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经典语文”之路——记曲靖市第一中学任玲老师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名师风采】 |
我的“经典语文”之路
本刊记者
http://s10/mw690/005AQ9Kpgy6YpfBqP3z89&690
任玲,语文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享受曲靖市首届优秀骨干教师政府特殊津贴,云南省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中语会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曲靖市“优秀教师”“优秀青年班主任”“中青年教研教学优秀人才”,现执教于曲靖市第一中学。
个人专著《我的经典语文》,主编《亲近经典·高中语文新课程名著导读》《亲近经典·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讲堂》《新课程高中语文导学案》(必修1-必修5),参编云南省《初中语文必读课本》等多部书籍,在《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等国家级、省市级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
主持云南省教育科研“十一五”第一批立项课题“亲近经典:语文专题阅读实践与校本教材开发”研究工作,课题于2009年荣获省科研成果一等奖。《“经典语文”主张与“亲近经典”语文专题阅读实践》荣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受到教育部、云南省教育厅的奖励。
记者:您的专著名为《我的经典语文》,您为什么会取“经典语文”这个说法?
任玲:二十年前,我感觉整个人仿佛随着大势坠入巨大的应试漩涡,这与我心目中的快乐语文距离太远了。老师们夙兴夜寐身心疲惫,把语文弄得只剩考试,仿佛就是为了平均分高出别人那么一点。分数剥夺了师生太多的热情,消耗着我们宝贵的生命,我开始感觉到一种深陷泥潭的困惑和痛苦。其实直到今天,社会越来越严重地被各种应试占据,考试似乎成了一个人成长经历中逃不开的宿命。
当我觉察到“数值”与“素质”的不协调,觉察到现实悖谬的时候,我也在寻找突围的可能。可以说,我的整个教育生涯,几乎都是在做着一种对抗和平衡,在追逐分数与追寻理想语文之间。我知道,个体力量之于强大的体制,太微不足道了。可是我又深知,体制也是人建立的,没有不加努力就从天而降的良好体制。个体的作为,往往构成体制上的一个结,个体的教育越是顺应悖谬,体制之网就越是坚固并持续着悖谬;反之,如果我们真诚地把自己当作体制之网中的一个结,努力地去打开,虽然一个人能打开的缺口很小,慢慢地,仍然能够在一些方面做出改变。
我很欣慰自己在从教十年之后,在思想开始分化并可能误入歧途的时段,没有选择抱怨和怠惰,而是在困境中选择突围。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荒谬困境的觉察与体悟,加上高质量的教育书籍的广泛阅读,再加上一大群有教育情怀的同仁的网络探讨和躬身实践,我找到了突围的出口。既然悖谬的集中表现是师生都不读书,那就从这里打开缺口,自己热爱读书,并引领课堂里的孩子去热爱书籍。这就是“经典语文”的由来。“经典语文”是受钱理群、韩军等有识之士的深刻影响而提出的,是对“新语文教育”的践行,也是对现实困境的对抗和突围,它准确地概括了我多年思考与实践的主线,意在追寻理想的语文教育。在我的教学生涯中,“经典语文”仿佛一个路标,哪怕是戴着镣铐舞蹈,也从未停止向远方跋涉。
http://s9/mw690/005AQ9Kpgy6YpfF18Zqe8&690
记者:您能不能概括地说说“经典语文”的内涵?
任玲:“经典语文”主张,即以经典习得语言,以经典立心立人。
第一,“经典语文”的要义是呼吁“修养国学是语文教师的终身课题”。国学底蕴是语文教师审视教材的前提,教师有责任将学生引入真正的经典,而要做到这些,必须有广泛的阅读,有多元的视角,有判断的能力和选择的自觉。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就应该是一个窗口,一片天地,一个世界,一种引领。
第二,“经典语文”主张语文教育要用最好的精神食粮滋养年轻的生命,以苏霍姆林斯基“无限信仰书籍的力量”为座右铭。语文教学就是引领学生在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里,亲近经典,读有内涵的书,读“有文脉的书”,读传承人类文化精髓的书,建构丰富的精神家园。语文是滋养性情、丰富心灵、充实思想的必不可少的生命过程,要把语文当作学生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让他们不再单薄、空虚、贫乏、浮躁,而是真正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断构建自我的精神世界。
第三,“经典语文”主张优秀语文课堂当促成学生心智与语言的双重生长。好的作品,总是以好的语言传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好作品所汇聚而成的教材,是构建文字系统和精神系统的要件,在这个要件中,语文学习的重点,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达成心智的成长,又以心智的成长促进语言的发展。好的语文课堂,取意于精神,落脚于语言。语文课中,一切知识的获取、情怀的熏陶、素养的提升,都借助语言文字、通过语言文字来完成,并最终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心智与语言同步同域、相伴相生、互助互进。
第四,“经典语文”主张不停留于被动应考,而是主动研究并呼吁考试指挥棒的方向与作用,促使指挥棒指向积淀底蕴的过程,指向书籍,指向经典,指向完成某一阅读任务的具体过程,使语文教育走向本真、良性的发展轨道。
记者:2014年您领衔申报的《“经典语文”主张与“亲近经典”语文专题阅读实践》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受到教育部及云南省教育厅表彰,这个成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您觉得获得这一奖励的原因在哪里?
任玲:《“经典语文”主张与“亲近经典”语文专题阅读实践》是曲靖一中的一个集体成果,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拙作《我的经典语文》,以“经典语文”主张作为主要理论支撑;二是以我2006年申报并主持、2008年结题的省级立项课题“亲近经典:语文专题阅读实践与校本教材开发”为研究实证,课题成果是2012年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亲近经典:高中语文新课程名著导读》和《亲近经典: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讲堂》;三是曲靖一中语文组多年来开展的专题阅读实践活动。
获奖是做事的时候没敢想的。一直以来,真正的语文人其实活得有些尴尬。我们常常在夹缝中生存,要兼顾学校的良性发展与眼前的社会评价,要坚守学科精神又要兼顾多学科平衡,要兼顾学生的长远价值与近期利益。与那些因考试而剥夺学生阅读的做法不同,我们常常是借着考试把学生引导到阅读的领域来。我们甚至不敢奢望能够得到认可,有时候为了语文理想可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是,在云南省申报的一百多项、报送的四十几项成果中,我们是五项国家级获奖成果里中小学学段唯一的一项,说明我们做的事情是对的,付出的努力是被认可的。当现实在悖谬着的时候,坚持对的方向,做对的事情,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都有价值,而非无意义消耗,这是获奖的根本原因。
追求良性而正向的语文,这是教育者的良知,是这个时代语文教师的使命,虽然要做到这些相当不容易,需要足够的胆识、阔大的胸襟,需要用尽心力去平衡各种关系,需要牺牲一些现实利益,需要用自己的学识和积淀去赢得学生的信任,需要用耐心与恒心去感染、滋养和引领年轻的生命。很艰难,有时也很悲壮,但是,唯其如此,方显价值。
我始终觉得,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生命以及身处的教育现实的体察觉解非常重要。当我们觉察到“意义”,就会发现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有需要我们去践行的事、去开辟的路。我坚信,方向比速度更为重要。你做对的事情,这个事情的价值就会随着时间慢慢显现出来。
记者:云南省任玲名师工作室为什么把“经典语文”作为团队的教学主张?您是怎样践行“经典语文”的?
任玲:2014年,我们工作室成员外出培训的时候,特别学习了“教学主张”的提炼这一专题。成员们深受启发,认为的确应该寻找一个足以凝聚人心的具体目标。成员们都细读过《我的经典语文》,大家觉得这个方向是正确的,能表达我们共同的美好愿景,值得我们去追求,为了进一步开掘、完善、践行“经典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教学主张就这样确定了。其实这一主张与工作室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也促进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辐射影响。
对我而言,省级名师工作室的成立,是一个探索和传播理想语文教育的平台。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这种追求就有了更多的力量。尤其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他们正值分化阶段,顺着这一主张,能够让他们把眼光放得更开阔一些,专业之路就会走得更长远一些。
“经典语文”的主张是有现实意义的。近二十年来,我既竭力呼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投入大量精力关注语文学科的教材及课程建构,自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和课堂教学的诊断方面,还有些许长处,借用“经典语文”的内涵,能解决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功利主义、目标虚化与泛化等问题。所以也就常常勇竭鄙怀,试图为语文教育做出些许努力。
我喜欢化用一句话来形容我们的学科理想:语文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对文字的钟情与热爱,对经典的钟情与热爱,并把这份钟情与热爱变成一种对语文教育的美好追求,用自我的底蕴,滋养、化育年轻的生命,这,就是一个语文老师可以拥有的美好情怀。
“经典语文”是一种情怀。情怀不是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的精神旨归。我的高中语文第一讲,强力灌输,推出高亢的语文宣言:“做精神世界的美食家,做感悟生命的思想者。”我们必须用自己的课堂让他们有敬畏之心,敬畏文字,敬畏语文,敬畏书籍。我的诗歌教学第一讲,让学生领略“有诗的日子是有味的”,领略诗意栖息的超拔与惬意。我的文言第一讲,让年轻的生命领略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秘诀,领悟传统经典是我们的家学根底与血脉渊源。带着情怀的课堂,我们敢于在高一、高二放弃一张张试卷,敢于最大限度抵制应试裹胁与侵害,敢于滴水穿石读《论语》,敢于带着好书进课堂,敢于沉醉读书分享之乐,敢于冒功利之大不韪,将文学史上的一个个经典专题一路展开,让一个个文化名人活化起来,成为滋养生命的源泉,成为融入血脉的精神力量。这些做法正好抓住了语文本质而赢得了学生的尊敬与热爱,最终自然也总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我们一直把课堂当成一种坚守,回归常识,守住本分,亲近经典。我们这样说,更这样做。正因这份情怀,我们的职业生涯被赋予了完整而美好的意义。