆了,落在地上的翅膀变成一堆山栗子皮。众人大惊,齐声说道:“这道士定是神人,不可小看。”于是他们赶快追上荀道全,带着他来到长满树木的山坡前,问他建楼需要多少木材,荀道全说:“我只要我道袍能盖住地方的就行。”绅士们一听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一行人来到山下,荀道全脱下道袍,朝山上抛去,只见道袍飘起在半空,如同一只飞旋下落的山鹰,越旋越大,翩翩在半空,把半个山坡盖得严严实实。绅士们一看直眼啦,但不可食言。树全部伐倒后,绅士们问木料如何发运,荀道全说道:“承劳众施主费心,就请将木料运往海边,推人海中即可。”
    荀道全回到奎山后,众工匠问木料何时运到,荀道全说:“七月十五午时三刻,木料就到。"他随即派一名民工在海眼洞旁守着,叮嘱说:“七月十五午时三刻,看见水泡泛起,有麦糠从水中浮出,木材就到了。这一天终于到了,七月十五三伏天,这位民工被火毒的太阳晒得大汗淋漓。午时刚到,只见海眼内有水泡冒出,他想,天下哪有这样的怪事,于是他就从别的地方抓了一把麦糠信手撒到海里,刹那间,就见一根根的木材从海中泛出,一会就堆满了山坡。
木料备齐后,还要往山上运石料,要把几千斤重的石条运上山可真不容易。荀道全就在附近村里挑选了十几个强壮的汉子,让他们饱食了一顿荞麦耙钉面后,来到山下,荀道全写了一道符子,拜罢天地,用火焚烧。然后吩咐民工背起大石条,一直往山上走去,不回头看,这样就可以一直背到山顶不觉得累。
    却说在奎山西南山腰,有一座“白云观",观内住着一个道姑,她见荀道全要在奎山上建楼,楼建成后,自己的道观就全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没有一点遮挡。再加上她与荀道全因门户之见素来不睦,于是就想尽办法进行阻。她四方探听,终于得到荀道全道术之法,于是,她先是在人们中间散布谣言说:“九层楼台修成之后,是为了供男人们窥视山下乡村妇女的,以后四邻乡村的妇女的清白之身就难保了。后来她又重金收买了一名村妇,就在民工们背负石条上山的半路上,那村妇突然尖叫起来,背石条的民工不由自主地回头一看,这下可糟了,就听一阵惨叫,民工们一个个被身上背着的石条压得粉身碎骨。后来人们上山收葬民工们的尸体时,发现众民工的肚子里都装满铁耙钉齿。原来,荀道全让民工们吃的荞麦耙钉面,到了民工的肚子里都变成了铁耙齿,以支撑身体,使之能够承受大石条的巨大重量。荀道全的道术被那道姑破解了,九层楼阁的修建从此就停止了。 
    后来,人们将那些搬到半山腰的石条,砌成楼基。这就是现在的奎山一景——“九层楼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